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网事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图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些都是我在企业挂职锻炼中得到的宝贵财富。”吴老师说。

一整套从制度到执行都动真格的变化,无疑是对传统课堂的一次。如今,“美鹏班”已经形成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就业等方面的校企一体化模式。

标准互认的“责任共同体”

新方案明确,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在美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接受一个学期的顶岗学习,在实践中真正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

对于培养工科类应用型人才而言,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才能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校企合作中,该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的职工则回炉学校提升充电,像这样教与学“一进一出”的互动,牵动着学校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着眼企业需要,打造应用型人才教育“升级版”,已经成为该校拓展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的重要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纽带,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式,让企业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担子”。

作为一所工科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校企共赢为基础,以企业需要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发展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近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强国的根本。

而在另一个课堂,一批特殊的“学生”正在专心致志的听机械制造原理课程。他们是活跃在生产一线的企业职工,校企合作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从感性知识向认识飞跃的大门。“以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回到校园充电,提升了我们的理论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工作实践。”来培训的职工们表示。

2009年,汽车工程系主要负责人就主动联系企业洽谈办学事宜,没想到,谈办学合作只是校方“一头热”。

教学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在高速行驶时发动机故障灯间歇性闪烁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你作为一名检测员该为车辆做哪些检查?”这是该校教师吴灵芳的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际案例教学特别受学生欢迎,刻板的理论一下子活了起来。

不少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企业有什么责任?“在学校就开始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相当于既为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为发展企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成本减少了,不就意味着效益的提高吗?”说。

在工厂,教师就是企业经验丰富技术人员,课堂就设在车间的生产一线,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成绩评定标准与正式员工考核标准一致。

2010年,她作为青年教师被学校派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她把一线职工当做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把企业需求作为科研对象,认真研究。一年的企业实践,让她对如何培养“对味儿”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备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又能够在实际的生产中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样的学生,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重点。”她说。

“要实现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目标,需要有充足的教学硬条件,还必须在教学能力软实力上下功夫,教师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软实力的支撑点。”院长易忠说。

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实验室设备全都由企业提供,按当前国际主流自动化设备配置,不仅能满足自动化、电气等专业的综合实验要求,还能开展全国工业自动化人才认证培训考试,成为企业推广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培训。”葛仁华说。

汽车工程系开展的“美鹏班”校企合作项目,正是按这样的思举办的。然而,在项目开展之初,事情并不如预想中的顺利。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在生产一线提升教学应用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队伍。

这种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得益于该校对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认识。“深化产教融合,必须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把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教学优势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这样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应用型人培养才如虎添翼。”该校党委李幼平表示。

但是近年来,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却一直是葛仁华最棘手的难题。“一方面原有的实验设备有的已经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新设备价格不菲,学校经费又很有限。”

操作台上,红黄蓝绿各色按钮一字排开,按下任意一个,指令就能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另一头的显示器上做出反应。像这样的设备,在普通人眼里派不上用场,而在该校自动化系负责人葛仁华眼里,可都是宝贝。葛仁华说:“这是自动化控制实验系统,它能完成控制系统从编程到管理的全过程。有了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底气就更足了。”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该校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找到了突破口。今年年初,一个按大型企业自动化控制管理要求建设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在该校正式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总价值超过千万的实验设备,学校的投入还不到十分之一。

目前,该校已与华为、海信、富士康等百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协议,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越走越宽。

为了让企业走出“责任误区”,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真融合,该校把教学计划带进了企业办公室。把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交给企业,让教学计划与岗位标准对接,校企互相认可培养考核方案。

去年底,由该校与桂林某集团共建的自治区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挂牌成立,一系列全方位、多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也正式启动。“今后学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实践教学,继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新方法。”学校党委副罗延忠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