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攀登者》,致敬中国英雄
■本报记者 施晨露
今晚,电影《攀登者》将在上海举办“冲顶·中国高度”首映礼,除主演吴京、张译、井柏然、王景春、何琳、陈龙等,当年的攀登英雄桑珠、夏伯渝也将来到现场。明天,影片开启超前点映,9月30日全面公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影厂成立70周年。塑造攀登者形象,无疑具有时代象征意义。上海电影在创作上始终有一个传统,每当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会有重要作品诞生。
筹备◆◆◆
中国电影题材新的类型
无论是拍摄技术,还是主创团队经验,几乎都是一张白纸。整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恰似攀登一座高峰。
“中国电影需要、也应当有一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一部有担当、能够展现和激发爱国情怀的重点影片。我们想请上影做这样一部电影,你们能接下这一重要任务吗?”这个来自国家电影局的电话,是关于《攀登者》最早的意向征询——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首登珠峰,当年的壮举完全可以拍成大片。
虽然国际上有多部登山题材作品,但此前中国没有同类题材电影问世,无论是拍摄技术,还是主创团队经验,几乎都是一张白纸。正应了《攀登者》的名字,整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恰似攀登一座高峰。
国外登山题材影片,往往表现登山者之间的生死情谊,将人跟自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放大到极致。题材的规定性、场景的规定性、演员活动空间的规定性,会给影片带来极大限制。实景中,高山白雪皑皑,穿着登山服、戴着防雪盲墨镜的登山队员上到一定高度时早已遭遇体能极限,移动、说话都很困难,毋庸提“表演”二字,更不要说电影必需的观赏性和戏剧性。
《攀登者》是一部要表达中国英雄的电影。出品人任仲伦定了八个字“相向而行,画龙点睛”,用写意的东方叙事手法来讲述整个故事。剧本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核心。谁来编剧?
2014年,曾表示一辈子不碰电影的作家阿来破例接受上影邀约,任电影《西藏天空》编剧。查找资料时,上影团队偶然发现,阿来曾做过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攀登资料采集工作。2014年,他还曾采访当时健在的三位1960年登珠峰的队员,并与1975年中国第一位登顶的女性登山家潘多有过一次长谈。那次谈话不久,潘多就离世了。种种条件凑在一起——“天降阿来!”
很快,阿来提供了万字提纲,将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走向梳理出来。与此同时,上影陆续与多位导演接触。好几位导演问:“什么时候进入筹备期?”上影给出的回答是,“我告诉你上映的档期。”摆在《攀登者》面前的是今年9月30日必须上映的“底线”。
这条“底线”,吓退了不少导演。与上影合作过《锦衣卫》等三部影片的导演李仁港进入视线。李仁港是出了名的不超时、不超支导演,一旦答应,必定能在时限内完成。美术造型出身的李仁港拥有大量动作片的执导经验。加上徐克应邀担任影片监制,影片编导团队组建完毕。
紧接着集结完毕的,是近十年甚至近二十年来中国影业最强大的演技派阵容: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领衔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第十七届华表奖庆功宴上,刚获最佳男主角的吴京接到《攀登者》登山队长一角的邀约。吴京有些顾虑:“我是武行出身,与实力派演员能搭得好戏吗?”他甚至提出,能不能让当时剧本中队长与章子怡的“夫妻”关系变为“前妻”,“让子怡和张译去演感情戏吧!”最终,吴京贡献了连章子怡都夸赞的“文戏”表演。
拍摄◆◆◆
“讲究”到骨子里的剧组
杯中原本是水,换成二锅头真喝真演。喝与不喝眼神终究不一样,那种情绪平时是演不出来的,也没法用特技补足。
今年1月5日,《攀登者》开机。李仁港在天津郊区找到一处矿区作为实拍地点——裸露在外的山石冬天被冰雪覆盖,经过塑形和改造,相当接近珠峰山脉的造型。由于是在平原地区拍摄,不会碰到高反等障碍。但拍摄条件依然艰苦,电影拍摄期间,室外温度接近-10℃。
1月中旬,许多人从微博上看到吴京去岗什卡雪峰尝试高海拔登山。这是吴京为尽快适应角色做的前期准备——他请了职业登山家作指导,除了学习专业登山技巧,也让自己投身于真实的雪域高原,获取一手经验。1月底,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的第一次官方活动,是来到《攀登者》片场探班。在片场站了一个小时,演员的敬业精神令他赞叹:“这是真诚的表演,处处都有充满力量的细节!”
