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网事

“互联网+护理服务”:未来大有可为!

  在我国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一经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解身处试点前沿的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管理者的思考与感受。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之路上,他们有哪些期待与担忧?

  众所周知,社会地位偏低一直是护理人员心中的“痛”。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叶丽看来,此次试点方案的推出,让从医院走向社会,在对护理专业认可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的社会地位。这让作为护理管理者的她倍感欣慰。

  此次试点方案中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服务的主体为实体医疗机构。对此,叶丽表示,实体医疗机构成为提供上门服务的主体,与社会上第三方软件平台提供的软件相比,在护理人员的资质、管理、患者安全性等方面都有更好的保障。首先人员资质方面,第三方平台由于加入数量的不可预测性,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可能会在人员准入方面放宽标准,而医疗机构则能够进行统一的人力资源安排,无论是护理人员的道德方面还是专业方面都是通过护理部筛选,准入更为严格,更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其次,服务的专业性。医疗机构能够依据患者的具体服务需求,选派专业更对口的护理人员进行服务,让他们得到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

  叶丽在谈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方案的推出确实满足了百姓尤其是孤寡、慢性病老人的一些健康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比如上门服务的安全、患者安全,上门时间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重视。叶丽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时间安排方面,她认为,若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承担的护理工作本就繁重的情况下,可能很少有愿意或者有精力再利用业余时间来提供上门服务,因此,要真正保证“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做到位,应该考虑能够让利用工作时间来进行服务。而这又给本就人力资源紧张的护理部提出了挑战,为此,不仅需要护理部能够依据人力资源情况做出合理安排,更需要来自院方的支持。而引入志愿服务形式,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法。

  在护理人员待遇方面,方案对于上门服务收费做出了建议与指导,但就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后的待遇问题也需考虑。若医院能够支持此项服务,出台有关的待遇、奖励措施,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护理人员安全方面,除了推行方案中提到的措施之外,若医疗机构能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会大大提高。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群众基层首诊的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辖区内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有较为详细的登记与了解。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与医疗机构对接,那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会有所了解,安全保险系数会大大提高。

  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未来,叶丽充满期待:面对百姓上门护理服务的巨大需求,相信在国家、社会、医院支持下,该项目肯定能很快推开,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上门”的优质护理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