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桂林平乐城里的“徐霞客-桂林历史古迹

梁锦鹏想要把李商隐笔下的这六个地方寻找出来。说到这,就有个关于金沙井的小插曲。梁锦鹏查询了许多的资料,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所撰写的《平乐县志》中,有绘制的清代平乐县城地图。县志中对金沙井的的描述是:“金沙井,在县署东南隅‘塘背庵’内,唐李商隐诗‘绳烂金沙井’即此。”另有县志介绍:塘背庵又叫金沙庵。其后半山有另一口井,名曰“刘氏井”。于是,梁锦鹏按图先找到当年“金沙庵”的大致,再找到“刘氏井”,并通过“三角反”,确定出“金沙井”的大概方位。最终,经过线索的印证,这口古井终于被他找到。

认定李商隐诗中的金沙井就在原粮食局大院内。但不巧的是,当时,一个地产商正准备在此建房子,眼看着古迹就要被,梁锦鹏马上找到文化部门进行呼吁,指出了金沙井所在地及面临的困境。后经论证,文化部门确定了此处就是李商隐笔下的金沙井,后来进行了,地产商也因为此井而退后两尺建房。而梁锦鹏历史文化的事迹也上了当年的《桂林晚报》,在平乐县城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个帖子,深深地刺痛了对平乐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梁锦鹏的心。他暗自思忖,确实,能够拿得出来证府文化的东西太少了。他决定寻找平乐古迹,为州府文化的挖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同时期的平乐县志大力古迹

而在这寻访过程中,梁锦鹏又有了更大的发现,那就是平乐的摩崖石刻。梁锦鹏从书中得知,平乐有记录的摩崖石刻有57块,他费尽心思,找到了56块。不仅如此,他还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平乐的石刻是从宋代时候就有了。宋代时有五块,其中迎仙洞有三块。

熟读史书的梁锦鹏,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书,走近他就会发现,无论平乐历史的纵横,还是古迹古物的来源,他都能娓娓道来,并能把其中的关系起来。

在平乐人所熟悉的中山公园,梁锦鹏研究到里面有三件康熙留下的宝贝,第一件是《师表》匾额,第二件是《至圣先师孔子赞》颂碑,第三件是《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帖子《康熙大帝留给平乐的好东西》,这帖子无疑对于平乐正在建设的昭州文化主题园有一定帮助。在研究平乐印山的“中立不倚”石刻时,梁锦鹏又对写下此字的刘延年有了深入研究,研究出刘延年是平乐人。他又以图文形式的《这位先生是谁家的先人》一帖,介绍了刘延年及他写的“中立不倚”及“泉”泉名及泉铭……这样的好帖太多太多,他把这些年的研究心血全都无偿地发布在网站上,无论是平乐人还是外地人,看过他的文章,对平乐都能够有深刻的了解。

梁锦鹏说,他原来制定的整理平乐古建筑、平乐古桥、平乐石刻、平乐教的相关内容,都做得差不多了。但平乐的名人也不少,下一步他准备着手平乐名人的整理。他要不遗余力地把这些文化整理出来,让平乐的后辈们都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的了解,并通过此来关注平乐、热爱平乐,用双手建设更美好的平乐。(通讯员 石丽梅 汪文卿 玲)

说起金山迎仙洞中的石刻,梁锦鹏相当激动。他说他先后去了十几次迎仙洞,发现其中高4米、宽5米的《平五指诸岩碑》石刻很有价值,这块石刻记载的是明朝初年抚河(即桂江)一带发生瑶民22起,其中6起在抚河即昭州一带,石刻记载的就是派兵并取得胜利之事。这块石刻规模在整个大桂林是比较大的一块。

为了让后人更加深入了解摩崖石刻,每有发现,梁锦鹏都要把石刻上的内容誊抄一次。通过他仔细研究,把平乐石刻分成纪事、交通、游记、佛教、诗词几个种类。其中明代石刻最多,集中在粉岩与迎仙洞;而元朝最少,清朝也有。这些研究,无疑是平乐县石刻文化宝贵的财富。

