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游山玩水六十六年前一个中学生为桂林勾勒的美丽蓝图
“桂林四周多石山围绕,缺乏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土壤亦不够肥沃。故欲做大规模的农场,用新式机器来耕作,以求发展为农业都市,亦属不可能的事。”
2014年10月10日,黄(84岁,左),与提供新闻线索的莫之虹(81岁)老人在交流。通讯员彭康生摄
·广西76种寿乡产品获评“我最爱的产品”
“桂林,这素负盛名的山水之城,明日将变成什么样子?
全市人民的生活,皆有合理的解决。有健全的保甲制度,实行自治,有学校、图书馆、医院、娱乐场所,由市开办,全属免费,以利市民,有各种福利事业及合作社的经营,更有招待旅客住食及游客的机关,以便游客。
“今日桂林已经超越了我66年前的构想”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桂林百废待兴,当时的桂林市着手桂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风景名胜的恢复与重建。
紧接着,他又从城市街道的建设、建筑的风格、绿化等方面谈了桂林建设的具体措施,说明城市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改善住民的生活,为全体居民谋取幸福,需要建设和培养桂林的风景,使旅客增多。”。
每家住户,都有电气及自来水的设备。
桂林所处的地理,有它特殊的地方。
以上是关于住民生活的。”
·22年30城80项目 未来将重点布局南宁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中学生心中桂林的未来
抗战胜利后,桂林的城市建设有所恢复,然而整体发展仍然很慢。
风景培植好之后,必有很多由各地来的游客,全市收入,因而增加,住民生活问题可望解决,同时更用以建设桂林,招揽更多的旅客。
市内街道系统,亦须改良。可照棋盘式样,街道由柏油铺成,每天用机器扫除尘埃,两旁种植大树,使行人免日晒之苦。一切水管电线等皆特别筑道埋没,以免翻挖之累,全市筑下水道,其中污水,经清洁后,可以灌溉植物,市内交通有公共汽车及电车,并设旅客游览专车。
“桂林光复后,据驻美新闻处发表言论称:中国无任何一城较此次桂林所遭劫祸更甚者,桂林一度为广西之华丽城市,拥有五十万人口,兹已遭受严重之,一如罗马之迦太基者然,全城仅有之巍然独存建筑物均为曾经日军占做司令部,而在撤退中未能加以,其余民房建筑,均为残垣断壁,留于城中者,仅为少数居民,据陈中将陈,此项居民均为贫民而无力他去者,日军以遗此城中居民,此诚之实属,且不必要今日之桂林实已成为一死城,日军之程度,甚于南京,可与考文特里(记者注:即今天英国的“考文垂”)、鹿特丹相比。”桂林市档案馆编撰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里这样引述。
秀丽的山水和科学的进步就了明日桂林发展的方向。方向怎样?”
1949年的春天,当时正在桂林中学高中三年级就读的黄得到征文比赛的通知后,就开始撰写论文。由于父亲在图书馆工作,为他的写作和资料的收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黄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他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便开始论文的撰写。
城里分三大区域:(一)中心区,可用大厦式的建筑,机关、旅馆、商场都在这区域里。(二)住宅区,在中心区的四周,可用凹式的建筑,为一般的住宅。(三)田园区,在市的近郊,尽量保留树木旷野,以增加自然美。
“桂林并非广西中心,亦非与外省毗邻的门户,所以讲商业的发展,必不及广西的中心柳州和西江咽喉的苍梧。”
经过60多年的建设,桂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桂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一本蓝图绘到底。60多年后,当我们有幸读到一位当年中学生的获作文,能了解到当时一位普通市民对桂林的认知与建设构想,会有一丝与历史重逢的喜悦,也会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重读当年的文稿,我们不难发现:今天桂林的美好,明日桂林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的畅想和规划。
依照“地理条件和时代趋势,指出了明日的桂林将发展成为一风景的都市,然而目前桂林的情况,是与理想相差那么远”,黄在感慨中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说:
今日桂林全景图。凌世君提供
以上是关于建设的。
最后,他又畅想:“人类的智慧,是无比的;科学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我们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努力,明日的桂林,是不难很快实现的。”
·广西六万山年产6万吨天然泉水项目检测达标可直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桂林已经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今天正在全力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从城市建设和规划来看,已经远远超越了我66年前对桂林发展的构想。”黄说。(桂林日报记者景碧锋 通讯员彭康生)
战争对城市的重创,是论文写作的大背景
“此外,便有积极实行民生主义,推行自治。使明日的桂林,是为谋全体市民的幸福及合乎世界人类的需要而建设,决不只是为小部分的人而建设的。”
