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资产证券化历史沿革2017年1月4日
事实上,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之颇为漫长。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在央行和银监会主导下,基本确立了以信贷资产为融资基础、由信托公司组建信托型SPV、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进行流通的证券化框架。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11年重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行量也开始节节攀升。申万研据显示,“2005年至2008年的起步阶段,银监会ABS有17单,金额为597亿元、证监会ABS有9单,金额为263亿元。2011年至2014年的重启阶段,银监会ABS有78单,金额为3178亿元、证监会ABS有29单,金额为392亿元”。在国务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下,我国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和参与范围不断扩大,资产种类和结构创新也日趋丰富。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根据监管机构的不同可分为:受央行和银监会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资产支持票据以及受证监会监管的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后者通过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展开,主要在交易所市场挂牌交易。资产证券化把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变现,增强了资产流动性的同时,换来更多的资金,是一种融资创新。
本期内容由天津市证券业协会提供,更多资讯请登录该协会网站。
资产证券化最早源于美国。1970年,美国的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完成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