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生活

桂林百姓傩:耄耋老人记忆中的繁华傩戏

  简介:桂林百姓傩是庶民百姓自己操办的祭祀活动。包含傩仪、傩戏、傩舞、傩音乐、傩面具等,和中原“驱鬼逐疫”的傩祭有明显不同,表现了桂林这一方百姓对人性、、艺术等等的各种审美追求。2015年,桂林百姓傩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有一项距今已有800多年,它被称作桂林百姓傩。如今,大多数人已不清楚何为百姓傩,但在不少三月三民俗活动中,其实就可以看到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舞蹈。跳百姓傩的大多带着面具,他们口中哼着曲,边哼边舞,很多时候人们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却很容易被那音乐、那面具、那舞蹈所吸引。

  叠彩区大河乡82岁老人陶子兑发的回忆,或许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过去社会百姓对傩的浓烈情感。

  陶子兑发在大河乡上窑村一处正在重新修整的楼房里为人们讲述了傩戏历史,他说,这栋房子以前是他们的祖堂,傩戏就是在这里表演的。

  1948年陶子兑发13岁,便开始学习傩戏了。那时,大河乡上窑村的傩戏非常有名,村子里的面具也是周边最全的,“演傩戏的是两层的楼房,一楼当戏台,二楼专门放面具、大鼓、腰鼓、笛子、服装等器材,装备相当齐全”。

  桂林百姓傩中包含了傩的特有建筑令公祠、武婆庙、愿厅、调堂等;祭仪式(含请神、祈福、还愿、巡游等);傩音乐(含傩舞傩戏的伴奏音乐、傩演奏曲、傩歌、傩土话谱、傩笛和腰鼓制作);傩舞;傩戏;傩面具制作等。演出前,傩戏演员会先进行巡游,神到家家户户都预示着好运,因此大家都欢迎。“热热闹闹的巡游直到第二天才结束,下午4点多就开始演戏了。整个厅堂坐满了人,还有好多人没得座位的就站着看,男女老少,不止本村的,还有周边几里外的村民也会来看,热闹非凡”

  陶子兑发介绍,村里流传下来的傩面具大概有36神,每个神都有它的故事,演出时都会一一出场。为什么人人都爱看傩戏?老人说,只要耐心听他讲上5分钟就知道了。

  第一出:点兵、点将,各神上台,“武当祖师”上场。傩戏中的“武当祖师”,讲述的是当年武当祖师的故事。有一天,武当祖师看到一个女人在水塘边用一根铁杆在打磨,一问原来是在磨绣花针,“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了武当祖师再。再后来,武当祖师又看到了一个叫鲁班的人在山下开洞。武当祖师觉得可笑,人如何能开得了这大山?鲁班说:“这边有三百亩水田,那边有三百亩旱田,我从中间打个洞过去,让旱田能有水,我一天打一点,子子孙孙一起打,总有一天能打通。”鲁班的一席话,再次激发了武当祖师的恒心。

  伴随着大鼓、腰鼓、唢呐、笛子的音乐伴奏,每个神依次上场,他们的面具各不相同,所唱的也是不同生活的立面。最长的一出是“五谷新军”,讲述稻谷是如何得来的,从放水、犁田、插秧、施肥、收割,每个场景都会浓缩在戏中,“这些戏我们不要稻谷、短斤少两,我们要父母”。

  尽管老人已经82岁了,但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仍能清晰记得每出戏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台上表演的时刻。

  老人说,36神的故事可以唱几天几夜,当时看的人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故事每年中秋演一次,一代传一代,总看不腻,很多老人也喜欢用傩戏中的一些故事教育后代”。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曾在桂林任静江府通判的周去非在他所著的《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动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桂林百姓傩作为正式名称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漓江上游兴安县,沿漓江而下灵川县、阳朔县,漓江下游平乐县、恭城县、荔浦县均有百姓傩。

  桂林百姓傩,最早源自原始的教祭奠仪式。秦始皇修通灵渠平定南越后,包含各种傩祭的中原文化不断传入桂林。至唐代,已和桂林本地的祈愿还愿、神灵相互融合,形成以“歌舞酬神灵,箫鼓不曾休”为特色的新的傩仪并蔚为风俗,宋代是桂林百姓傩发展的顶峰,所做面具极其工巧,800枚为一副,老少妍陋各不相同,傩队表演胜过中原。陆游、范成大、周去非等宋代名人均在其著述中记载,元、明、清、至今一直在桂林传承流传,有关府志、县志均有记录。

  1950年后,桂林百姓傩祭活动基本停止,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时,仅有部分村庄能表演,遗存面具大多损坏,存世极少。现今在大河乡上窑村的36神面具,也是陶子兑发熟悉全套程序和表演。在1992年根据他的而专门找了工匠进行雕刻的。

  如今,桂林百姓傩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林百姓傩的傩仪、傩戏、傩舞、傩音乐、傩面具等都体现着桂林的聪明才智,具有桂林地域文明的鲜明特征。桂林百姓傩让人们从另一视角去发现桂林地域文明进化的轨迹。很多人已经在关注和这些文化遗产,陶子兑发是其中一位。

  老人觉得,傩戏是一代代老百姓深爱的艺术,在现今的社会只要人们懂它,也一定会喜欢上它、传承它。因此他最希望的就是借助一切的机会再演绎,让人们看到。“早些年日本有人专门来桂林看过傩戏,我演了给他们看;后来又有来的学生,讲想要研究这个傩戏,我也专门给他们讲了;现在市里面三月三要在正阳东巷演傩戏了,我很激动,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喜欢了。”

  记者采访的当天,老人把要在“三月三”演出的傩戏的演员都找来排练,他们最小的也已经快70岁了。陶子兑发说,当年和他一起学傩戏的有13个,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了,现在选的后辈也是后来零星了解一些傩戏的村民。他自己已经演不动了,只负责敲大鼓。

  “现在国家都在大家要发扬工匠,而我们的傩戏中鲁班架桥说的就是一个工匠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老人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