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桂林私房菜桂林的山和水短句

  从阳朔回来之后,牢记着经常遗漏那些著名景点的教训,先花了一天时间去了趟灵渠,然后开始了继二江四湖夜游后桂林山水的后续之旅

桂林私房菜桂林的山和水短句

  从阳朔回来之后,牢记着经常遗漏那些著名景点的教训,先花了一天时间去了趟灵渠,然后开始了继二江四湖夜游后桂林山水的后续之旅。

  这后续之旅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桂林城徽的标志------象鼻山。之前来过的旅友告诉我:观象鼻山并非一定要到象山公园,在象山景区对岸的訾洲岛上环视象鼻山才是最别样的体验!而且訾洲岛的门票比象山景区便宜一半!所以那天一大早就赶往訾洲公园。

  出租车上看见满街的如桂花一样的绿树。向司机求证,果然是桂花树。原来桂林的“桂”字就是因这桂花而得名的。

  司机说因为今年桂林城少雨,导致满城桂花迟迟没有开放。现在的小雨就是一场“及时雨”。雨过之后,这桂花马上就可以香飘满城了。

  同象山隔江相望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上。訾洲是漓江上最著名的一座绿洲,它位于桂林城东漓江与漓江叉河之间,作为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园林遗址,訾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驻留隔江观象山的圣地。千年前的桂林山水园林遗址,如今历时四年数亿元的发掘建设成了花木葱茏的观景公园。

  漓水环绕,群山环绕的訾洲岛,因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洲呈条形,如舟浮水中,又称浮洲,与城徽象山水月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是桂林著名的古八景之一。訾洲开发始于817年裴行立任唐朝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史期间。他任期内临江营建了燕亭、崇轩、飞阁、闲馆等风景建筑,使訾洲成为宴游胜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州时受到裴的邀请到訾洲岛游玩,柳宗元宴会后作《訾家洲亭 记》,文章用“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 称颂訾洲盛景,这是把桂林山水与“甲天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评说。“訾洲烟雨”从此成为桂林最有名的山水形胜。

  公园到“观象台”开设有专门的电瓶车。车费包含在门票中。电瓶车沿途经过一些景点,可以站站停。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到哪个景点停留。

  经过一个叫“诗画广场”的地方,电瓶车停下。因为下雨,我没有下车观看这人造的广场。然后电瓶车就到达訾家洲亭。亭子对面有一尊大型石雕,一面凿有柳宗元所作《訾家洲亭记》中的名句,一面雕刻有柳宗元、裴立行、范成大、张孝祥等历史名人的群雕像。这一站下车的游客比较多,我也随大流下车在訾家洲亭站了一会儿。因为下着小雨,在亭子里看不到太多景色。我来这里就是远观象山,而这里并不是观象山的角度。跟着人群在雨中观赏了石雕,便重新坐上从公园大门方向开来的另一辆电瓶车,经过烟雨廊到达观象山的观景台。

  訾洲公园有很多岭南特色的花草树木,丰富的物种让人目不暇接。此刻我站在群山簇拥的訾家洲江畔,东可望普陀,月牙;西可观象山;南接穿山,塔山;极目北望,伏波、叠彩、独秀、尧山历历在目。如丝细雨将江畔笼罩成一幅烟波浩渺的仙境!轻纱薄雾之中,洲上的绿树、亭榭若隐若现,宛若蓬莱仙境。远远地看见了江中那只形如大象汲水的奇峰!静静的江水此时宛如穿越时光的琴弦,流淌出幽幽的千古余音。那座曾经远在天边、令人魂牵梦萦的象山,如今正沐浴着濛濛细雨在水一方,神情专注地凌波俯首江中!江山会景中, 碧水环绕的圣象近在眼前!

  10月的秋天,苍翠的洲上,秋叶翩翩,这“訾洲红叶桂林秋”的景色不愧为桂林胜境。烟雨迷濛中,远处座座青峰如画如诗,碧绿的江水静如处子。近水涵碧,云纱雾幔中,訾洲笼罩在一片诗意朦胧的意境之中。草木葱茏的江岸,奇秀的喀斯特群山若隐若现,浮云如成群白驹一般穿行于峰峦之间,雨幕似轻纱笼罩江山之上,岚雾缭绕,洲岛隐约可见,亭台楼阁,公园外的高低错落的楼宇,或淡或浓,像极了一幅暗香浮动的泼墨山水图卷。

  自从訾洲岛作为裴行立官家园林之后,那里就从此成为远观象鼻山最佳角度的一方园林胜地。江边的一排栏杆边,有一些专门的摄影师为游客拍照留念。这些拍照地点自然都是观象山的最佳“宝地”。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桂林的山和水短句,除了拍摄了公园收费的纪念照片,还将自用的相机交给摄影师,请他为我拍摄了几张以象鼻山为背景的照片,这样“收获颇丰”之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开拍摄点,在雨中绕着象鼻山左观右看,直到蜂拥而来观象山的游客越聚越多,洲上观景点几乎水泄不通,我这才回到公园内刚才下车的地方,等到一辆回程电瓶车“转移”出公园,坐公交车往芦笛岩去了。

