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首次探明类星体“燃料供应”之谜
新华社合肥9月9日电(记者徐海涛)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吸积燃料”的过程。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类星体,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是20世纪60年代国际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它比星系小很多,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发出可在100亿光年外被观测到的超强亮度,成为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
依靠超大质量黑洞的超强引力,高速吞噬周围的星际物质,部分物质在被吞噬前转化为能量释放,类星体将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已经清楚,但它如何不断获得物质的机理尚不明确。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燃料供应”,类星体无法持续发光。但这一供应过程远离发光中心,难以被天文望远镜观测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团队及其合作者,完成了对这一现象的解密。他们使用“内流气体探针”,在8个明亮的类星体光谱中,观测到了氢、氦元素激发态吸收线,发现这些吸收线除了宇宙膨胀导致的红移外,还由于多普勒效应产生了额外的红移。
研究团队根据多普勒红移的大小,计算出物质向内流动的速度高达每秒5000公里,并进一步计算得知黑洞“吞吃”的过程可持续上万年。因此,在此期间类星体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燃料供应”并持续闪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