最初,梁锦鹏只是喜欢在书中了解平乐的历史,触摸平乐发展的脉络,但是,有一件事情,促使他从书房走到了户外,走到了平乐的山水田野之间。

为了那些被湮没在时光中的平乐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每次梁锦鹏有了新研究,都细心整理出来,以图文的形式发布在《平乐热线》上。在网站中,他有一个名字叫“桂水谣”,如今已发布了2400多个帖子,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平乐历史文化的。

今年61岁的梁锦鹏,是2014年从平乐县财政局退休的干部。因为家学渊源,他喜欢书法、绘画、音乐,更多的时候,他爱看关于历史特别是平乐历史方面的书籍。他家中藏书挺多,仅是平乐县志,他就收藏了不同时期的四个版本。

中山公园是平乐县城唯一的公园,里面也有一些石刻,其中一块《至圣先师孔子赞》是去年刚立上去的。其实,这块石刻2009年被发掘出来后,就一直放置在地上。对石刻深有研究的梁锦鹏知道这是一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文物,看到摆放在地上觉得十分可惜。他说,这块石刻是州府孔庙才有的,其他的县文庙没有的,这就是州府文化的象征。为此,他也多次来到文化部门及向许多领导反映了此事。

然而,对于一个于平乐文化的人来说,诗中所提到的金沙井、乳洞梯等六个地名在哪?这问题常常浮现在梁锦鹏心头。

经过他多方呼吁,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石刻重新竖立起来了。梁锦鹏那一颗牵挂的心,终于也放下来了。为此,他还特意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表达对此事的满意之情。

山山水水走遍

梁锦鹏一直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不仅因为他对平乐文化的深刻研究,更为他那一颗执著于家乡文化建设的诚挚。

梁锦鹏介绍“至圣先师孔子赞”碑热心宣传家乡文化

梁锦鹏写字绘画怡性情在一个春天的上午,我们走进了梁锦鹏的家。这是一个充满书香音韵的雅致之家,翠竹花卉、盆景石雕、古琴古书,无不显示着梁锦鹏广泛的爱好和高雅的情操。

梁锦鹏不仅爱收集整理平乐文化,同时还对平乐文物古迹有着一颗拳拳。

这样,从2012年起,他就给自己制定了寻找平乐文物古迹的工作计划。找建筑、找桥梁、找石刻……从此,他利用周末的时间,根据县志中的线索,一个人背着个相机独自上寻访。有时候是坐摩托车,有时候是走,在不到几年的时间中,他把史书及县志中记载的平乐的一些古建筑、240多座桥及摩崖石刻走遍。为了寻访到这些古物古迹,他的足迹遍布平乐的村村寨寨,有的地方甚至去了十几次。每找到一处古迹,他都仔细地拍照,回家后把古迹的年代、历史背景、内容等加以注释整理后,作资料保存。

在平乐,有一首诗让大家耳熟能详。“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平乐当代郡守的时候写下的。一千多年过去了,诗中提到的地方,后人多无处可寻。

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参与平乐文化的研究与。2013年,他带领几十个平乐网友穿大街过小巷,让大家认识平乐古城里的“九井十三桥”;2014年,广西到平乐县拍摄专题片《平乐历史印记》,他积极参与并充当了历史顾问。

那是2012年左右,在本地网站上有个帖子,说平乐虽有1700多年的历史,拥有州府文化,但这些文化也只是呈现在纸上了,地面能够发现的文物太少了,现实当中已找不到古迹。当我们与外人谈州府文化时,已没有东西可给人家看了……

当我们问老梁走过了多少多少村寨,他自己也数不过来。但是,他电脑中保存的大量平乐历史的资料、他那几十幅石刻的手稿,他对平乐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记载了他对平乐文化的与追求,也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平乐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