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体力都“给力” 巾帼也能换“炮筒”
呼吸内科陈茗副教授、呼吸内科黄林洁副教授、重症医学科内科ICU(南院区)主任王吉文副教授、重症医学科邹子俊主治医师准备进入病区(从左至右)。
战“疫”第40天心语心愿:
走过最黑的夜,我们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广东首批混编128人医疗队于除夕夜驰援武汉战“疫”,驻守在受援医院中工作环境最为艰苦的汉口医院。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中唯一的女医生,呼吸病专家黄林洁刚到武汉时,曾被同事抓拍了一张照片:刚从隔离病房下班的她难掩一身疲惫,脸上还有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痕迹。
“一开始确实比较艰苦,现在情况在改善。更重要的是,病房里有了不少空床。看到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心里真高兴!”电话里,黄林洁笑声爽朗。
初到病区: 患者几乎全是重症
1月24日晚紧急驰援武汉,1月26日接手汉口医院的呼吸科病区,黄林洁还记得第一次进入病房时的震撼。“即使隔着护目镜,也不难看出上一班同行们的疲惫。”黄林洁说,交班时,近80张床位全满员,收治的几乎全是重症。所有患者的诊断都是肺部感染,胸部CT的结果都是“双肺磨玻璃、实变、纤维化”,大部分人还没有做核酸检测,而危重患者都出现了呼吸衰竭、低氧,急需充分的吸氧治疗。
“在广州,只有重症监护室里才能看到这么高比例的危重症患者,而这只是汉口医院的‘普通病区’。”黄林洁告诉记者,在武汉,医疗队遇到的几乎都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方案大同小异,这也加剧了疫情初起时医疗资源供应紧张。
“炮筒力士”:
用尽一切方法去救人
“在现场,最难的是供氧压力不足。你听说过‘氧气大炮筒’吗?广东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在抢救病人前,我们要先找到足够数量的‘大炮’。”黄林洁说,由于汉口医院中心管道供氧不足,后方支援的制氧机也无法满足重症患者对高流量吸氧的需要,医疗队一边向上级反映,一边紧急依靠“大炮筒”去救人。
很快,医疗队不分男女、不分医护,都变成了“炮筒力士”。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吸氧量的多少,一个钢制“大炮筒”最长能用一个多小时,最短的可能只有几十分钟。危重症患者床边需要常备两个氧筒,还要经常巡视、及时更换,以免患者出现供氧不足。
值班时,黄林洁不仅要处理病情,还要不断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一次值班六个小时,脱下防护服,几层的衣服都湿透了,说“身心俱疲”并不为过。
“对于我们冲在一线的人来说,眼前是亟待抢救的患者,根本没空抱怨,只想用尽一切方法去救人。”黄林洁说,这是医者的初心和本能。
临时编队:
“我们是医学共同体”
驻守汉口医院的混编医疗队来自中山一院、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三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等九家三甲医院,医生们的专业方向为ICU和呼吸内科。面对重重困境,临时组建的队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起强大的战力。
“有专业实力支撑,我们并不太担心队伍磨合的问题。接班时一看医嘱,就‘秒懂’上一班队友的诊疗思路。”黄林洁说,医疗队一到武汉,就抓紧时间学习了汉口医院的电子医嘱系统,针对各个病人情况对医嘱进行调整。
一次次的值班,也让黄林洁与原本陌生的队友之间建立起了默契。每次碰到患者出现病情危急时,她总能镇定自若地与队友分工合作、迅速开展抢救,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尽管工作繁重,医生们仍然抽空了解、学习和新冠肺炎相关的诊疗进展、病原学和病理学上的最新发现。“我们有多个微信群,各自科室的、医院的、广东医疗队的……不管谁看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都会发在微信群里跟队友们分享。医院也在后方想方设法支援我们,很给力!”黄林洁说,在一种来势汹汹的新发感染病面前,前方医疗队员和后方医务人员是一体的,“我们是医学共同体”,目标就是拯救生命,战胜疾病。
并肩战斗:
广东医疗队赢得患者信任
在疫情面前,广东医务人员和武汉患者并肩战斗。充分沟通、善言安慰,远道而来的广东医生护士很快获得了患者们的信任。
这四十天来,有三个患者给黄林洁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是70多岁的老爷爷,双肺弥漫病变、I型呼吸衰竭、有严重低氧血症,基本上每个小时都要为他更换一次氧气筒,每次更换时都需要黄林洁、陈茗副教授、邹子俊主治医师三个人一起上阵,快速换筒。“老爷爷对我们十分亲切礼貌,总是感谢我们,安慰我们说自己‘没事’,让我们多去看看别的病人,或者去休息一会儿。”黄林洁说。
另一位60多岁的阿伯病情也差不多。但他一开始并不“听话”。可能是出于紧张,他总是拉扯吸氧面罩和导管,还不断呵斥初来乍到的医护人员及陪护他的女儿。广东医生们不以为意,一边治疗,一边尽力安抚他和他疲惫的女儿,终于让他平静下来,主动配合治疗。
还有一位患者病情已经好转,但她太害怕了,总是缠着医生护士给她打针输液。“实在没办法,我给她开了氨基酸。”黄林洁说,没想到刚打完针,患者冲到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特开心地说:“谢谢医生,谢谢护士!打完这个针,我舒服好多,胸口不那么闷了!”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安慰剂效应”,但是身心交瘁的患者格外需要安慰。
“对抗新冠肺炎,更主要的是靠患者的免疫力,我们医生的作用是提防和治疗并发症,尽一切可能给予患者支持。”在武汉的战场上,黄林洁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黄林洁
“80后”女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该院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唯一的女医生,现驻守武汉汉口医院呼吸科病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林伟吟、张阳、封雯轩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