  桂林无山不岩,最奇者唯有芦笛岩桂林私房菜。虽然溶洞之外也有桃花江、芳莲池、侯山等山水景色和田园风光图。但是因为时间有限,且外面细雨绵绵,入芦笛岩不但可以观景,还能躲避雨水,所以我便在入园购票后,立即跟随讲解员进溶洞里去了。

  芦笛岩洞深240米,最宽处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览路程约500米。芦笛岩是一个囊状岩洞,岩洞 70 余万年前原是一处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岩洞。雨水形成的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顺着岩石的裂隙流出,水份蒸发,溶蚀了岩石中的碳酸盐类,再经过上百万年的沉淀、堆积、结晶,形成了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它们惟妙惟肖、拟人状物地组成了芦笛岩壮丽而又精致的地下奇观,而园林工作者创作的灯光陪衬更使得这些大自然的形态美移步换景成一座如同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意境深远、珠联璧合的地下宫殿。

  芦笛岩内还发现了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1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不少是文人、僧侣和游览者所做,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题材以游览记事为主。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里就已经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芦笛岩进口与出口相邻,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则是人工开凿的洞口。

  走进岩洞,便感到凉爽宜人。因为这些深入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常年保持在18度左右的恒温,就像是有厚厚隔层保护的保温瓶,“体温”恒定,洞内气温自然是 “冬暖夏凉”。

  刚进入溶洞,随着讲解员用手中的遥控器打开了身边溶洞内的景观灯。她开始深情地讲述“狮岭朝霞”。

  这是一幅由各种象形钟乳石组成的宏大景观:这些钟乳石有的像挺拔山峰,有的似茂密森林,还有一块石头如浓荫遮天的参天大树。在红色园林景观灯的照射下,许多散布各处、神似狮子体形的钟乳石瞬间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如同太阳照进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成群的狮子迎着朝阳在山林间尽情嬉戏,整个山林看上去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的一头大狮子尤其形态传神,头尾、身部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它似乎是一头狮王,正威严而又充满慈爱地看护着一群正在玩耍的小狮子……

  芦笛岩也有一处著名的“双柱擎天”景观。随着讲解员手中的灯光遥控器的打开,眼前出现一片由密集高大的石柱组成的巨大石林,绿色的灯光映照着壮观的象形森林,稍加想象后,这些石林便化身为一望无际的青松翠柏,好似一片人类未曾踏足的原始森林!在这密密层层的深山老林中,兀然耸立起两根“顶天立地”的巨型石柱!它们几乎一样高大!一样粗细!一样散发出力拔山河的豪迈气慨!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观众们看出了双柱的一些细微差异:右边的一根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一根还在生长的巨大石柱,实际上其顶部已经有几根细细的石柱与洞顶连接起来,有点像“藕断丝连”;而左边这根“石柱” 因为被一同色的石幔遮住了柱顶,看上去已经同洞顶连接了,实际上离洞顶还有一小段距离才能连接上!有点像“移花接木”!

  讲解员告诉大家,钟乳石因为形态不同,叫法自然不同。连接起来的钟乳石才能叫石柱;未连接的钟乳石,从洞顶上面悬下来的叫石钟乳,长在溶洞下面的叫石笋。不过这一对参天巨柱在密集的石林中是如此的耀眼夺目,如同二座登天云梯,又似一双冲破云霄,直刺青天的长矛或者并肩而立的“擎天一柱”,所以被称为“双柱擎天”。

  讲解员从中国成语“水滴石穿”引申到芦笛岩的“水滴石长”:未连接的这根石柱只要洞顶还有不断的滴水,就会不停地生长,年复一年地终有一天同洞顶能够完全地连接起来!据地质学家研究,桂林岩洞的钟乳石因环境条件不同,其生长速度各不相同,有的百年里能生长长几毫米,有的则能够长二三十厘米。我心里期望这根未连接的石柱快快生长,这样我就能够在几十年后故地重游,亲眼看见证这根似接未接的石柱那一天真正的同洞顶对接。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整个水晶宫景点规矩平整,空空荡荡,并没有岩内景点那样密集的钟乳石,看上去就像一个准备开办假面舞会的大厅。讲解员解释说这里是古时候地下湖最深的地方,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水晶宫。最宽处有93米,最高处18米。水晶宫没有钟乳石生长的原因是因为此处岩层平缓,古地下湖的湖水顺着岩层溶蚀了整层岩石,所以形成了这个平平整整的空间;比较平整的洞顶岩石因为裂隙小,上面的水自然不可能渗透下来,“水滴石长”的现象便没有发生,所以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钟乳石,显得“空空荡荡”。

  水晶宫这里,导游安排大家稍事休息。这真是一个贴心的安排!这样大家就可以自由地在水晶宫行走观赏,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了。

