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桂林旅游攻略必去桂林的名言赞语

  这里是明朝靖江王城之所在,但早于明朝之前,独秀峰已声名远播

桂林旅游攻略必去桂林的名言赞语

  这里是明朝靖江王城之所在,但早于明朝之前,独秀峰已声名远播。那句传诵千年的广告语——“桂林山水甲天下”,与独秀峰渊源颇深,来自于宋末的一位“桂林市长”。他的名字叫王正功。

  公元1201年,恰逢乡试之年。这一年,广西学子参加乡试,共得举人11名,成绩优异。按惯例,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兼静江(今桂林)府事王正功,以地方官身份宴请中举学子。席间,王正功诗兴大发,作《劝驾诗》七律二首。其中第二首:

  诗歌表达了对门生学业竿头日上的厚望,祝愿他们前程如桂林山水一样美好。席中,门生张次良顿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是将《劝驾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

  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极为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极致赞美。从此桂林的名言赞语,桂林山水更为世人认可和赞美。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有2000余首。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1202年,王正功被诬罢官。各色人等避之而去,甚至把刻在石壁上的《劝驾诗》用泥糊上,导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正的出处在此沉睡了几百年。

  1983年初夏,在一次对独秀峰摩崖石刻的例行维保中,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了这幅被岩浆覆盖了的南宋石刻。文中落款“嘉泰改元”“四明王正功”,从此结束了学术界关于这句名言原始出处的不同争议。

  我多次到独秀峰游览。登独秀峰要从西麓上山,盘旋而上,至允升门,经小谢亭遗址,直至南天门,共经360级石阶到达峰顶。纵目四望,峰林环立,全城尽收眼底。北麓有涌泉,古时凿为月牙池。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有读书岩。独秀峰有历代摩崖石刻100多件,其中不少为珍贵的摩崖石刻巨作。

  这首诗的作者是时任静江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吕愿忠,时间是1154年,比王正功的诗还早48年。

  张次良为什么《劝驾诗》刻石选址读书岩呢?这大有来头。在当时,这里是桂林读书人的圣地,桂林当地的人文风气浓郁就源自于这里桂林的名言赞语。中原文化走向岭南,读书岩是一个重要节点。

  423年,陶渊明至交、南朝刘宋文学家颜延之,因得罪当朝权贵被罢黜到广西始安(今桂林),任太守。颜延之在独秀峰读书,辟读书岩,并有“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赞美,道出了此峰拔地而起、高插云霄、一枝独秀的特点。这是“独秀峰”之名见于文字者的开始。

  780年,唐代御史里行使郑叔齐撰文并刻石于读书岩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写道:“城之西北维,有山曰独秀。宋颜延之尝守兹郡,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嘉名之得,盖肇于此。”可惜郑叔齐没有完整引述颜诗,或许他也仅见到这两句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颜延之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才学超群,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刘宋三大家”。他的《五君咏》刚劲质朴,分咏“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而山涛、王戎二人以贵显不咏。这组诗让当权者恼怒,颜延之被免职家居。

  “龙性谁能驯”是心迹之句。颜延之作《五君咏》,其实是自喻,表达对权贵的反抗,彰显其不屈的风骨。

  1090年,桂州太守孙览在独秀峰岩壁刻下“颜公读书岩”五字,并在山下建五咏堂,刻石《五君咏》以表敬意。之后被毁。1838年,清代广西巡抚梁章钜重建五咏堂,并以家藏黄庭坚所书《五君咏》真迹桂林旅游攻略必去,命人刻石纪念。原刻亦已毁,据清碑拓本所刻碑石,现收藏于龙隐岩内。

  这首诗的写法独特。作者以山拟人,山人合一,山之形就是心之态。“擎天一柱在南州”颇具气势,后清代黄国材因之书“南天一柱”,刻于独秀峰上桂林旅游攻略必去,是桂林最大的摩崖石刻。

  明朝开始,桂林被封为朱守谦藩王城。独秀峰坐落其中。朱守谦孙子、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对独秀峰情有独钟,写下《游独秀岩记》,其中有句:

