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全面上市
有着6000多年人类生活居住史、2000多年建县史的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建城史孕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昌平历史沿革和建置是什么样的?明十三陵是如何营建的?……在一套共20册的“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里可以找到答案。1月13日上午,历时五年的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完美收官,并举办总结会。
会上,昌平区历史文脉梳理工程编委会执行主编杨广文作文脉工作总结。据介绍,“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是“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的成果。该工程是昌平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由专家领衔,历时五年,将昌平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址、自然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汇编成20册“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以及一批音像制品。目前,20册图书已全部上市。
“提起昌平的古迹,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长城、十三陵。实际上,昌平地域之上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远不止于此。”杨广文告诉记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已经在昌平生息、繁衍。
为了以创新思维传承和保护好这份承载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遗产,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永葆生机,“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首次系统挖掘、梳理和总结了昌平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找寻昌平在首都历史文化谱系中的人文坐标,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昌平区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和丰富内涵,以及昌平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和文化魅力,打造昌平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据工程中心专家组组长、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介绍,这次文脉梳理工程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或文物调查,涉及历史、地理、人文、水利、非遗、考古等方方面面,大到一个区域的关隘和帝陵遗址,小到村子里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一段河流、一个故事都在梳理范畴之中。记者从总结会上了解到,文脉梳理工程按照宏观历史地域、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概况,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文物,古籍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特殊地域、特殊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四条脉络被细化为20个课题,每个课题对应一本历史文化丛书,包括《昌平简史》《昌平地理概览》《昌平探源》《温榆河》《昌平考古发现》《昌平史迹要览》《昌平寺庙》《昌平石雕石刻》《明十三陵概览》《明长陵》《明定陵》《昌平清代王府》《昌平清代园寝》《名人名著话昌平》《昌平民俗非遗概览》《昌平史话》《十三陵水库》《银山塔林》《巩华城》《居庸关》。为了确保历史文脉梳理工程所汇编的书籍能够更好的传播并发挥作用,编委会和专家组成员在保证梳理工作科学、严谨和客观之外,更在内容上区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昌平的“文脉家底”娓娓道来。总结会向昌平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及相关单位代表赠书,“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的专家和作者也获赠相关纪念证书。杨广文告诉记者,文脉梳理工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文脉成果的宣传和增强昌平人民的文化认知工作还将持续开展,我们要让昌平的区域文化底蕴发扬光大、在昌平历史人文、现代科技、创新精神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之城的建设中不断的发挥作用,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添砖加瓦。(赵环环)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