  在附近的“国宾洞”摄影留念后,我便随着人流在平坦宽阔的洞底徜徉。这段溶洞的左上方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宫灯形状的钟乳石,“宫灯”在彩色景观灯的映射下美轮美奂,把空阔幽静的大厅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大厅里有些钟乳石外形如飘逸的彩色水母;有的像一座残缺的镇海宝塔;有的似一只破了一个窟窿的大海螺;骑在大海螺上的一个小小的人形钟乳石则像极了孙悟空;前方还有一条“见尾不见首”的大鲤鱼石柱……

  讲解员特别解说了这条只有身、尾的鲤鱼的地质演变过程:“鲤鱼”原本是这里的一根石柱,其尾巴则是石钟乳部分,身部是石笋部分,二者连接成石柱后,由于根基黏土下沉,顶端被拉断离开了洞顶,于是同大厅里的宝塔、海螺一起,变成了“孙悟空大闹龙宫”故事的一个小插曲:龙王手下的这条鲤鱼精看见孙悟空大闹龙宫,吓得钻入海底泥土中,所以身子、尾巴露在外面,成了大厅里现在的这个“见尾不见首”的“逃兵”!

  望着被孙悟空闹腾得一片“狼藉”的大厅各处的象形钟乳石,远处的宫灯、脚下一平如镜的地下湖水、彩灯的光影里流光溢彩的大厅,在我的想象力的作用下,这里“真的”幻化为脑海中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只是遍寻不见那根“定海神针”!想必是大自然的“鬼斧”忘记了在这龙宫某处用“神功”打造一根顶天立地的石柱了!正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呢!

  在一处叫做“塔松傲雪”的景观点,大家看到了一派“万里冰封,千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里耸立有两座造型奇特的巨大石笋。一座石笋像极了冬天里堆垒的大雪人,头部、身部的轮廓清晰可辨,讲解员提示我们看它的‘“胳膊”。我们七嘴八舌地猜测,都是不得要领。讲解员解释,因为这里是严寒冬季,雪人已经在这里站了一百万年,他太冷了,所以把一双冻僵的手插到裤口袋里了!

  另一座石笋外形像一棵上尖下圆的宝塔形状松树,只见其茂密的枝干上落满厚厚的冰雪,遗世独立于雪原之中。傲世风雪的青松传递出一种大无畏的坚强性格。用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二句诗来形容它,是最贴切不过的!

  讲解员提示说,芦笛岩内气温常年在20度左右,当然没有冰封雪飘的条件。这里的“茫茫白雪”是由含杂质很少的方解石结晶组成。

  随着讲解员又一次打开手中的灯光遥控器开关,我们眼前惊现出一幅帘外云山、域外桃园一般的景色:只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无数高低耸立的石笋、光滑平直的石柱、层叠如林的石幔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窗户”! 半卷外悬的窗帘似乎正演绎出“帘卷西风”的诗情画意。窗帘外的景色仿佛关山万里,层林尽染,而窗帘内的小屋已经人去楼空,独留下床边高悬的大小两顶圆顶蚊帐——大约是在此隐居的高人已经外出云游去了。讲解员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形容这处称之为“帘外云山”的景观,非常绝妙。

  正在目不暇接之时,我的视线这时候被窗子右上方悬挂的一对玉米和一只佛手瓜牢牢吸引住!这玉米、佛手瓜被景观灯映射出黄绿二色,视觉上几乎乱真!更令人惊奇的是,绿色的佛手瓜下居然还连着一个菠萝!这对喜欢美食的我来说,不啻就是“望洋兴叹”、垂涎三尺的经历!

  和“帘外云山”中的少许瓜菜不同,有一处景点简直就是一幅“大丰收”景象:莲藕、豆角、花菜、苦瓜、高脚白菜、冬瓜、丝瓜、花生,讲解员提示,这附近的“田野”里还有西瓜和广西特产甜柚子!导游说,这一带是洞顶裂隙最丰富的地方,雨季产生的巨量雨水渗透进水滴年复一年滴在洞内石头上,加上水滴从高处落下溅落散成雾状的水珠,这些富含酸、钙离子的水滴便协同沉积结晶为“瓜菜丰收”的景观。

  溶洞出口处那根狮形石笋是芦笛岩最绝妙的景观:石笋宛如一头昂首伫立的雄狮,摇动尾巴,微微张开大口,似乎在微笑送客,向大家说“再见”。

  首景“狮岭朝霞”,末景“雄师送客”,首尾呼应,前后一贯。溶洞正中宽阔高远的“水晶宫”则是!众多自成境界的奇妙景观主次分明、繁多而统一,如同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千古散文名篇,这真的就是芦笛岩的神奇所在!

