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碗元气满满的假日问候 - 桂林米粉
中学时,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校门对面的桂林米粉人家吃碗桂林卤粉。对,店名就是这个,过了十多年,我仍然记忆深刻。中学时,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校门对面的桂林米粉人家吃碗桂林卤粉。对,店名就是这个,过了十多年,我仍然记忆深刻。
脑海中仍能清晰飘荡起,初次搅拌卤粉时,从不锈钢碟碗里冒起的热香气,内心仍能回荡起那种,少年时期独有的,对美食馋涎欲滴、蠢蠢欲吃的急不可耐心情和强烈情绪共鸣。
在淋上那么一小勺浓郁卤汁和米粉油,夹几片卤肉和脆皮锅烧铺在米粉上,撒上些香炸花生米、香脆黄豆、葱花和油辣椒就可以端走了。
到配菜桌,根据个人口味,自己随意加上酸豆角、酸笋尖和榨菜条等等小配菜,然后边拌就边闻到阵阵卤香,实在是诱人了,忍不住下重手,来一猛筷,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
桂林米粉,其粉鲜嫩,入口爽滑而有劲道。卤汁汤味鲜美,鲜香滋美,唇齿留香。锅烧脆皮肉香酥无比,初次尝试,口感非常奇妙。配菜酸爽够味,使人胃口大开。黄豆脆又酥,忍不住一颗接一颗往嘴里送。
桂林米粉以洁白、细嫩、软滑、爽口而闻名,其最突出的的特点就是:好好吃哦!
桂林米粉由四种原材料搭配而成:一、米粉;二、卤水;三、锅烧肉;四、配菜。四种食材,各有其独到之处,人称黄金搭档,四者完美而和谐地搭配成一碗元气米粉。
米粉本身的做法一般是这样:先将大米磨成米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然后压榨成圆根状。
桂林米粉吃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拌吃法”,一种是“加汤吃法”,作为吃货的我,只吃过其中的干拌吃法。
干拌吃法如何形成是有来由的。过去卖米粉,没有固定店铺,一般都是靠人工挑着米粉担子,走街串巷,四处吆喝叫卖。
卖米粉时挑着一大桶卤汁汤到处走,显得十分笨重且不方便,所以逐渐形成了干拌吃法。
人们习惯了干拌吃法后,反而发现这种吃法下,米粉滋味更浓,口感更丰富鲜美。吃米粉时不加汤这一习惯就逐渐保留了下来,在桂林延续至今。桂林本地人把这种干拌吃法的米粉,叫做卤粉,也都认为只有卤粉才是正的桂林米粉。
公元前两百多年,秦始皇像套马的汉子一样,威武雄壮,派了几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由于百越族人英勇善战,他们顽强抵抗住了秦始皇的进攻,同时又因为岭南山区各种不便,造成战斗持续拖延。
于是乎,秦始皇想了个办法,准备大兴土木,上个大工程,速速任命了史禄为项目经理,去开凿一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来解决战备运输问题。
史禄实地走访勘察,带领秦(民)军(工)将(兄)士(弟)开凿出一条大运河:灵渠。灵渠开通后,运输问题得到妥妥解决,秦始皇顺利扭转了被动局面。
史禄作为一个被大写加粗点赞的项目经理,十分关心秦军将士的生活起居。秦军将士基本上来自大西北,来到南方,十分水土不服,非常想念家乡的面食。
可是南方只盛产大米,如何把大米变成像面食一样的东东,让秦军将士解解思乡美食之苦,变成了史禄当前的首要任务。
史禄找来军中大厨,让大厨根据西北面食制作原理,将大米泡足后磨成米浆,滤干水并揉成粉团,将粉团蒸半熟,拿到臼里搞腾一下,最后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粉条直接下到开水锅里煮熟,就可以当面食一样吃了。
同时,为了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秦军军医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由于战争紧张,经常饭吃着吃着,百越族人就偷偷摸上来了,战士丢下饭碗就得开战。
为了节省时间,秦军将士就把米粉和药汤和在一起吃下。这就是桂林米粉最初的雏形。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铺上几片锅烧脆皮肉,夹几片卤牛肉,淋上少许卤汁汤,加上配菜,再来一勺炸黄豆,就成了闻名天下的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虽然非常好吃,在各地都有店子,但除了桂林本地外,外地人很难吃到正口味的桂林米粉。所以,要吃到正的桂林米粉,还得到桂林市的小街小巷去寻觅。最正的口味,基本上分布在街边不起眼的无名小店。
最简单的方法是:早点起床,蹲守在某个小区门口,看情况伺机跟上一群去吃早餐的当地人即可。
5、酸笋这个玩意,喜欢的人,爱不释口;吃不惯的人,会影响食欲,不熟悉的同志,得先试吃。先试吃。试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