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悠远的桂林漓江“船歌”(组图2016年7月26日
照片拍摄时间在1890-1910年期间,收藏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照片中这个稚嫩的小女孩,在桂林独特的山水间撑着长竹竿的画面,足以让人去想象旧时一代又一代漓江渔民的成长和经历。(图片由文史爱好者王晶提供)
(讲述人:阳朔渔民黄仁忠)
广西网络微博:本站通用网址
受多方面的影响,相比于他小时候,目前的“渔民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以整个漓江流域为捕鱼范围的黄仁忠,如今基本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中心,只在附近水域约5公里的范围内捕鱼。另外,由于部门对于生态的日益重视,每年的4、5月份,已经被为禁渔期。
随着漓江渔民的陆续上岸,照片中这种鲜活的渔民生活场景在现实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见。论及漓江,谈及漓江边的风土人情,如果离开了船上人家的故事,无疑也就缺少了故事中最精彩的主角。
对于黄仁忠来说,尽管已经习惯了的日子,但当时仍旧盼望着,能够上岸居住求个安稳。
千百年来,漓江船民在江上舟楫往来,与漓江风光构成一曲悠扬的“船歌”。
20世纪30年代,漓江上的水上人家。图中小孩腰间系着绳带,这是船家预防儿童落水的安全措施,也用于儿童训练水性,船家儿女,未学步行先学游泳。(图片由桂林市档案馆提供)
6月2日,记者见到黄仁忠时,他正和老伴在自己位于阳朔镇东岭社区渔家新村的房屋内修补渔网。老两口告诉记者,除了下午撒网,凌晨收网之外,其余时间全部都在陆地上,和周边农民的生活已没有太大区别。
对于黄仁忠他们而言,还有一个困难是,水中鱼的数量相比之前少了许多。“以前,一天捕个三四十斤不在话下,可如今,经常两三天才捕到两三斤鱼。”
黄仁忠说,这些照片所的场景,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就是他曾经的日常生活写照。如今已经70岁的他,仍守着自己的一条渔船,虽然已经上岸生活,但看到这些情景,依旧感慨万千,“一只船,一条江,一个家。”
黄仁忠介绍,他的祖祖辈辈都是船上人家。据传,他的祖先来到桂林后,最早在漓江的大圩段生活,后来随着人员越来越多,分散到了阳朔镇附近的这片水域。
广西新部编辑制作地址:中国南宁市民族大道73号(530022)电话:(0771)2196666传真:(0771)5854039
悠远的漓江“船歌”
渔民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数,尽管有诸多难舍情愫,但是他也说“时代发展是滚滚,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的鼓励和帮扶之下,黄仁忠和许多渔民一起,从船上搬到了岸上,从此在陆地上居住下来。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漓江上的船民基本是黄姓,据了解,黄氏船民的祖先是从广东珠矶巷经过南海、罗定进入广西灵川县大圩毛村的,至今已有35代近1000年历史。如今于漓江各个区域的渔民,追踪根源,几乎都出自这个源头。
打小起,他就和兄弟姐妹随父母在船上生活。老照片中的一些相似细节,一下子了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画面。那时候,大人们害怕小孩子摔跤,经常把他们用绳索绑在船只上,而作为船上人家的孩子,也往往“未学步行,先学游泳”。
黄仁忠心里明白,到他这里,祖传下来的渔民标签,随着他的渐渐老去,或许将会成为一种历史。
“从前捕鱼人家没有驻扎点,整个漓江流域都是捕鱼的范围,船开到哪里,就在哪里停留。”黄仁忠说,依水而居的生活,也时常伴随一些未知的风险,有一天晚上,江面狂风大作,直接将棚子掀走,一家人跳船逃生。而一旦遇到江面下暴雨、发洪水等极端情况,更要多一份忧虑,常常半夜也不敢睡去。
因而,在桂林市档案馆等的支持下,寻找到这样一些老照片的时候,我们也为旧时漓江渔民这种真实的影像记录所吸引。
照片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现收藏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照片上众多船只排在一起,还可看到有人担米登船。(图片由桂林市档案馆提供)
老两口育有两儿一女,由于时代、的改变,儿女们几乎丢掉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渔民”身份,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纷纷到外面打工。
尽管随着时代变迁,漓江的船上人家变得越来越少,但是,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这首悠远的“船歌”,永远都会是漓江上一道独特而又韵味深长的风景。
而对于漓江,他内心充满了感激和依恋之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辈子都在靠漓江生活,没有漓江就没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