  出了溶洞取了国宾洞的留念照片,淅淅沥沥的小雨还没有停歇的迹象,没有携带雨具的我只能匆匆到附近小山上“看了一眼”桃花江景色,启程赶往市中心的明代靖江藩王府。

  如同长沙岳麓山景区旁边就是湖南大学,靖江藩王府则毗邻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我很喜欢这种景区与校园、游客与学生和谐共存的独特感觉。因为这样的景点基本上就是代表了当地文化传统的古老传承。而人文同自然风光结合,才是旅游的意义所在。独秀峰山脚下那处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摩崖石刻,就是桂林山水文化的起源。

  靖江藩王府旧址为宋代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明太祖朱元璋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处便作为藩邸宅基。朱守谦从1372年开始营建王府,历时20年才建成了一座包含承运门、承运殿桂林私房菜、寝宫、无数亭阁楼榭在内的宏大王府。方正庄严的王府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王城红墙黄瓦,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城坚门深,丹陛玉阶,气势森严。

  然而桂林王城历经14代靖江王的流传,随着大明江山变色,最终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占据,成为定南王府。后来抗清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孔有德与定南王府共焚,留下一片焦土。这里随后改建为清朝贡院。孙中山北伐督师桂林时曾设总统行辕于此。抗战时这里再次毁于兵火。现在重建的王府只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算是古物,各处景观都是为了旅游发展新建的。

  靖江王城建筑属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城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比明成祖朱棣营建的北京故宫还早了几十年。

  我们是从东华门进去的,东华门又名体仁,门上的“状元及第”坊是为道光年间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进门后有棵101年树龄的榕树,同皇家风范的墙体尽现了王府悠久的历史。

  先是在王府专门的现场讲解员带领下进入王府大殿内观看介绍靖江王城的短片,随后在殿旁的一间陈列室体验了王府独特的拓片技术。就是用一张宣纸在红色的印泥上拓出各种各样的“福”字。这之后讲解员带我们来到独秀峰下,这里的峰壁摩崖石刻星罗棋布,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迹就从这片崖壁上横空出世!

  讲解员接着带大家浏览了山下的月牙池、东麓南朝刘宋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这位颜延元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也因此得名。

  浏览了峰下古迹,讲解员又带我们进入王府太平岩洞内的世界文化奇观太岁摩崖石刻。里面都是各种造型神态不同的太岁石刻,不同的石刻下面写有对应的各种生肖运程走势,里面有几位道士为需要服务的游客讲道、化解、送符。洞里还有专门售卖各种拓印福字的商店。价格从几百到几千的都有,丰俭由人。

  这些项目过后,讲解员带我们来到了模拟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大家假扮成考生拿起毛笔,坐在各自书桌前蘸墨答题,桌上有现成答案可供抄袭。接着就是一场好像情景剧一样的宣布考试结果。我们这20多人的队伍里有一个女生被选中为状元上堂领奖,另有二被选为榜眼和探花。经过“领奖台”出“考场”后门,就是一溜旅游纪念品商店。那里有工作人员招呼我们驻足观赏我们刚才在王府里拓出的福字拓片“作品”。每个人都可以“自愿”带走自己拓印的福字,这个消费项目是10元一张。

  讲解员随后为大家指引了攀登独秀峰的路线。还善解人意地告诉大家,攀登独秀峰之后,可以从王城后门直接转到附近的东西巷,到那里“逛东逛西”后一饱口福。

  孤峰突起的独秀峰虽然并不高大,只有66米高,但其山峰却是扶摇直上,有着近乎90度的垂直角度!也就是因为这个垂直度,攀登独秀峰十几分钟的路程必须手脚并用,方能轻松登顶。山上没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只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之类的小型古建筑。山顶虽有拍摄服务,但绝不强求消费,而且他们愿意用游客自带手机或者相机提供无偿拍摄服务。站在山顶放眼望去,被连绵群峰环绕的桂林城温婉宁静,尽收眼底;灵动飘逸的漓江抱城而过,绿意盎然;脚下的靖江王府威严庄重,历历在目。围着山顶观景台走上一圈,千年前王府主人坐拥龙脉府邸、称霸岭南一方的豪迈之气瞬间浮现眼前。“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景象唾手可得!

  “前峰环野立,碧水抱城流”!桂林城果然名不虚传!下山离开靖江王府时已是黄昏,这边出门便拐进了华灯初上的东西巷子。

  靖江王城正阳门前的东西巷,又称“正阳东巷”、“正阳西巷”, 包含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毗邻著名的逍遥楼。作为桂林硕果仅存的明清时期历史街巷,东西巷是许多桂林本土老字号的发祥地,如“又益轩”米粉、“张永发”的染布、“曹保元”的膏丹丸散、“熊同和”药店、“巨丰泰”商行、 “黄昌典”毛笔、“鸿庆隆”月饼等,均发源于此。

  东西巷在明清时不仅商贸繁盛,鸿儒商贾名流更是往来云集,享有 “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两兄弟、解放后的桂林市副市长魏继昌、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等都曾在这此居住过。

  这里虽然被称做“历史街区”,但是东西巷当年的原始建筑,都已经和逍遥楼一起,被当年的日本占领军烧毁殆尽。现在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按照原来的风格复建的。虽然没有什么古色古香的特色,街道和房屋的设计却也是中规中矩的明清特点,倒也不失为旅游之余逛街休闲的好去处。

