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桂林红色旅游基地桂林文化地域特色广西桂林米粉由来

  “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

桂林红色旅游基地桂林文化地域特色广西桂林米粉由来

  “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一要研究延安桂林红色旅游基地,二要研究桂林。”抗战时期曾在桂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林焕平先生曾这样说。

  秀甲天下的桂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经历了怎样的岁月?翻开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那些带着“光环”的往事如戏剧般一幕幕拉开——

  1938年至1944年的6年间,桂林成为中国南部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那时,郭沫若、茅盾、夏衍、田汉、巴金、欧阳予倩、陶行知等上千名知名文化人汇聚桂林,举办西南剧展、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出版发行书刊……以文艺的方式,为抗战讴歌、呐喊,美丽的山水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桂林也被誉为“抗战文化城”。桂林抗日文化运动代表着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对传播进步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抗战必胜信心影响巨大,同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经的荣耀历史,化作今天的前行动力。如今,如何把桂林抗战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其为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建设增添更丰富的内涵,成为新时代桂林的新期待。

  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次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环境,短期内汇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士。

  1938年至1944年,在这特别的6年间,桂林城里掀起了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当时,汇聚在桂林的文化人士有1000多人,其中文化名人就有200多人,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名士。如,文学方面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广西桂林米粉由来、柳亚子、艾青等,戏剧方面有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蔡楚生等,美术方面有徐悲鸿、丰子恺等桂林红色旅游基地,音乐方面有张曙、李凌等,专家学者有陶行知桂林文化地域特色、邹韬奋、李四光,等等。他们心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同桂林的党员、进步人士一起,组成了一支骨干力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生命与战斗。

  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到来,为桂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桂林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那时,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每一个文化名人都在抗日的旗帜下战斗,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讴歌,为民族复兴呐喊。

  据统计,抗战时期先后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有20余种,开设的出版社、书店达220多家,当时桂林出版发行的书刊之多,在全国堪称第一。随着艺术领域的发展,在桂林开展活动的专业和业余音乐团体有70多个。这些团体围绕抗战的时代主题,开展歌咏活动,举办音乐、歌舞晚会和街头宣传公演活动290多场,桂林城内到处响起抗日救亡的歌声。此外,那个时期的桂林,戏剧运动空前盛大。1939年,著名戏剧家田汉率平剧宣传队来桂林演出他创作的《岳飞》《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和《双忠记》等爱国历史剧。1940年后,他又来到桂林居住,领导新中国剧社坚持抗战戏剧演出。戏剧家欧阳予倩在桂林创作和导演了《梁红玉》《青纱帐里》等抗战剧作和新编历史剧《忠王李秀成》,并主持广西艺术馆抗战戏剧演出和桂剧改良运动。1944年2月至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更是吸引了南方数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造就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事实上,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由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党桂林历史》一书中,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原因做了详细分析——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桂林当时为广西省会,既是广西、经济、军事与文化的中心,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因此成为沦陷区人员疏散的主要地区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桂系,面对日军的侵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团结抗日,且政策开明,响应中国党的团结抗战号召桂林文化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容许抗日文化运动和救亡运动的开展。

  三多路口的“三联生活书店”石碑、正阳路南段的马君武雕像桂林红色旅游基地、象鼻山公园门口的国防艺术社浮雕、经修缮后重启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漫步于今天的桂林城,一个个与抗战文化有关的地标映入眼帘。透过它们,85年前那个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生动再现。

  时光荏苒,改变的是桂林城的面貌,而抗战文化留给桂林的那份“荣耀记忆”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个桂林人的心里。新时代的今天,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桂林抗战文化,成为桂林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样也是市委、市政府扛在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桂林城市发展的进程在加快,对抗战文化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却从未停歇。我市组织专业人员成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对抗战文化史实、文物、文献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编纂一系列史料丛书,并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社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等抗战文化旧址进行修缮,并建立纪念馆,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自2014年开始,我市开启了历史文化标识建设工程,抗战文化系列标识建设作为该工程的重要内容被快速推进。如今,第一批19处抗战文化标识已经建设完成,这些承载着桂林抗战文化深刻内涵的雕塑、碑刻等,成为了精致的城市小景,无声地向市民及游客讲述着那闪耀的光辉历史。