在一场展现在珠峰“第二台阶”的陡坡处、三位登山队员搭人梯上坡的戏里,搭人梯需要踩着其他队员的肩膀向上爬,带着钢铁冰爪的鞋子没法穿,只能脱了鞋赤脚向上爬。影片中曲松林这一人物就是因此冻伤双脚,导致截肢。温度接近-10℃的拍摄现场,张译赤脚踩在雪地里,一双脚冻得通红麻木,他坚持用实景和真实的表现拍完全部镜头。
吴京不用替身,所有危险戏份都亲自出演。他本来膝盖就有伤,在天寒地冻的拍摄过程中,伤情一度加剧,几乎无法活动。一场方五洲和曲松林相互吐露心声、澄清多年误会的酒后戏,原本杯中是水,吴京特地提出:换酒,要二锅头!在酒精催化下,两人演得放松舒展,情绪拿捏很精准。这场戏拍到天亮,两人喝到天亮,收工时已酩酊大醉。对于这段戏,徐克的评价是:讲究!“喝与不喝,眼神终究不一样,那种眼睛里充满血丝、情绪急促爆发的状态,平时是演不出来的,也没法用特技补足。”
“讲究”二字,不仅是《攀登者》的演员们对于细节和演技的自我要求,更是融入骨血的一种专业素养。
拍摄期间,胡歌的妈妈去世了。回家服丧后,胡歌很快赶回剧组继续拍戏。那天,恰逢拍摄方五洲带着登山队在海拔7500米处大风口的重头戏。那场戏,是导演对登山题材的突破:以动作片和武侠风为基础,12个登山队员在狂风暴雪中捆绑在一架梯子上艰难求生。随着风力变化,绑着12个生命的梯子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船那样失控飘摇、旋转……
关机◆◆◆
一个海拔5200米的仪式
将我国最好的电影力量汇聚到一起。是致敬登山英雄,也是致敬新中国不断前行的70年,致敬各行各业的攀登者。
保密拍摄3个月的《攀登者》,需要一个能引起关注的关机仪式:去西藏,去珠峰,做最高海拔的仪式!
吴京、张译一同进藏,张译之前甚至没有上过高原,年近70岁的徐克表示要一起去。1975年胜利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桑珠也来到活动现场,在登山博物馆为大家讲述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艰险过程与真实历史。许多人潸然泪下。
关机仪式当天,踩在海拔5200米的尖利碎石上,徐克有些激动:“196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是由我们中国的攀登者完成的。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既然是我们的高山,我们的脚就要踏上去。”
今年6月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攀登者》剧组集体亮相。章子怡说:“也许你一辈子没有爬到过珠峰山顶,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这座山不一定那么高,但你永远会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任仲伦说,《攀登者》最大的意义,是通过一部影片,将我们国家最好的电影力量汇聚到一起。“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人会怎么看我们?也许说这是一群不要命的‘疯子’。也许说这是一群付出巨大代价、无怨无悔的‘傻子’。但我们可以很从容地告诉他们,我们就是共和国的一代人。”
致敬登山英雄,也是致敬新中国不断前行的70年,致敬各行各业的攀登者。并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去攀登珠峰,但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个目标,当我们把这个目标看作一座山,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时,每个人,都能攀登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点。一个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需要所有人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攀登。
每个人,都是攀登者!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