  东西巷绝不是一条巷子,而是一片区域。现在的东西巷商业街完全就是一条用“文化”包装的集购物、餐饮、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商业中心。仿古的二层小楼里云集起众多中外大牌服饰商场、流行百货商铺、电影院、客栈、电玩城、KTV、酒吧、小吃街、咖啡店、旅游纪念品商店……东西巷适合晚上闲逛,作为白天逛景之后的娱乐补充。因为这条缺乏亮点的古街,同全国大部分雷同的“古街”一样,白天里“相貌平平”,只有到了晚上,这条很有民俗特色的商业区才会带着一种“两情相悦”的容貌,成为外地游客徜徉消遣的落脚点。

  这片街区的风格有点类似成都宽窄巷子,但是没有宽窄巷子那么古色古香。夜色下的东西巷,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搭配着串串红灯笼,灯火映照下的东西巷便笼罩在团团温暖的光影中。鳞次栉比的各色创意商品店铺张灯结彩各色,很多店铺都有现场表演民俗风情的手艺人,他们聚精会神地手工织锦、手工捶打金银饰品、手工制作桂林米粉…弄堂里飘出了桂林啤酒鱼的香味,几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女歌手唱起了山歌!三三两两的西式餐厅、咖啡厅、美发厅、雕版画店点缀在古色古香的巷子里,使这条街区充满了时尚氛围,以至于这里又成为众多准新人拍摄婚纱照的背景基地。

  这里也可以看到玻璃覆盖着的古老路面,如同广州北京路步行街那样,在厚厚的玻璃下面可以看见很多旧时遗留的商业古迹。别致诱人的各色小店同色香味俱全的小吃摊令整条街区有了一番烟火升腾的市民情调。你本想在这里逛逛铺子开开眼,在那里的小摊驻足看看热闹,哪知道这商铺里终究有几款适合你的心头好,小吃摊上也有你垂涎的美味,于是你忍不住买了一堆回去根本用不着的“特色”,或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为嘴巴解馋…这连吃带购的一番操作令我们忆起了幸福的儿童时代,有点放纵和放松的快感。

  这条街巷最让我留恋的不是那些琳琅满目的创意小店,而是那些林林总总的小吃摊!东西巷的小吃不说比阳朔西街还要好,哪怕比市内的正阳步行街也要好不少。这里的小吃从本土米粉、啤酒鱼、芋头扣肉、油茶、松花糖、桂花糕、尼姑素面、马蹄糕到天津煎饼果子、重庆小面、泰国甜品、美式汉堡一应俱全。甚至长沙臭豆腐、烤面筋也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几乎每一处小吃摊前都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令人惊讶!毕竟是疫情期间,这样的客流量也说明桂林作为全世界的旅游圣地是当之无愧的。

  在中国称为七星岩的地方,除了广西桂林,还有湖北省利川市七星岩、省屏东县七星岩、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尤其以肇庆市的这一处最为有名。但是桂林的七星岩公园同样也是名闻遐迩的风景区。

  七星岩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漓江支流小东江畔。景区内有山有水有洞有寺有文物,自隋唐开始就是桂林观光胜地。据称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进入景区绕过一个花坛就来到花桥前。花桥尽头的悬崖上还雕刻着“思想万岁”,令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过花桥就是一个群山怀抱、名为“华夏之光”的广场。广场上立有一个巨鼎,还有表现中华七千年文明史的五彩石雕壁画。不远处有全国最大的唐式建筑风格寺庙栖霞禅寺(非江苏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还有一家著名的“月牙楼”,此楼就是我预备中午吃尼姑素面的地方。(看来我这好吃的嗜好是与生俱来了!)附近还有一条水流不大的“瀑布”从一座小山上“倾泻而下”。登上这小型的山顶之后我才发现,这“瀑布”水源原来是由抽水机提供的…瀑布边还有几位专门收取费用同游客合影的身着艳丽壮族服饰的年轻女子。绕过这瀑布,便会看到一只似伏地骆驼形态的山峰,这就是著名的骆驼山!

  骆驼山南侧是一个盆景苑,有上千盆各类意趣天成的珍贵盆景。山前草坪上那块石台是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时发表环境保护演讲的地方。我站到石台后先过了一把总统瘾。接着就顾不得旁边展出各种宝贝石头的奇石馆,开始细细品味这只峰岩一样的骆驼。

  状似伏地骆驼的骆驼山原来的名字叫酒壶山。其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因为它酷似一把古式酒壶,有壶身、壶嘴,而且壶嘴下有块恰似酒杯的石头,故名。山南壶嘴上刻有“壶山”二字,旁镌“雷酒人之墓”。这位能诗善医的明末江南儒士豪侠仗义,嗜酒如命,人称“雷酒人”。他曾在此山下栽种了许多桃树,春暖花开时节,晨暮霞光映于壶山桃林,满山披裹漫天彩霞,故有“壶山赤霞”之誉。

  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总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说,充满了深厚的底蕴。一山一水自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想象。