  《咏独秀峰》的创作时间有二说,一是1606年,作者离藤县到桂林应乡试时;二是1627年,袁崇焕被魏忠贤排挤,请假回乡探亲时,经桂林,借游咏独秀峰,以志自己磊落人格和忠君报国撑持危局的丹心正气。

  与袁崇焕不同,1637年,50岁的“旅行达人”徐霞客为登独秀峰五次预约没能成功。《徐霞客游记》记载:

  按照徐霞客的计划,第二次到广西先登独秀峰,然后就去柳州。没想到未获准许,深感失望,心中不胜怅惘。4年后,54岁的徐霞客在江阴家中病逝。

  此诗最后一句与南宋诗人郑思肖《寒菊》中的“宁可抱香枝上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种“无畏孤勇”在其中。

  时期,桂林出了一位桂戏名旦李淑珍,因歌喉清脆悦耳,人称“小阳雀”。后与84军军长覃连芳因爱生恨,在独秀峰写下22首绝命诗后,纵身跳崖,香消玉殒。其中一首流传甚广:

  个体的命运往往被时代发展所左右。现实是残酷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过,“小阳雀”和覃连芳的爱情确实感人。

  走过长路漫漫、风风雨雨,历经无数文人墨客寄情托付,如今,独秀峰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八方游客的赞叹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浙江杭州富阳的富春山居号游船夜游富春江,晚上7点启航。上船前,夜色已悄然降临,整个江面都笼罩在朦胧的暮光中……

  我是跟着谢灵运的诗夜游富春江的。“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这是《富春渚》中的第一句。在目前可考的诗歌作品中,谢灵运的《富春渚》是最早用“富春”两字命题的。这首诗,像是一个神秘的源头,之后流淌出来的关于富春江的诗词,影影绰绰间,似乎都带着对它的思念。

  “潮练霜江淡月华”,夜晚水荡船摇,似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之感,它写尽了月色下富春江的美感。最可爱的是那句“所恨钓台眠里过”,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诗人在船头跺脚恼怒时的憨态。所幸的是,此时的我们没有这样的烦恼,鹳山处的严子陵垂钓地,在泊船的下水门渡口就能远远望见。

  东汉的严子陵,是著名的真隐士。皇帝刘秀几次邀请他入朝为官,严子陵隐姓埋名,垂钓于富春江畔,不为所动。他淡泊名利的隐逸风骨,为后人景仰。现代作家、烈士郁达夫是富阳人,他在《自述诗》中写的第一句就是“家在严陵滩下住”。严陵滩,正是因严子陵而得名。能和他隔着时光同居一条江,郁达夫觉得非常感怀。

  写出“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样赞誉的李桓游江时,说的是“渔唱峡中静,鸟声半天闲”,心情一派闲适。入选语文课本的《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似乎任何心事都能在此抛去,唯余奇山异水,陪伴左右。孟浩然在《早发渔浦潭》中也写道“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心情和景色都豁然开朗,能不值一游?关于富春江及江畔风景,同样闲适快乐的诗,还有苏轼写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白天的景色让人忘却世俗烦恼,晚上乘舟游玩的快乐亦令人怡然自得。若说徐集孙的夜游富春江,还有没能看到严子陵钓台的遗憾,那王十朋的夜游富春可谓是惬意十足,他在《宿富阳舟中》写道: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所表达的闲舒旷达的意境,和谢灵运《富春渚》中的“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便是富春江的绝妙之处,它似乎天生具有抚慰人心的魔力。

  怀着“青山绿水长为伴”的想法,我登上了富春山居号游船。举目望江,只觉得之前的诗都没白读:富阳特地保留着的捕鱼舴艋舟,在惬意的微风中,穿过夕阳下滟滟的波涛,悠闲地朝港口驶来。天远水阔,看惯了城市喧嚣的眼睛,就这样忽然得到了放松。

  眼睛在美景中休憩,脑子却更加灵活了:这一场景不正是范成大在《下渡口》中写的“富春渡口明人眼,落日孤舟浪拍天”吗?

