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历史沿革图数字化勘察廓清佛光寺历史沿革(图

作者:孟苗

这次勘察初步勾勒出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年表,即晚唐创建期,宋、金、元过渡期,元末变革期,明代增补期,清代、延续期共五个时期。其中,东大殿创建时的大木结构基本完整保留,创建时明栿绘丹粉刷饰彩画、内外槽额枋上的七朱八白和华栱上的燕尾彩画、前内柱列建栱眼壁与在其外侧绘制壁画、北次间“弥陀说法图”和南北稍间“卷草图”3幅、主佛坛上共塑34尊塑像,释迦牟尼佛座束腰的壁画都保留至今。内槽四通四椽栿和前外槽当心间北缝乳栿上,书写了5通唐代始建题记。

2015年,省古建筑研究所委托国文琰文化遗产中心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数字化勘察,重点针对东大殿塑像、壁画、题记、附属文物等。勘察采用以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为主的数字化记录,基于碳14年代测定手段,结合文献、题记、特征分析的建筑考古研究,与人工调查配合多种微损检测、取样分析判断以及文物残损量化等技术,通过对大木与塑像、壁画等文物的建置时代分析,推演东大殿历史沿革,获得了对东大殿建置新的认识。

东大殿大部分木构件和部分塑像、壁画通过勘察与碳14测定年代基本是唐代原构。碳14测定北次间北缝后檐柱与西北内角柱榫卯填充木料为元代,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前后,东大殿门窗从前内柱列移至前檐柱列,并更换三根后檐柱。南、北、东侧9幅栱眼壁画、后扇面墙外侧白描像、五百罗汉塑像,为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五年(1430年)所做。东大殿外槽南尽间像为明天顺二年(1458年)为纪念明代高僧本随禅师所塑。清代、时主要对主佛坛佛像进行了重妆工程。

据《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年—499年),唐武会昌五年(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宁公遇布施重建东大殿。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的木构、墨书题记、塑像、壁画,被梁思成称为“四绝”,誉为我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据本次勘察统计,东大殿历史上的修缮活动大都尽可能地沿用了前代的构件和工艺,更多地采用了添加而非更换的方式,并清楚地留下了各次修缮痕迹与记录,对今后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东大殿修缮17次,平均68年一次、约200年大修一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