  我沿着骆驼山周围悠闲散步,仔细观赏这座奇巧的象形小山。联想到去年在莫高窟月牙泉骑骆驼的体验,眼前的这只“骆驼”使我联想到了沙漠里那只驼铃声声、连绵不绝的骆驼“商队”。近在眼前的这只骆驼,其鼻子、眼睛、驼峰在此处被大自然点化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好像这只伏地的骆驼随时都会起身踏步而去。

  据说骆驼山的傍晚和清晨,每当霞光照在骆驼山,江霞紫雾笼罩的山体一片五彩斑斓,形象逼真的这座骆驼山又被赋予“骆驼赤霞”的美名。只是我来到的时候已经是上午九点钟,朝霞已经烟消云散,故不得见骆驼山那种诗意盎然的景象。

  七星公园内的这座七星岩溶洞因七星山而得名,古称栖霞洞,位于桂林普陀山腹。溶洞东西贯通,入口在天玑峰西南半山腰,出口在东麓。隋唐此岩称栖霞洞,宋代称仙李岩、碧虚岩。它同芦笛岩一样,也是由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经过地壳运动上升露出地面,经溶蚀、沉淀、堆积形成的溶洞景观。洞分上中下3层:上层有许多残留地质痕迹; 下层是仍在发育的地下河道。现供游览的是长1100米(游程814米)的中层,洞内满布玄妙无穷的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为一条珠串状的地下长廊。溶洞最高处27米,最宽处50米,最窄处仅容单人通过。

  因为已经看过了阳朔银子岩和桂林市内的芦笛岩,对七星岩的溶洞观赏便不再好奇激动。只记得讲解员领着我们在溶洞中穿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在激光、园林灯光等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演绎出诸如古榕迎宾、边寨风光、群英聚会、银河鹊桥、石林幽境、石索悬锦鲤、大象卷鼻、狮子戏球、仙人晒网、海水浴金山、南天门、女娲殿、孔雀开屏、蟠桃送客等绚丽多姿的景观。印象深刻的就是诸如广寒宫中的嫦娥,在桂花树下舒袖起舞;牛郎织女隔江相望;女娲氏炼石补青天;鲤跃龙门等景观故事传说。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如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同芦笛岩的“东海龙宫”大同小异。

  从隋唐起,七星岩已成为旅游胜地,并以“栖霞真境”之称名列桂林古八景之一。溶洞内外也因此留下了120余件各朝代石刻。这其中就有古今寻胜探奇的诗词游记,也有书法家的墨宝手迹。如隋 “栖霞洞”榜书,唐代 “玄玄栖霞之洞”的题字,宋代《碧虚铭》、《迎送神曲》,明代第一洞天,等等。

  七星岩唯一的遗憾就是灯光的问题:讲解员刚结束一处讲解景观,其身后景观灯瞬间熄灭,游客手脚慢的话,拍照就是不可能了。这可能是因为克林顿总统倡导的节约能源的演讲起到的效果吧。

  后来听说了1944年11月桂林被日军攻占后,有几百名部队士兵撤退到七星岩洞里,日军将七星岩前岩口和后岩口团团包围了一段时间,最终在洞内放毒气弹,毒气很快就在洞里散开,几百名官兵全部死亡。出来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将这段往事写进景区介绍,应该算是七星岩的一个历史片段了。

  孤峰突起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的滨江路北端与凤北路交界处,与独秀峰相邻,大约在叠彩山以南1公里处。山的西面连接陆地,东面是蜿蜒而过的漓江。传说东汉光武帝曾经于公元41年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马援征战前期曾重修灵渠以济粮饷。后人怀念马援功绩,在山上为伏波将军建祠塑像,伏波山因此得名。

  可能是中午时分,游人很少。因为伏波山范围并不大,主要景点集中在还珠洞,所以进了公园便直接登山来到伏波山山腹的那个著名的洞口。据说古时游览还珠洞只有临江一面有洞口,需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南二面都打开了口子,这样从陆地就可以步行入洞了。

  高、宽约6米左右,总长120余米的还珠洞源于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国得胜班师回朝的一段故事。当时有人诬告马将军回京船只装满了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马援就当众把买来做中药用的整船薏苡倒入伏波潭里,以表心迹,让这些所谓的“珍珠”流还合浦。

  还珠洞千佛岩遗存有200多尊风化剥蚀后尚能辨认成形的佛像,还有上百尊尚未成形的刀斧粗凿的佛像,这些石刻佛像据说源于唐代。洞中存有一幅高1.2米,宽50厘米的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画像。据传为南宋嘉定年间来临桂做官的米芾曾孙米秀实以家传画像为蓝本,由广西转运史方信儒刻于还珠洞中。米芾画像本就难寻真容,刻于石壁之上更是仅此一例!画像中的书法家身着宽袍大袖古衣冠,神态儒雅地伸出右手二指,右脚迈开作行走状。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御笔像赞:“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境。”像的右边刻有 “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为米芾儿子米友仁题写。

  还珠洞内有一块离地一寸许的悬空巨石,传为马伏波试剑留下的痕迹,故名试剑石。这块石头类似于喀斯特溶洞中洞顶下悬的石钟乳,相传“岩石连,出状元”,岩石不断地生长,就不断地出状元,因而“试剑石”又名“状元石”。由于试剑石的形状颇像大象的鼻子,它又有了第三个名称:“象鼻石”。

