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新闻

著名女作家陈丹燕:桂林平乐是我血缘上的故乡(图

  核心提示:说起著名上海作家陈丹燕,很多桂林人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陈丹燕跟桂林有着深厚的渊源。在陈丹燕的个人简介上总有一句:祖籍广西平乐。陈丹燕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她的《少女们》《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曾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陈丹燕与桂林老乡分享她的旅行与写作的故事。阳莉摄

  ■记者肖品林

  说起著名上海作家陈丹燕,很多桂林人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陈丹燕跟桂林有着深厚的渊源。

  近日,回到桂林的陈丹燕在朋友圈晒出了一组桂林美景,并有感而发:“在我的故乡做新书分享,这里是桂林,有万仞大山,有数百年的梯田,也有书店旅店山里的野胡椒开了满树的花,书店里有人叫我是平乐的姑娘。我五十八岁啦,才第一次被人这样叫,也不觉得太迟。”

  实际上,无论走到哪里,在陈丹燕的个人简介上总有一句:祖籍广西平乐。这位生于北京,长于上海的作家,对桂林和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陈丹燕这次回桂林,在桂林纸的时代书店做了一场讲座,跟桂林老乡分享她的旅行、阅读和写作的故事。工作之余,她还忙里偷闲去了一趟龙胜梯田,“他们都说我来的季节不对,可我觉得梯田很美。”

  陈丹燕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她的《少女们》《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曾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80年代后期开始成人文学创作,其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绯闻》震惊文坛;90年代她开始非虚构写作,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让她成为“上海代言人”;在旅行文学方面,著有《咖啡苦不苦》《我的旅行哲学》《捕梦之乡》《驰想日》等。

  除了作家身份,陈丹燕还曾做过杂志编辑、热门广播DJ、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是最早一批出国的背包客。1990年她去了日本,1992年走进德国慕尼黑,由此打开欧洲旅行的大门。二十多年下来,她去了14次德国、4次奥地利、4次爱尔兰、3次英国、4次塞尔维亚、5次意大利。她一边旅行一边写作,完成了“旅行文学”系列丛书。正是因为对塞尔维亚的书写,2016年11月她被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任命为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使。

  行走天下,书写世界的陈丹燕,当然没忘记故乡。2010年3月,陈丹燕第一次回到故乡平乐,在这块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开始寻根之旅,指引她的是父亲在病房里断断续续写下的回忆录。正是这次返乡之旅,她完成了长篇作品《莲生与阿玉》。这部作品以平乐为背景,写父辈的故事,其中莲生是她的父亲,阿玉是她的姑姑。

  2月22日下午,即将离开桂林的陈丹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说到桂林,她不禁感慨:“对我来说,桂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亲切又陌生,很多景象是我无法想象的。”

  血缘上的故乡

  记者:您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对您来说平乐是陌生而遥远的,那么您对这个地方是怎样一种感情?

  陈丹燕:桂林是我的故乡,这是客观事实,是不可更改的。所以我这次回来,很多人跟我说,啊,平乐姑娘回来了。这种感觉特别亲切,因为除了自己家乡的人,在别的地方不会有人这样讲。我觉得非常亲切,但是亲切背后的涵义还没有真正出来,可能还得继续等一段时间。

  2010年,我第一次回到平乐,我就想回来看看这个地方究竟是长什么样子的。因为我是我姑妈带大的,她常常跟我说起平乐老家的事情,所以有些场景我觉得熟悉。

  记者:这次回桂林去了哪些地方?

  陈丹燕:我上次回来还带了我的女儿,我们去了阳朔的遇龙河,在那住了一段时间,感觉特别舒服。我们一家人还专门去平乐找了我父亲小时候学游泳的地方,他特别喜欢游泳。这次回来行程比较紧,我去了一趟龙胜,爬了龙脊梯田,虽然是冬天,他们说我来的不是时候,可我觉得很美。所以,我总是觉得桂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很多景象是我无法想象的。

  记者: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在我们对故乡和乡愁的谈论似乎变得泛滥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丹燕:大家把故乡的这种精神上的联系,好像都太浪漫化了。其实,像我这样,因为我父亲十几岁就离开了平乐,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已人到中年了,我想他对故乡不会有大家感觉要落叶归根的那种感受,或者说不是很浓。他没有,所以我更加不会有这种感受。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是他度过少年时代的地方,这个地方跟我有特殊的关系。但是这很难说是精神上的,我觉得更多是血缘上的。

  写作是个很自然的过程

  记者:从最初的儿童文学到青春校园小说,再到上海往事系列,如今又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写作,您在虚构与非虚构文本间不断跨界,在儿童、女性、都市和旅行等各种题材之间游刃有余,您是怎么做到的?

  陈丹燕:我的写作跟着自己的成长,当我看到更多的人生与世界,我就会去写那些感动我的故事。许多人说我的创作道路非常明显有界线,如青少年文学,然后上海非虚构三部曲,现在的旅行文学丛书。但是从我个人来说却是很自然的过程,《女中学生之死》的日语版在日本热销十年左右,所以我去了日本,在日本时我得到推荐去德国的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做访问学者,这给了我机会去欧洲,在那里我看到上海与欧洲的相似之处,这直接启发了我回来探索养育自己的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租界历史,这就是上海非虚构的写作起因。同时,我已经开始写旅行文学,第一本就是《今晚去哪里》,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没到出版图文旅行书的时候,写好的书,没有出版社肯要,大家都说这书太贵。直到《上海风花雪月》的三部曲都畅销,才有出版社肯试一下我的旅行书。

  记者:这都是有规划的吗?

  陈丹燕:就是啊,看上去很有规划,但我已经告诉你这些书是如何形成的了。不过,当这些书慢慢形成,其实有个编辑过程。就是伴随着一些书的畅销,其实就会有许多误解跟随。有些也是我从未想到的角度去认识,我也从误解中得到过不少启发。在这时候就会有新书的构思出来,这个过程很好,非常天然。所以慢慢一本书的主题会延伸出一些新的主题,成为丛书更丰富的角度和立场,这是我觉得对一个作家好的地方,如果能持续地写作丛书,就能得到一个拓展自己视野的机会,一个人的思想的确不是在一本书的写作中就可以完成的,这里有个深化的思维过程。

  最好的旅行是随心所欲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读书与旅行的关系的。

  陈丹燕:对于我来说,没有读书就没有旅行。

  记者:现在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条件,如何处理这种矛盾?

  陈丹燕:我是先赚了钱才去旅行的,但我觉得旅行其实不需要赚大量钱才可以去,我出去旅行也很省,住最便宜的旅馆,和年轻人合用房间。在欧洲旅行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有一个打车中心,你可以跟登记的人分享他的汽油费,5块钱10块钱,现在20多块,而且可以交到朋友,一路听他讲,这个地方怎么玩,开心的话就玩玩再走。现在经济好一点,我也会住贵一点的酒店,最好的旅行其实就是随心所欲,有多少用多少,但我不赞成旅游是买东西,有很多人去欧洲就是为了买东西,别为了名牌把自己对这个地方的享受忘记了。

  记者:作为资深旅行者,可否简要概括一下您的旅行哲学?

  陈丹燕:先要看世界,方有世界观。有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理解自己。拍遍大地,找到认识自己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