  等船启动时,天色更暗了,富春江北岸的城市灯光秀适时亮起。灯光层层叠叠、闪闪烁烁,在岸上是璀璨夺目,倒映在江中则更显粼粼的美态。

  回头望南岸,掩映在林中零星的几盏灯,温和地勾勒岸边树丛的模样,在天地的画布中呈现出一种渺茫而苍远的情态。宋代的方回在《夜下富阳不寐二首》之二中写道“天寒星烨煜,江阔树微茫”,今夜只有月色没有星星,但是诗中所表达的幽远意境,却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看来,北岸的灯光秀是富春江现代的美,南岸的幽静山水则保留了富春江在古诗词中的风流韵味。一船行江,两种景色,古今皆宜……

  以黄公望最著名的画作命名的富春山居号游船,依旧缓慢地行驶在山水之间。黄公望,这位元代的画家,晚年隐居于富春,画出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作为此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富阳的这段江似乎格外宽阔。吕祖谦在《富阳舟中夜雨》写道“万顷烟波一叶舟,已将心事付溟鸥”。本以为按照富春山居号能容纳百人的体量,怎么也称不上“一叶舟”,但当船驶入江心后,在辽阔江面的映衬下,远看依旧像一片小小的树叶。

  面对这样一脉江水,宏大的是世界,渺小的是烦恼,诗人们所经历的沉醉忘返,我亦心感之,如此诗景合一,心境自然舒展。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时,乘舟坐船反而是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因此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关于富春江的诗词佳作。富阳推出的富春山居号游船,正是想重现清代纪昀在诗中所写的“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的秀丽景色。

  从上船到下船,大概一个多小时。我们上船的时候霞光笼罩天地,山水皆蒙着粉蓝色的滤镜,我们下船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宁静的夜色中,我想起宋代吴龙翰写的《夜泊富阳》:

  依依不舍地回望富春江,只见辽阔天地中,江水连绵,明月朗照,渔船在岸边休憩,水声和风声形成自然的交响乐。

  此时此处,范仲淹在富春江畔写的这一句“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可谓是写到了游人的心上。富春江温柔的波涛声催眠了小小的渔船,却唤醒了无数的诗词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清代纪昀),历来传诵。它被收入流传广泛的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诗中的“曲径通幽”,经由小说《红楼梦》引用,影响愈显,已经和“万籁俱寂”一样成了成语。

  破山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原名大慈寺,梁代改名兴福寺,唐代复修时,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相传虞山曾有白龙、黑龙相斗而致山裂,因此又名破山。现在该寺山门悬挂的匾额为“兴福禅寺”。

  寺内,花木深深,山光潭影;寺外,红尘滚滚,烟火气浓。十几年前,我和几个人去常熟,当地人特意带我们到兴福寺附近的食铺,露天坐着吃早点。那里的蕈油面,用松树蕈油作汤底、松树蕈作浇头,原本是兴福寺和尚的一道素食,因其美味而流传开来,名声大噪。红汤细面端上来,有人吃了,连声夸赞。我因出生成长于盛产菌子的云南,对类似油鸡枞的蕈油不甚稀罕,所以没有点蕈油面,要了一碗别的面,感觉也不错。

  “北门风味早秋凉,蕈子新鲜栗子香。白玉笋鞭翡翠豆,银丝萝卜象牙姜。鲈羹鸡片人嫌贵,薄酒清茶我惯尝。野饭花灯本无用,醉归犹得趁斜阳。”从清代金病鹤的诗《北门》可以看出,常熟的食材种类丰富。例如栗子,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记载:“顶山栗出常熟顶山。比常栗甚小,香味胜绝,亦号麝香囊,以其香而软也,微风干之尤美。”元代张雨将顶山栗寄给画家倪瓒,并写诗记录:“近从常熟尝新栗,黄玉穰分紫壳开。仙果坊中无买处,顶山寺里为求来……”宋代王伯广赞曰:“……晋地枣非偶,宣城蜜佳配。谁知麝香囊,可居天下最。”

