什么是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认识深化的成果之一,也是女性解放运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武器。它是针对西方知识传统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和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提出的。
该理论将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
所谓生理性别,是指两性在基因、解剖、荷尔蒙分泌等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所谓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及文化基于两性的生理差异而延伸出的对两性气质特征和行为角色的不同期待和界定。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在现实层面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首先,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正在经历对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社会性别意识觉醒的过程。
其次,促进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发现,近五年的妇女研究成果已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学等多个学科。
再次,促进了社会性别意识向决策主流迈进。妇女研究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已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妇女研究学者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也被采纳,社会性别意识正在向政府决策层渗透。
展开全部社会性别(gender)理论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对这一运动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核心观念体系,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理论把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学关系,认为它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以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塑造和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误区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盲点,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它反映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深刻地贯穿在人类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家庭等一切领域 。
从总体上讲,社会性别理论要求:(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2)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男性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的关系上,应当与男性结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能成为一种工具。(3)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中,不仅包括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包括对男女两性发展的不同限制。(4)注重不同政策或项目中对男女两性影响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能真正使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有所改善,哪些反而强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