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极品双修三亚“”“双城”的认知
三亚开展“”“双城”试点就如一场赶考,国家部委的领导、专家和外来游客都是我们的考官,但考得好不好、合不合时宜还得有意识问计本土民间。陆丹,1960年6月出生,江苏扬州人,社会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亚学院党委、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三亚市第五届、第六届常委会委员;海南省代表,海南省委省直接联系重点专家,海南省人学会会长;三亚市社科联。步入新常态,“”“双城”的思与试点给了三亚实现城市均衡发展的新动力。如何把握三亚城市特点,恰当认知“”“双城”,既为全国提供试点经验,又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三亚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建设,成为摆在三亚面前的重要任务。以多元视角观察,三亚欢迎广泛的外地乃至国际经验,“外来的好”,但要把外来专家的普遍适用的“好经”真正为三亚本地实实在在的进步,还需要三亚的本土智慧。作为对三亚这片热土饱含感情的新三亚人,我愿抛砖引玉,谈谈如何认知三亚“”“双城”。首先,要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认知三亚建设精品城市的愿景中国的现代化仍是个未竟工程,城市化发展还极不平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对于三亚这个近十几年靠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良的自然旅游资源才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更是如此。如果说对北上广这些已达到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开展城市修复是锦上添花的话,对于三亚来说,则是补足城市功能,完善基本配套,实现自身发展,集多重任务于一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补课与重要机遇。从三十多年前的小渔村一拼搏着跌跌撞撞走来,三亚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地标性城市,但城市化水平还较低;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建设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其实是瞄准旅游精品城市的发展愿景,发挥后发优势,乘势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地方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三亚的“城市病”与欧美的和中国的大都市不一样,是欠账的、不够标准的和发展不平衡的病,三亚的治理当然不能陷入别人“去城市化”的误区里。青山绿水乡愁和高水平的城市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方面,我们的南海近邻、新加坡给足了示范。其次,要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中认知三亚的旅游产业径中国发展已整体上走出依靠粗放经济、代价、劳动力密集型、价值链低端产品出口等初级方式致富的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必然要求。三亚早期有没人气,有政策没财政,有雄心少人才,不得不靠廉价地租来吸引房地产开发和人口居住,不得不以“来的都是客”的试错方式发展产业,这样的发展方式,阶段性解决了当时城市的种种饥渴,也埋下了今日三亚“城市病”的病根。三亚要实现继续发展,需要用“”“双城”来下决心抓紧治病,但有时也需要戒急用忍,必须有定力、下决心取舍。三亚的未来预期就是个特色突出的中等城市,尽管城市色彩可调,但要牢牢记得城市容量有限,不能像大城市那样百业并举,不能像强城市那样兼容并蓄,不能像地处国家级经济带的城市那样可放宽心做别人的配套;三亚自身虽家底薄,但由于处在舆情风口浪尖上,日常摊销却大;三亚财力有限,做什么能四两拨千斤,做什么才不平庸,做什么会成白做,做什么是必保,都要权衡,现在看围绕当务之急,还要在意历史评说,因此,面对新兴的市场蛋糕,政策转向需要慎重下手,资源投入需要慎重下口。三亚的特色是海,尽头这片“四季春常在”的椰风海滩是三亚独有的资源,摇荡起无数人的羁旅乡愁,三亚靠海吃海可以尽量吃;三亚有山也有水,但要认识到全国三分之二是山地,全国已经有、而且还会有更多的青山葱郁、绿水,三亚的山暂缺特色,水一时难有,花大气力去修复青山绿水,主要是保住生态的底色,在区域发展版图上不过是要去衬托那片蔚蓝大海,而不大可能在山河上产生出巨大经济效益。谁是主流、哪是支流,论系统性建构固然一个不能少,但谁是支撑、谁是皇冠明珠,不能不心中有数、账算清楚。外来人高见很多,但如果不沉下来通盘的和前后的算得失,有时误事,搞不好就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三亚要咬定热带滨海旅游这个龙头,产业发展要有定力,不跟风,善取舍,要实现重点推进的十二个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紧密而有机结合,避免产业孤岛的低效状态;同时,三亚依山不要吃山而要吃海,靠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靠旅游+、各产业+旅游来完善三亚产业发展的基本径,实现三亚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城市长久繁荣。第三,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和国家推进“一带一”战略的机遇中认知三亚城市未来交通枢纽的现实策略三亚以往是南荒尽头,但“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郭沫若),国际旅游岛建设要使三亚成为世界游客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国家“一带一”战略要让三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的战略支点,三亚有着充分的理由要建成交通大枢纽。无论是农耕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做成交通枢纽都是城市财富增长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机遇。不少人抱怨三亚车越来越多,道越来越拥挤,期望用“”“双城”来恢复三亚往日的悠闲和空敞,其实,车水马龙恰恰是城市的自然风景,三亚需要通过修复来打通交通梗阻,以构造未来可能的交通大枢纽的城市条件和功能,以迎送八方客换来万斗金。当然,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定位,客来不来还是两说。单一的临空经济,不足以补足城市经济所需要的供血,也不足以改善三亚存在旅游淡旺季的尴尬,国际客流不足仍是制约三亚精品城市建设难以回避的瓶颈之一。国家“一带一”战略才是交通枢纽定位,三亚如果抓住了空、水的机遇,下交通枢纽的大盘棋,构造空港、海港、高铁港、公车站港的四港共通体系,建立各交通节点和城市功能节点加旅游的港城一体化,便可以几代人。如果失去了,三亚就长期是一个三流城市。所以,三亚要力争做成国际空港和海港,实现港城一体化,让港口成为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引擎、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旅游产品丰满的动力依托,果真如此,三亚在国家“一带一”战略的推进中将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第四,要从促进三亚产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充沛活力必要保持的认知中重视三亚城市的中端人才战略三亚做旅游要突出高端旅游,多挣高端客户的钱,这既在于三亚本身的资源约束,也在于三亚自身的发展定位。作为特色突出的后发地区,理论上三亚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做高端和精品,实现现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的充沛活力;但是,三亚处于过往农耕传统存量大的边疆民族地区,安于耕读、能歌善舞的基底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距离不小,从长期看,三亚要花大气力提高本地人口的现代教育水平,而现阶段,则需要大量引进中端人才。高端人才是领军人才,带着合宜的产业落地做事,中端人才才是打造城市齐全配套基础、源源产生创意、生产高质量时尚旅游产品的合宜人才群。我的意见是:无城市齐全配套基础就无高端客户,不高端则无钱流;无大型时尚旅游产品就无大量人流,不好玩则无人流;无中端人才群就无高质量产品产出,无人才则无精品;三亚要通过“”“双城”来完善城市配套、保障精品产出、打通人才梗阻,使三亚外加引力、内生动力,完整落实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建设目标。唐人朱庆馀近试呈同籍名人张籍行卷意味颇为隽永:“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三亚开展“”“双城”试点就如一场赶考,国家部委的领导、专家和外来游客都是我们的考官,但考得好不好、合不合时宜还得有意识问计本土民间。“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三亚群众会喜欢一个经济不断发展、产业日趋繁荣、交通日臻便捷、人气日益旺盛、财源滚滚而来的特色三亚。让我们每个三亚人为这个万金不换的三亚一起努力。上图:11月26日,凤凰边的美丽之冠点缀在一片片绿色之中,景色秀丽迷人。三亚正在加快“”“双城”工作,治理不断强化,城市面貌出现可喜变化。已成功举办多次世界小姐总决赛的美丽之冠,成为三亚一张靓丽的名片。本报记者 孙清 摄
□ 陆丹 陈彦军
三亚“”“双城”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