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桂林文化特色世界文化遗产前十名针对桂林红色旅游桂林特色传统工艺

  月由我国近代著名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桂林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广仁报》,这在全国来说,除港澳地区外,报业发展的历史比湖南、浙江、四川、黑龙江、河南、吉林、云南都早,与江苏、陕西等省同行,纵观桂林报业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发展、鼎盛,到衰落,又至重新兴盛繁荣的历史时期

桂林文化特色世界文化遗产前十名针对桂林红色旅游桂林特色传统工艺

  月由我国近代著名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桂林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广仁报》,这在全国来说,除港澳地区外,报业发展的历史比湖南、浙江、四川、黑龙江、河南、吉林、云南都早,与江苏、陕西等省同行,纵观桂林报业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发展、鼎盛,到衰落,又至重新兴盛繁荣的历史时期。

  康有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十(公元1897年2月11日)第二次从广东来桂林讲学(第一次是1895年1月),经过发动“公车上车”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康有为深感创办报纸、制造的重要。因此决定在桂林创办一份报纸,传播和宣传他的维新变法主张。于1897年5月上旬出版了《广仁报》,从而结束了桂林两千多年来无报刊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西南边陲广西报刊史的。为桂林和整个广西以后创办的各种报刊开了先例,因此它在桂林文化史和广西报刊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仁报》只出版了1年多,《广仁报》停刊后,桂林大约有10年的时间没有报纸,随着形势的发展,秘密的中国同盟会在桂林建立,重新创办了报纸,当时同盟会在桂林办的报纸有:《漓江潮》、《独秀峰》:均于1906年间在桂林创刊,由留学日本回国的秘密同盟会会员马君武、蒙经、卢汝翼、万武等人主办。两种报纸均只出版了两期就停刊。另外,还有《民铎日报》、《文本报》、《桂报》3种报纸,在此期间,桂林还先后出版了3种官报,即《广西官报》、《两广官报》和《桂林官话报》。

  《广西官报》:创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广西巡抚部院署主办,是广西清政府的机关报,印刷和发行者都是广西官书局。该报始为周刊,后改为五日刊。1911年辛亥后停刊。

  《桂林官话报》:创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五日,由广西教育会主编和发行。该报每日出版一张,是真正的日报。

  《两广官报》:创刊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十五日。该报封面的安排、内文的字体、编排、内容的门类等,都与《广西官报》差不多。报纸为16开,铅印,直排,线装成册。每周出版一册,发行范围跨越两广世界文化遗产前十名。辛亥后停刊世界文化遗产前十名。

  《军国指南》:创刊于1910年5月2日,由广西军国指南社出版。报社干事长杨曾蔚,总编辑覃鎏鑫、经理吕公望。印刷所是广西官书局,总发行所是桂林城内广西军国指南社。其经费来源除办报者自己筹集外,主要靠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报纸版面32开,铅印,直排,文字无标点符号,线装成册,每月出一期,前后只出版了三期。

  《南报》:创刊于清宣统二年(1910)9月23日,为秘密的广西同盟会支部机关报,编辑兼发行人侯声(即同盟会秘书长赵正平)。总发行所在文昌门内的福旺街二号,分发行局是桂林石渠书局和翰文书局。印刷所是广西官书局。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办报人自筹集资和告人捐款。该报的内容比较丰富,开辟的栏目有论说、历史、地理、军事、传记、讲演、本国纪事、特别纪事、时论、调查、英雄之魂、国民之声、小说、通讯、杂俎等16个。每月出一期,版面为32开,铅印,线装成册。只出版了三期即停刊。

  《南风报》:创刊于清宣统三年正月十五日(即1911年2月13日)。这是《南报》停刊后易名而出版的报纸,仍为秘密的广西同盟会支部机关报。编辑和发行人改为廖璋,而实际上仍是侯声(赵正平)主笔并负责日常工作。该报是当时流行的线装形式,每月一期,即一本,其大小相当于现时32开的白报纸,象一本杂志或书,每期40至60页,每期发行2千本。1911年11月7日桂林宣布独立摆脱清朝统治后停刊,前后出版八期。