  常熟,古称琴川、海虞等,简称虞、虞城,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北宋杨备有诗:“远逼江垠傍海壖,落帆多是往来船。县庭无讼乡闾富,岁岁加收常熟田。”点明常熟地处水乡,民风淳朴,粮产丰饶。明代沈玄吟咏:“吴下琴川古有名,放歌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常熟的自然、人文被娓娓道来。“七溪”,常熟城内旧有被人比作古琴七弦的七条小河,注入琴川运河,通往长江。“青山”是指虞山,城垣跨山而筑,将一部分山体围入城内。“齐女”是春秋时齐景公之女,嫁于吴王阖闾之子,思乡忧郁,临终时求葬于虞山之巅,以望齐国。“言公”是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其故宅在常熟城内。

  除了虞山,常熟还有昆承湖、尚湖等。尚湖,相传商末姜尚曾隐居于此,故名。对“两湖一山”,历代文人少不了诗吟歌咏,但鲜见名篇,风头都被常建抢了。

  提起常熟,我更容易想到一副清代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的是李鸿章,他是合肥人,宰相肥胖,可天下人都瘦了;下联指的是翁同龢,他是常熟人,司农有粮食吃,可世间却多灾荒。此联满是讽刺,而“合肥”“常熟”各自一语双关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常熟现在的城市宣传语“江南福地,常来常熟”,同样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回生二回熟,常来自然常熟”,很讨喜。

  那一次在常熟,我们去了翁氏故居。翁同龢,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第一,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学士、户部尚书等职。他是同治、光绪两帝的师傅。甲午战争后,他支持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革职回籍,直至去世。罢官乡居期间,他为常熟谢家桥古银杏写了诗词。词曰:“一扫江乡万木空,眼前突兀各争雄,何年僵立两苍龙?像设荒凉碑记黯,拂衣肃肃有灵风,微闻野老说双忠。”诗云:“潮塘神宇静,突兀两苍官。对立若相语,孤擎良独难。雷惊枝辟火,秋老果登盘。却怪维摩树,频经匠石看。”诗词托物言志,从中是不是能听出老先生的心声?

  常熟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代书法家张旭、元代画家黄公望、近代文学家曾朴等皆出于此,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藏书派久负盛名。“海虞藏书甲天下”,脉望馆、汲古阁等对保存传统文化多有贡献。而“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的名字,我在上大学时就已知道,没想到能在常熟一睹真容。现当代苏渊雷曾有《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一诗:“铁琴铜剑伴书香,百宋千元刻意藏。五世经营逃劫火,四家翘楚殿灵光。堂堂新馆因时显,耿耿初心报国长。终是珂乡风景好,归来虹月两苍茫。”

  当地人还带我们去看了柳如是墓。我记得它荒僻的样貌,一处土堆而已,没有修葺。柳如是、钱谦益,一直是话题性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映出明末清初的风云变幻。对钱谦益,后人争议颇多。“头皮痒”,成为他接受满清“剃发令”的借口;“水太凉”,是他拒绝与柳如是一同投水殉国的托辞。而对柳如是,多有好评,学者陈寅恪誉其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名盛一时。其诗佳者,如《和盛集陶落叶》:“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清顺治三年(1646年),钱谦益称病离开北京,携柳如是返归常熟。观其一生,投身之外,也儿女情长、寄情山水。他在常熟有半野堂等别业,写诗道:“残生天与慰途穷,是处云霞媚此翁。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映门杨柳萋迷绿,掩户桃花合匝红。但放秦人鸡犬去,也应识路似新丰。”柳如是在常熟亦有诗作,如《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两人冬日泛舟,柳如是唱和:“谁家乐府唱无愁,望断浮云西北楼。汉珮敢同神女赠,越歌聊感鄂君舟。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

  在常熟,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红色文化也熠熠生辉。那一次,我们还游览了沙家浜风景区,参观了沙家浜历史纪念馆。“沙家浜”本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出自京剧《沙家浜》。常熟抢占先机,使其在当地“落户”。景区内湖水渺渺,芦苇成丛,京剧和电影中的“春来茶馆”等都成为建筑,实景呈现……令我不禁想起剧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好一个“来的都是客”!欢迎你常来常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