  位于桂林城中心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是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艺术馆由我国话剧运动奠基人、著名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主持筹建,是目前国内唯一留存下来的抗战时期戏剧(话剧)演出剧场,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座伟大建筑”。1944年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就在这里举行,这是桂林抗战文化的“高光时刻”。为了让这座在废墟中保留下来的珍贵艺术建筑更好地保存并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2019年8月起我市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并于2022年底重新投入使用。如今,它成为立体展现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无穷魅力和无限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此外,桂林图书馆近年还倾力打造了“桂林抗战文化”数据库广西桂林米粉由来,通过数字化网络传输平台,为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研究抗战文化、普及抗战文化知识提供了便捷的资源平台。

  在一系列挖掘与保护项目实施的同时,如何将“桂林抗战文化城”散落的历史元素进行整合,向世人集中展示,为爱国主义、抗战精神、桂林精神搭建教育载体,成为了桂林人思考与探索的命题。于是,建一座属于桂林的“抗战文化博物馆”的建议应运而出,并被成功立项。如今,这座令人期待的“抗战文化博物馆”正在推进建设中,并有望成为桂林抗战文化的又一新地标。

  “桂林文化城不应只是历史的陈迹,而应是鲜活的存在。我们应该以活态的方式呈现桂林文化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这样说。这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心声,也是每一位桂林人的期待。

  多年来,“桂林抗战文化”始终贯穿于桂林的文学、戏剧等领域。一大批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戏剧、书籍等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近年来桂林喊出了传承抗战文化的响亮口号。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系列以追寻抗战文化城记忆、传承抗战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艺术活动,陆续在美丽的桂林山水间展开。

  2014年起,广西师范大学组织策划,用“青春版”抗战历史话剧展演的方式,重排经典剧目《秋声赋》《旧家》《桃花扇》、原创优秀作品《花桥荣记》等,形成了“新西南剧展”文化品牌。从2014年到2022年,新西南剧展赴上海广西桂林米粉由来、北京等地演出了60多场次。师生们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重温抗战文化并在青年一代中掀起了关注和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新。

  近年来,我市以抗战文化城为背景创排的舞台精品剧目层出不穷,并多次在全区、全国获奖。2018年9月,展现桂林文化抗战历史的大型桂剧《破阵曲》受邀参演“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首次在北京演出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2021年以来,桂林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把桂林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成为桂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两年多来,桂林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让“诗”和“远方”在桂林交汇。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2022年12月,首届桂林艺术节开幕。这届艺术节,一批中外艺术家齐聚桂林。29台节目桂林红色旅游基地、128场精彩演出,为古老的山水之城编织着艺术的斑斓色彩。更有亮点的是,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的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员们用艺术的方式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各地戏剧团队相聚桂林参加西南剧展的盛景,仿佛山水与戏剧再次邂逅,寓意桂林这座文化城的戏剧回归。

  2023年4月,沉浸式戏剧体验《桂林有缘》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又是一部以抗战文化为题材的戏剧。剧中的角色走出镜框式的舞台,打破观演的“第四堵墙”,是这部“沉浸式戏剧”的创新亮点。生动的剧情融入这幢国家级文物建筑,重现了当年爱国先驱们艰苦的奋斗历程。因此,《桂林有缘》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为历史注入鲜活的时代血液,赓续桂林伟大的抗战精神。桂林抗战文化再一次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得以传播和传承桂林文化地域特色。

  正如习总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桂林红色旅游基地。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桂林文化地域特色,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80多年前那个烽火年代,在桂林山水间筑起的那片“文化绿洲”,成为桂林的一段光辉历史,也成就了桂林人心中的厚重情怀。

  新时代的今天,桂林人正走在传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路上,深耕文化沃土,激发创新活力。我们期待着,属于桂林文化的“高光时刻”再度被点亮。

  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是桂林2100多年建城史上辉煌的一页,是桂林在舞台崭露头角、声名鹊起的时代。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核心是抗战文化。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不独属于桂林,还属于整个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

  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张“闪亮名片”,抗战文化承载了桂林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加强对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既是增强桂林城市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树人化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桂林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按照“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中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的定位,桂林将以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等项目为依托,积极将抗战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厚植文化底色的过程中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

  因此,我们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广西桂林米粉由来,让桂林抗战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要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并与文化、旅游桂林红色旅游基地、产业等多方面紧密融合,发挥综合效应。还要运用新科技、新手段,从宣传上、教育上、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文化产业发展上,多方面全方位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扩大桂林抗战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彰显桂林城市文化魅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