  这块岩石已经无水溶解作用,无法分解碳酸盐而产生新的沉淀作用,早已失去生长、发育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它永远不可能与地面相接,因而将永恒地离地一线,成为一块充满想象空间的名山奇石。

  伏波山上还存有二件来自叠彩山定粤寺的文物。一件是回廊中那口高近1米、直径1米多、重约1000公斤的“千人锅”。另一件就是还珠洞钟亭存放的那只铸于康熙年间重5048斤的大铁钟。叠彩山定粤寺原本是为颂扬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而建,因抗战时期寺毁,这两件文物便移至此处。

  伏波山距离叠彩山只有千米之远,所以出了伏波山便步行去了叠彩山。叠彩山不但景色优美,而且易于攀登,登上山顶俯瞰漓江,回味昨天攀登的独秀峰和刚才去过的伏波山,一定会有别样的体验。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的叠彩山旧名桂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明月、仙鹤两座山峰。其滨临漓江,与城中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呈三足鼎立之势,是观赏城区全景最佳处。由3.67亿年前沉积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的叠彩山地貌特异,石质坚硬。其厚薄迥异的山石层层横断,如彩绸锦缎堆叠,故名。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又因山上桂树成林,每至金秋时节,香溢满城,故名桂山。还因明月峰山腰有个四季生风之洞,俗名风洞山。

  叠彩山南麓有登山步道。山脚下有清代画家李秉绶的山水私家园林环碧园。原址为靖江王宗室的别墅。园内建有簪碧堂、补萝芳榭、藕香榭等建筑。拾级而上数十步即看见一座三间三进红柱绿瓦的十字形叠彩亭。亭原为清光绪年间桂林知府秦焕所建。单檐翘角的亭子东西两旁设有座凳。亭前上方悬有 “叠彩亭”三字匾额。亭东的小山就是于越山,山顶有于越亭,据说从亭中眺望明月峰的山石,便见叠彩层层,琳琅满目,最能领略“叠彩”之意。叠彩亭不远处的西北石壁上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顺着石阶而上,但见亭台楼阁点缀树影婆娑的山间,沾染了草木青香味的微风吹过脸庞,隐约听闻山林里鸟鸣声声,山间溪流汇聚的小水池泛着金色星光。叠彩山的景致基本都集中在半山的风洞口附近。出叠彩楼依山经过一拳亭来到瞿、张二公成仁处。曾任南明永历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的瞿式耜和兵部右侍郎张同敞率兵抗清失败后于1651年1月8日在叠彩山就义成仁。山门内右侧就是专为纪念瞿、张二公的而建的仰止堂。堂壁上有二公刻像。

  由仰止堂往北走几十步,便到了半山腰清幽古朴的风洞。风洞正上方有“叠彩山”三个漆成绿色的大字。洞内最狭处仅容一人通过。此处是叠彩山景致最为集中的地方。风洞长20米,最宽约9米,最高5米,呈葫芦状。由于洞体高悬半空,南北对穿,故而一年四季清风徐徐,有“叠彩和风”之誉,为桂林续八景之一。

  据《桂林风土记》载,此处在唐代有圣寿寺,晚唐诗人元晦在《叠彩山记》中曾提到,“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会昌毁佛,这里同全国佛寺一样遭到毁禁。石刻造像随之受到严重破坏。现在风洞里留下的一些摩崖石刻造像造像约33龛88尊,清瘦忧郁的体貌颇具宋代造像风格。大约是那时候的佛教信徒们重新雕刻上去的。

  进入洞内追寻着昔日石刻造像的遗迹,看见一尊卧躺的弥勒佛,众多的拜访者都会摸摸他的肚子,沾沾福气。然而风清气爽的洞内佛龛中的佛像大多都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难见真容,徒留一阵阵清风由洞的另一端徐徐吹来,令人稍觉舒畅。风洞最值得观赏的是洞内外约200多处古代石刻。静谧肃穆的风洞北口右侧,刻有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的兰竹画,图中兰花有根无土,暗喻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竹叶刚劲似剑,茎却或弱或枯,讽刺清政府外强中干,行将夭折。兰竹画下方刻有清代张宝题诗:“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描写穿过风洞,在景风阁里眺望美景,如同游于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仝的画里。洞壁还有清代刘心源1905年篆书歪刻的“风来”二字,以示风之强劲。

  洞外东侧竖着两块碑碣,一块在康有为讲学处遗址,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曾经二次来到桂林,居于风洞前的景风阁。康第一次来桂时,风洞颈口北侧石壁上题刻有康有为第一次来桂林时题写的25个字:“光绪甲午之腊,南海康长素以著书被议。游于桂山,居风洞月余”。另一块是镌刻着劝人礼佛向善的反字碑。三层九格的反字碑上都是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等级制度的“三品九生图”的菩萨、罗汉、莲花童子、莲花图案,其下反刻“太宗皇帝十二月礼佛减罪文”。为广西乃至全国罕见的碑刻。

