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区景点攻略解读之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四大定位和比较优势
在全党全国人民掀起贯彻落实热潮的时候,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桂林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其发展真正进入了国家的战略层面。
4.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要以桂林厚重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对外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区域间合作和国际性旅游、文化等交流活动,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带动广西周边地区和湘粤滇黔等区域旅游业发展,把桂林市打造成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全方位对外的国际化城市。桂林是我国最早一批对外的旅游城市,“桂林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桂林”。2011年桂林在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世界旅游组织把桂林视为在亚太地区的前沿研究,并把桂林确立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会址。2005年阳朔县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首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
1.旅游资源优势。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桂林具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及建筑类、消闲求知类、购物类等全部六大类,67个基本类型,占全部74个基本类型中的90.5%。桂林市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条件优越,具有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各级文物单位378处,其中11处国家级文物重点单位,70处自治区级文物单位,44处市级文物单位,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有各级博物馆11家,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件,二级文物747件。已有98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3项、桂林市级84项,并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1万余条。
4.对外优势。桂林市是国家第一批对外的旅游城市,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知名度,在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桂林早在1979年就与日本熊本市结为友好城市,之后又与黑斯廷市、美国奥兰多市、韩国的济州市、马来西亚的关丹市、波兰的托伦市结为友好城市。桂林大力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合作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发展与外国地方、国际组织、各大商协会、大型跨国企业、友士等领域、各层次的交往,对外工作渠道进一步拓宽。桂林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与国外文体、教育、卫生、金融、旅游等各个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进一步确立。“十一五”期间,争取国际援助项目10个,获援助资金717万元。共核批走出去项目13个,涉及机电、机械、冶金、能源、医药等行业,辐射范围达到欧、亚、美、澳等地区。桂林市共开通国际(地区)直航航线9条,国际延伸航线3条;国际旅客吞吐量在西部地区航空口岸中名列第3位。如今,桂林与世界旅游组织已进入良性互动,日渐深入的国际合作把桂林带向世界旅游发展的前沿。
《规划纲要》近2.5万字描绘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基本蓝图,是统领桂林未来8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行动纲领,明确了桂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道。
《规划纲要》全面完整地提出了桂林进一步深化的目标、原则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旅游综合和专项。增业协会自律管理能力。继续深化财税制度、国有企业、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际视野,大旅游、大产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现内涵式发展,探索后发地区旅游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立足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逐步建立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掘桂林人的智慧和旅游创新的能力,在桂林旅游的大潮中实现转型,让桂林旅游再次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领跑者。
3.生态优势。桂林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一是桂林是一个相对的生态圈。它地处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岭山脉的西端,被南岭的两大山脉都庞岭、越城岭以及延伸山脉天平山和驾桥岭所环绕,成为一个自成系统的生态,具有良好的循环和修复的能力。二是桂林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桂林有位于都庞岭的海洋山和位于越城岭的猫儿山两大重要的江河发源地,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其中包括了漓江、湘江和资江。三是桂林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生物多样性地区。桂林靠近北回归线以北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拥有重要的候鸟迁徙的通道——湘桂走廊,岩溶地貌的洞穴具有“生命的摇篮”作用,1800多米的地形落差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猫儿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区。四是桂林拥有大面积的自然区。桂林市已建立12个自然区,总面积42.7万公顷,占桂林国土面积的15.36%,其中花坪、猫儿山、千家峒3个国家级自然区,共4.7万公顷,占广西国家级自然区总面积的15.13%;桂林有9个自治区级自然区,共370784.4公顷,占广西自治区级自然区总面积的40.67%。桂林城市质量名列全国内陆城市前列,12个县全部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12个乡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并通过验收,其中阳朔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11年桂林市质量总体维持较好水平,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95%,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约70%,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桂林在生态方面成绩突出:连续5年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整治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城市区域质量和道交通噪声质量‘双十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水建设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2005年中国”、“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示范市”、“全国十佳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质量指数在113个国家重点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茅;至2011年桂林市“城考”已连续17年名列全区第一。2012年,桂林成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试点城市,将启动PM2.5检测工作。从2008年开始启动生态市建设,规划到2018年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桂林被列入“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桂林“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优先、生态、绿色发展的,推行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成为生态产业发达、自然优美、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报告把生态文明单独成章,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总格局。《规划纲要》也把生态文明单独成章,要求把桂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山水名市”。桂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着优越的自身条件,同时也为更加科学合理的漓江,桂林生态带来新的机遇,桂林要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形成示范效应。
《规划纲要》提出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即: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这四大战略定位实质上赋予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丰富内涵。
2.地理区位优势。桂林市是黔粤湘桂交界中心城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重要经济板块的腹地,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联系沿海和内陆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门户城市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扩建、湘桂铁复线的完成和贵广高铁的建设,还有桂林高速公网的建成,桂林将建设成为三南地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形成“123”的交通格局:即“1小时主城”——通过高速公网使桂林各县到市区的车程全部为1小时左右。“2小时经济圈”——在贵广、湘桂复线两条高速铁建成通车后,桂林将形成到广州、长沙、贵阳、南宁等周边4个省会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成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最便捷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3小时区域性国际航线”——3小时之内可以飞行到达亚洲主要城市。