  综上所述,辛亥以前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根据目前笔者掌握的史料是12种。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报纸虽然出版的时间都不长,短者只几个月,长者也是三四年时间,但却开创了桂林乃至整个广西报业史的先河。

  《广西公报》:创刊于元年(1912年)二月,是广西都督府的机关报。每周出版一期,线装成册,编辑所设在广西都督府内。其内容有:中央命令、本省命令、法律、呈批、公文、公电、通告、附录等。因此可以说,该报基本上是一份官方文件的辑录,其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各官厅、营队、关卡及地方自治机关”的官员。1913年,广西都督府迁南宁,该报从第29期起在南宁出版,它在桂林只出版了28期。

  《独立日报》:创办于1911年冬或1912年春。是在辛亥广西宣布独立后,由同盟会会员所办。

  《民报》:1913年创刊于桂林针对桂林红色旅游,主编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易熙吾。该报因为鼓吹,反对帝制,不久就被袁世凯政府查封。

  《桂林日报》:桂林县党部机关报,1926年2月1日创刊,由桂林县党部执委、(秘书)、代理宣传部长的地下党员李征凤兼任社长、总编辑,并主办《周刊》。另一位地下党员苏鸿基为编辑之一。这些报纸和刊物,都是国共合作时期的报刊。1934年9月停刊。

  《桂林教育日报》:由新桂系桂林县教育会创办,1927年7月创刊。这是在桂林出版的第一家反映教育事业的报纸。现桂林图书馆只存有1927年11月出版的第25期和1927年7月3日出版的第31期。

  《桂林日报》:桂林县党部主办,1927年9月1日创刊,地址在现在的榕树楼。这是《桂林日报》最早使用的名称,至今已近80年了。该报于1937年4月1日停刊。改出《广西日报》。

  《阳朔民众简报》:阳朔县党部、县政府合办,1937年初创刊,1944年秋日军侵占阳朔后停刊,1945年7月复刊,1949年阳朔解放前停刊。

  《广西日报》:新桂系广西省党部机关报,1937年4月1日创刊,地址也是在榕树楼。1944年9月15日因桂林疏散,该报停刊。1944年11月1日至1945年9月30日,从桂林疏散到昭平的部分报人,在昭平县出版《广西日报》昭平版。期间,1944年9月26日至10月21日、1945年2月7日至21日,该报曾两次仅暂出油印的《新闻摘录》(八开版)。1945年10月15日迁回桂林复刊,铅印,四开版。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后被市军管会接管。改版后成为广西省委机关报,1950年1月22日迁往南宁。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文化城的桂林,报业空前繁荣,成为桂林报刊史上的鼎盛时期。一大批著名文人和报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胡愈之、夏衍、艾青、柳亚子、胡风、邵荃麟、艾芜、田汉、欧阳予倩、范长江等等云集桂林,为桂林抗战时期的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以下对这一时期在桂林出版的报纸仅作简要的概述:

  《桂林日报》报名为李宗仁题写,社址在中山街]2号。日出对开四版一大张,或节假日出对开两版半张。报名之下刊有《总理遗嘱》全文。版面的安排是:一版国内外要闻;二版国内新闻;三版《独秀峰》副刊,以文艺为主要内容,或者为《常识》专刊,以卫生为主要内容;四版全部是广告。发行量1000份左右。因经费不支,于1934年停刊。

  《桂林日报》是在《桂林日报》停刊之后,由桂林县党部创办的,时为1934年9月。首任社长胡讷生,社址在江西会馆,日出对开一张半六版或对开两张大版,经费由省党部、省政府和第四集团军支付。编辑、工友三十余人。

  《广西日报》因为在1936年10月,广西省会由南宁迁至桂林,将南宁日报社的大部分职工、机器、图书等迁移至桂林,使与桂林日报社合并、改组、扩充出版,每日出版对开八版,两张。一变而成了当时省会最大的报纸之一。这时的《广西日报》是广西省党部机关报。首任社长是韦水成;社内自设电台,可收录和刊用中央社发布的电讯;在省内各县遍设常约通讯员网。负责报道各县的新闻;版面上设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省市新闻、评论、现代学生、儿童作品等专栏,以及以名为《桂林》的副刊,还有定期出版的农村经济、社会、国际、戏剧、乡村建设等专刊;不过,新闻报道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约占四个半至五个版以上;发行量有六千份。