·第45届体操世锦赛征集城市雕塑作品
■新闻背景
“建筑物皆依美观的几何形体构成,整齐划一,配以适当的色彩。
三十八年,也就是1949年,桂林还是当时广西省的省会。也就是说,这是66年前,一个中学生为桂林勾勒的美丽蓝图。
“首先,应该把抗战时期所受敌人的创伤弥补,再进而将明日的桂林详细地计划出来,然后设立由现实的桂林过渡到明日的桂林的桥梁机构,如设立新桂林建设银行,大量出资建设新的房屋,励人民移住,前后分期付还新屋的建设费用等事,皆可行之。同时推行心理上的建设,使住民对于明日的桂林有正确深切的了解,而向这方向努力。”
在黄的记忆里,之所以市要举行这次征文比赛,其实与当时桂林市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后所遭受到的重创是有关的。对于黄老的讲述,可以从相关史料得到印证。
已经81岁的老桂林人莫之虹,去年偶然间的某一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翻阅旧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段话。在这篇题为《明日的桂林》的文章里,作者黄从桂林之地理、新时代的趋势、建设的目的、明日的桂林之轮廓、怎样实现明日的桂林等五个方面论述桂林的发展方向。多年从事建筑工作的莫之虹在仔细阅读文章时发现,其中展望桂林今后发展的观点、意见、与此后这些年桂林的发展几乎吻合。
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唐凌教授在其《桂林抗战损失及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估计》的论文里这样写道:“财产损失方面,仅房屋一项就非常严重,据1944年桂林市统计,全市屋宇为52500余间,除数处僻静乡区不计外,(抗战后)所余屋宇不足百分之一,如此,诚属桂林有史以来所未有。”那么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也就是说到了抗战后完好的房屋不足500间(三十八年版的《桂林市年鉴》载:剩余房屋471间)。
与此同时,当时的报刊刊发了大量的相关文稿,其中,以时任市长苏新民的《筹建桂林风景市之拟议》为最。苏文详细论述了他对桂林城市定位的分析,建设桂林风景城市的思。他认为:“桂林最适宜建设为一风景都市,若欧洲之,浙江之杭州,供人游览,亦可繁荣市面,富裕民生也。盖桂林为喀斯特地形,奇峰异壑,林木葱秀,江流迂回,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者。就大规模言之,北连兴安,南趋阳朔,合灵渠漓江之胜,建设为东方公园,其规模之宏伟,举世无其俦匹。”
1942年大众出版社出版的《桂林导游》中的桂林市图。凌世君提供
1949年,当时的桂林市举行了一场以“明日桂林”为题的全市性论文(作文)比赛,梦想桂林的明天。
到如今,他仍能回忆起战争对桂林城市的重创。他亲身的经历回忆和史料档案的记载如出一辙。
黄生于1930年,他的父亲黄远智,解放前在桂林省立图书馆工作。1944年6月,日军南侵,衡阳失守,桂林城紧急疏散,图书馆关闭,奉令疏散,当时特藏部黄远智主任临危受命为代理馆长,为图书馆大批珍贵藏书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首先从地理来分析:“桂林是太古的大海,地层多由水成的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因受风雨的,就演变为今日的名山怪洞。但石灰岩的附近,却缺少蕴藏的矿产,矿产是现代工业所必须的原料,原料既缺,工业由何发展?”
经过联系,去年10月11日,莫之虹见到了从回桂林探亲的黄老人。已经满头银发的黄老向他讲述起了当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桂林中学老大门。凌世君提供
文章刊发在三十八年五月八日的《广西日报》上,该文获当时桂林市主办的本市中等学校学生论文比赛高中组的第一名。
1945年8月鸟瞰战后桂林城市一片瓦砾残垣。从废墟中,无法辨认这是哪一片城区。(资料图片)
从该书里的资料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抗战胜利后1945年的正阳门前,瓦砾遍地,被毁房屋上的木头横陈,房屋的墙壁坍塌,西门桥、中山北、解放东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屋顶,只剩下残墙,整个城市几乎被全部摧毁。
而从社会和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黄继续分析“世界,都市的事业愈繁盛,则人们生活愈喧噪烦闷,煤烟弥漫的地区中,呼吸着的空气,过着单调的生活,故亟需与大自然亲近。另一方面,现在是机器时代,人类的工作,都可用机器来代替,不但生产增加,时间节省,而生活也更为优裕。故人类可从繁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很多的时间去游山玩水,遍访世界的名胜桂林山水甲天下,若能好好建设为一风景都市,不难得到极多的旅客。”
风景名胜的地方,经专家设计修饰,自然美之外,更添以人工美。
因此他得出“农、工、商业的发展,都受到地理上的。而桂林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甲天下的山水。山水的美好是否能解决住民的生活问题?可以的,今日的,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明日的桂林,将会成为风景都市。”
桂林之特点在于有秀丽的山水,今日时代之特点在于科学之进步,一日千里。
今日所处的新时代,更有其特殊的地方。
·广西中烟多孔玉米粉粒项目应用降低烟气危害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