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使命
新华社拉萨9月29日电(记者 王沁鸥)共和国体育史中,一群特殊的人应被铭记。没有观众,没有金牌,他们在冰雪极寒里独行,在峥嵘险峰中向上,在生死考验面前一次次书写着民族精神的史诗,也在空气稀薄地带不断叩问着生命的意义。
他们是中国登山人。他们坚守和传承的登山精神,是中国体育一面跨越时代、永不褪色的旗帜。
59年前的一个初夏之晨,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之巅仍风雪交加。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名勇士,将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留在了世界之巅。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的登顶时间,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历史坐标。
珠峰北坡曾被英国探险者们视为“死亡的路线”,自1921年开始,英国人曾八度从北坡对珠峰发起挑战,无一成功,十余人遇难。1960年,原计划中苏联合完成的攀登因苏联单方面退出而取消。但中国决定:自主攀登珠峰。当时,国外舆论普遍认为:“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人肯定上不去!”
但中国登山人却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做到!
1960年的登顶在举国上下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工厂车间、在学校课堂、在乡村田野,各行各业的人们一遍遍重温着登顶的报道,甚至向登山队员去信,表达受到鼓舞的激动心情。通过记者的文字,人们才知道,在海拔8600米左右的“第二台阶”处,消防员出身的登山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架着自己的队友攀上了国外探险队几度折戟的岩石地带。而后,27岁的他把氧气让给了队友,写下遗书,随即便进入了半昏迷状态。人们才知道,在距离顶峰前的最后52米,继续前行的另外三人已用光了氧气,他们是在不吸氧的状态下登上的顶峰。人们也才知道,为了登上位于自己领土上的世界第一高峰,无论面对缺氧环境下的强烈高山反应,还是极端天气中的雪崩等危险,中国登山人都从未想过后退。
“我们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我们。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登上去。”登顶勇士贡布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这些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生动地展现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对于同样年轻的共和国来说,这是号角,是强心针,也是一种精神慰藉。飘扬在珠穆朗玛之巅的五星红旗,让艰难岁月中的中国人干劲十足,也会热泪盈眶。
此后,中国登山队填补空白、为国争光的脚步继续向前。1975年,九勇士再登珠峰,首次测得珠峰8848.13米的高度数据,藏族登山家潘多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1985年,西藏登山队单独组队登顶8201米的卓奥友峰,系中国人首登这座8000米级山峰。1992年,“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正式成立,挑战攀登14座世界高峰……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珠峰顶峰进行,人类首次在地球离天最近的地方点燃奥运圣火,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中国登山,已完成了某种“大满贯”。
然而,当所有纪录都已被创造,登山人,为何还要向山而行?
听着老一辈的登山故事,新一代中国登山人已悄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或是生长在珠峰之下的少年,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商业登山体系中成长为登山向导,从大山走向更远的远方。他们也可能是高原之外的自由攀登者,“自由之舞”“解放之路”……他们为自己开创的攀登路线命名,挑战自我极限,在祖国群山的滋养下探索更多攀登方式的可能。甚至,走近山峰已不再需要设置“运动员”这一身份的门槛。随着中国登山进入商业攀登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在日趋完善的向导服务帮助下,实现攀登人生中第一座山峰的梦想。
攀登者的面孔变得复杂多样,一千个攀登者心中有一千个登山的理由。
“我理解的登山,不是冒险,而是探险,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也是在与山的对话中,更加敬畏自然的过程。”曾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西藏登山队队员次仁旦达说。
攀登者的方向则从未改变:向上,向远方。
“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看天上的云彩,总想着,要是能像云一样飘到天上,飘到很远的地方就好了。”67岁的西藏登山队队员桑珠说。
看云彩的桑珠后来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并在1975年登顶珠峰,终于站在了云端之上。
“人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以及突破、超越自我的本性。”自由攀登者李宗利说。2018年,他与搭档登顶“蜀山之王”贡嘎山,并凭此攀登入围登山界“奥斯卡”金冰镐奖。
“至于我们爬什么样的线路、应用什么样的装备,这些都不重要。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
一个民族,总要有望向远方的探险精神,总要有敢于做梦的先行者。
这是攀登者的使命,也是攀登者的告白。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