1.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就是要充分发挥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桂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从1973年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对外的旅游城市到现在,桂林旅游已走过了接待为主的初创期(1973—1977)、向经济产业发展期(1978—1987)、低谷波动的停滞巩固期(1988—1996),并于1997年后进入二次发展期。桂林旅游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管理增强,经验逐渐成熟,已成为完整、、成熟的旅游目的地。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桂林与、西安、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向世界推介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目前,桂林拥有三星级以上饭店56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家,四星级饭店11家;国家3以上景区42家,其中5景区3家,4景区25家;旅行社170多家,办理了导游IC卡的各语种导游人员1.7万多名;拥有旅游车船企业80余家,漓江游船225艘,两江四湖游船27艘,各种大中巴旅游车1100余辆;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家,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3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5个。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78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64万人次,占全区比重为超过50%;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8亿元,其中入境旅游收入40亿元,占全区比重近60%。桂林正在迈向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桂林摩崖石刻是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瑰宝。自东晋零陵太守虞阐在虞山题刻《虞舜像赞并序》以来的1600余年间,在桂林各处名山洞府留下3000余件摩崖石刻,把一个古老、奇丽的桂林描绘得真切感人。其中宋代石刻510件,居全国之最,古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桂林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其中抗战文化、湘江战役遗址等是的最宝贵的财富。1937—1944年先后在桂林活动的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有1000多人,著名的有郭沫若、矛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贺绿汀、范长江、杨朔、秦牧、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陶行知、梁漱溟、马君武、陈望道、夏征农、雷沛鸿、李四光等200多人。他们为桂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桂林共有25个项目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新增桂剧、彩调等传习5家。古籍区取得新,广西桂林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古籍单位,8部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这四大定位将桂林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用、、生态的提升桂林旅游的品位。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和专项试点”。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1年2月14日,桂林市三届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决议》。
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广西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同时正式启动。2009年3月22日,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在广西桂林临桂县秧塘机场指挥所旧址动工兴建。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要地意识到桂林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桂林市总体经济实力偏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集聚度低。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任务重,工业发展面临漓江生态的制约。中心城市快速通达各县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对外通道亟待完善,部分重要景区的内外交通条件较差。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较低,产业关联度和企业竞争力较弱,旅游高端人才缺乏,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创新有待加强,旅游服务品牌竞争力弱,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为动力,攻坚克难,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如期建成国际旅游胜地。
把桂林建设成国际旅游胜地,是因为桂林具有如下比较优势:
2012年11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予以批复。
3.建设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和驱能,做大做强旅游业,创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成为全国通过旅游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先行城市。1973年,桂林率全国之先旅游,桂林山水开始名扬海外。进入21世纪,旅游从简单的观光,向会展、休闲、度假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国旅游业发展由“大”向“强”转变,桂林也适时提出了“旅游兴市”的目标,在资源导向型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2003年起,桂林就开始谋求旅游产业的转型。提出了桂林旅游要从规模型向质效型转变的新思,要把以风景观光旅游为主的桂林成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2009年10月27日,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的目标,出台了保障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新的政策措施,号召全市人民大力开展桂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进一步推进桂林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在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11年2月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决议》指出:“准确把握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旅游综合‘桂林模式’,为全国旅游发展与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和借鉴。”
近三年来,桂林市依据《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于高端谋划,新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自治区马飚提出“桂林世界旅游城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的要求,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对试验区方案“要体现综合性、要有所突破、要有示范性、要提出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的。中国体改研究会指导完成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规划纲要》两个文稿。自治区成立了由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派专人组成的修改组,在上述两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送审稿)》。2011年7月15日,总体方案经自治区人民并国务院。国办于7月22日批转国家发改委“商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国家发改委研究认为:由国家发改委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形式给予批复较为可行,并更具可操作性。按照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的,2012年3月,桂林市邀请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组织编写组,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5月14日,自治区副高雄、桂林市长李志刚分别率自治区及桂林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进一步就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向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汇报对接。5月21日至25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民政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交通部、水利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局等14个国家部委33名同志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赴桂林进行专题调研。6月25日至30日,国家发展委组织国家发展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自治区发展委、自治区旅游局、桂林市等相关负责人集中在,对《规划纲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稿。“国家旅游综合试验区”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并向“国际旅游胜地”目标迈进。2012年8月7日,自治区人民正式行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报送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函》(桂政函〔2012〕170号),将《规划纲要》呈报国家发展委,并国家发展委国务院同意后予以批复。规划纲要报批文前后,相关部门也加紧了与对口部委领导的汇报和沟通,争取最大限度政策支持。国土资源部2012年年初明确将桂林列为“国家旅游产业用地管理试点城市”,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桂林市研究形成了相关政策已经国土部待批。科技部助力桂林“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批准桂林承担“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应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