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何冀平:两周时间拿出千字大纲
67天的拍摄中前后跟了20多天 交出剧本后病了4个月
编剧何冀平:两周时间拿出千字大纲
编剧何冀平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开栏语: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香山,历史在这里翻开崭新一页。为了回溯这段党和国家的光辉历史,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决胜时刻》,再现了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共和国缔造者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敢为人先的魄力,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历程。
9月20日,这部影片将在全国公映。为此,北京青年报开辟专栏,对这部献礼影片进行全方位报道。
2012年,北京人艺甲子院庆时,时任院长的张和平在筹划院庆大戏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何冀平;7年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鸿篇,张和平的第一通电话也是打给何冀平。这位当今最会写戏的女编剧,今天仍是重大历史题材的不二人选,不浮不躁、不争不抢,暗合了她在《天下第一楼》那副对联中的“时宜明月时宜风”。
两周拿出千字大纲
细节入手写大人物
去年11月,身在香港的何冀平接到张和平的电话,一句“快来”,她已意识到了题材的重大和时间的紧迫,一如当年人艺甲子院庆的献礼大戏《甲子园》。从完全不了解毛主席进驻双清别墅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到从一摞一摞的书籍资料中择取可以艺术化的瞬间,看海量电影回避情节撞车,两周的时间,何冀平拿出了千字大纲。
三个小人物的视角,主创团队一致通过,从这一刻开始,到详细大纲、分场大纲,无论是重要的历史史实,如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论、打紫石英号,还是毛主席戏楼听戏、路边吃小吃、替警卫员写情书等小细节,每一次都是一致通过。而这恰恰遵循的是何冀平一直以来的理念,哪怕是写真实的历史、写大人物,都要从小人物、从生活细节和人物关系入手,“宏大历史都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写人观众更能看下去。”
67天两次去拍摄地
创作“随拍随调整”
67天拍摄,何冀平去了拍摄地两次,前后跟了20多天,随拍随调整,而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创作习惯。即便是已经演了数百场的《天下第一楼》,换演员或是重大节点的演出,她都会从排练时便和剧组在一起。
和姜文合作,姜文说她为自己撑起了四梁八柱;和黄建新合作,两人的思维空前一致,携手在10个月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片中,濮存昕、张万昆、李士龙、李珍等演员都来自她曾经供职的北京人艺,而这些人也都无一例外是何冀平推荐的,“如果不是因为剧院拍戏紧张,更多人艺演员会参与到影片中。”
从《双清别墅1949》到《制胜时刻》,再到《决胜时刻》,片名的更改,也预示着创作的推进。交出剧本后,何冀平连续病了4个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有点“用力过猛”。从最初面对这段历史的一张白纸,到家里堆满了各种资料,书堆旁就是一杆笔、一张纸,想起什么马上拿笔记,写出生动感人的剧本,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技巧是技巧,生活是生活,要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技巧。”作为女编剧,总会被认为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但何冀平认为,“作为职业编剧,应该什么题材都能应对,我不挑题材,我挑的是团队。”
文/本报记者 郭佳
相关新闻
《决胜时刻》入选电影党课被赞“最振奋人心的一课”
本报讯(记者 肖扬)9月11日,作为“首艺联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