  叠彩山因民间“穿过风洞口,活到九十九,爬上叠彩山,能活一百三”之说,还有“长寿山”之称。如果您想活到一百三的话,那就一鼓作气走到主峰明月峰山顶。明月峰海拔223米,相对高度仅有73米。从风洞至明月峰顶只有大约400多级台阶。

  先行至至望江亭,再向上攀登,就到达了明月峰顶的拿云亭。亭边的栏杆处有很多 “全副武装” 摄影爱好者俯身摄影。此处是五代时楚王马崇所建马王台遗址。朱德和徐特立在1960年代曾以80高龄健步登上拿云亭,留下了“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和“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的唱、和诗句。

  此刻的我立于亭边,晴空万里的明月峰上,那朵朵的白云悠闲地悬在湛蓝的天空下,真好似伸手便能摘下这低垂的云朵!摩天拿云!山上的风儿似乎比山下强劲了许多,耳边的风声使人感觉立于波涛之上的船头。蓦然俯瞰,那一带碧绿清澈的漓江就在脚下蜿蜒南去!怪不得满面的江风习习!放眼远眺,桂林城立于连绵的群山峻岭之间,秀丽温婉;那一江丽水,穿行于千峰万山之间,将城市的每个角落滋润得灵秀华美!独秀峰巍然独立于王城之上,伏波山横卧于漓江河畔,远处漓江上一桥飞架,逍遥楼、木龙塔近在眼前!云天楼塔,江峰松阁,气象万千!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这就是桂林!这山水环抱的城市!

  仙鹤峰是叠彩山的最高峰,海拔约253.6米,相对高度101米。半山腰的仙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呈三角形。流传古代有二丹顶鹤栖居高山上,好事者镌二鹤于洞边桂林的山和水短句,供人拜谒,因名瞻鹤洞。洞分双层,状似二扇巨大的“窗口”,也是天然的借景“画框”。顶层曾建庆线;,下一层较宏旷,东西透过,整平光洁,俨如长形的拱顶大厅。东口的洞口面对重峦叠嶂的奇秀山峰;西口的洞口面对屋宇楼台错落有致的城北区域。仙鹤洞中,鬼斧神工的二洞并排而立!同一个方向,荟萃了这座山水城市两种迥然不同的画风!说这里是桂林山水特写镜头的取景窗口绝不为过!这不,有几对拍摄婚纱照的准新人已经走进仙鹤洞的二个观景洞口,预备取景来了!

  于是我匆匆地欣赏了二个洞口外的不同风光,便退回“大厅”,转而观看洞内大大小小的石刻。这些大小、字体、漆色不一的石刻来自于不同朝代,宛如一位满腹经论的智者,伫立于清幽寂静之中,为这个风景绝佳的洞口增添了无声的充满岁月底蕴的气氛。

  从仙鹤洞右侧的山路继续攀行,这一段虽然路程较短,山势却是陡峭。待到气喘吁吁地来到峰顶,极目远望那远处山水环绕的气象,刚才登山时的所有辛劳顿时烟消云散!站在仙鹤山顶,远山衔江,江连群峰,清风徐来,分不清是漓江波澜的味道,还是群山林海的味道,又或是秋日暖阳的味道,总之此刻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那样香甜,那样清新!那样沁人心脾。这风光无限的山顶!这江山同框的景致!这就是桂林!这山水环抱的城市!

  正在山顶取景的一位从事专业摄影的桂林老者告诉我,今天如果不赶时间的话,可以先到叠彩山东麓明月峰下南北贯穿的木龙洞看看古人过渡的必经之途。再去叠彩山蝴蝶馆走走。蝴蝶馆里有一只难得一见、产于秘鲁、翅膀布满蓝色金属光泽并自然生长成代表胜利的白色V字形“光明女神”蝴蝶。等消磨了时间到傍晚,再来仙鹤峰顶观日落,绝对是一次终身难忘的记忆。

  袋中的手机响起,是酒店提醒续住的事宜。我想起明天一早要赶飞机到南宁的事项,便赶紧下山回到东西巷吃过晚饭,早早回酒店休息去了。

  虽然在这个方位看不到漓江,但我似乎感觉到不远处江水静静流淌的声响。住在酒店的这几天,每天出门、晚归,抬头就看见窗外的群山,真可谓是充满诗意的旅游体验。虽然没有如陶渊明那样采菊南山,却依然能在这繁华的市中心酒店日日相见青山奇峰,而酒店的不远处就是清澈碧绿的漓江!

  出了酒店打出租车的时候,蓦然闻见了阵阵沁人心脾的暗香;原来一夜小雨过后,酒店马路二边的桂花全部开放了!

  桂林,这山环水绕的城市,这满城桂花的城市,明年秋天,我一定会再来同你相见。一样的清风桂林私房菜,一样的思绪,一样的推窗可见的连绵青峰!青绿漓江!淡淡桂花香!桂林,这是你我的约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