  《新华日报》中央南方局的机关报。报名为元老于右任手书。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于日寇之手后,迁到四川重庆山城,作为总馆出版;同时设在广州分馆的人迁来桂林成立分社,于11月出版《新华日报(桂林版)》。地址在桂西路26号。但是,中宣部、内政部以种种不成理由的理由极力加以阻止,多次密令广西省政府、桂林县政府“停止该报发行”。因此,只能在桂林设立营业处,销售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初,武装查禁了该报营业处,停业。但是,发行工作实际上坚持到1944年9月。

  《扫荡报》1938年10月25日武汉被日寇占领之后,该报总社迁到重庆出版;一部分人迁到桂林,在12月15日出版。社址在桂林东华路27号,发行人是何联奎、易幼涟,总编辑是卜绍周、钟期森,要闻编辑是程晓华(后为副总编辑),副刊编辑是萧铁。日出对开四版或八版。1944年7月以后改出四开二版半张。印刷厂在郊区簸箕岩。 在桂林出版了5年零9个月。 扫荡报社还发行了《中央周刊(桂林版)》,十六开版,时间为1938年到1943年。

  《小春秋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于桂林 创始人是《扫荡报》前副总编辑程晓华和《国防周报》前主笔郭世振。该报初为周刊,不久改为三日刊。四开四版一张。1943年改为晚报。1944年9月,桂林失守后迁到三江县富禄镇出版。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4000多份。《小春秋日报》是《扫荡报》的派生物.

  《国防周报》社长兼主编程晓华。发行人钟期森, 国际书店发行,建设书店和扫荡报社总经售。该报是随《扫荡报》迁到桂林来出版的。初为周刊,曾改为月刊。它应是扫荡报社的附属物。

  《扫荡简报》据在桂林出版的1940年4月28日的报道,军事委员会部于1939年规定,集团司令部要办小型的《扫荡简报》,并组成“简报班”,编制为4人,其中一人为主任。

  《救亡日报》在广州沦陷后迁到桂林,于1939年1月10日复刊。《救亡日报》原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晚刊),地址在望平街民报馆内。报社工作人员仅十余人。该报在筹备期间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因而成了国共两党合办,社长郭沫若,党方面由夏衍任总编辑、阿英(即钱杏屯)任编辑主任,方面由樊仲云任总编辑、汪委员馥泉为编辑主任,周寒梅负责经理业务。并由国共双方各出500元开办费。记者和其他人员绝大部分由郭、夏决定安排。樊、汪管得不多,周在印刷、发行方面虽然插手,但是在是年11月22日上海陷落之前,已逃去长沙桂林文化特色。实际上方面没有人直接参与办报。当时发行量最多达3500份。在上海出版了4个多月。年底报社迁往广州出版,于1938年1月1日复刊,出版了9个多月,10月21日广州沦陷,报社同仁突围出来后徒步行三水、肇庆,乘船经梧州、石龙、柳州,于11月7日到桂林。经过l个多月筹备得以复刊,此时报上载明社长郭沫若、编辑人夏衍、发行人翁从六,社址在乐群路63号(后迁至太平路12号),营业部在桂西路26号,委托文新印刷厂印刷,后由自己建立建国印刷厂印刷。日出四开四版一张,发行量由初期的三五干份增加到七八千份。1941年1月7日,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全国掀起第二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至2月28日,《救亡日报》出版终刊号宣告停业,总共在桂林出版了两年零一个月十九天。

  《救亡日报星期刊》于1940年4月21日创刊,八开两版一张,随《救亡日报》附送赠阅。一版为小副刊《草地》,其中有《园丁的话》、《小言》等小言论栏目。二版为书刊广告。共出14期。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专刊看待。

  《自由报》国际新闻总社在1939年创刊于桂林,为大型油印报。社长范长江(党员)。1941年1月蒋介石为了消灭党领导的新四军而制造“皖南事变”之后,中央下令停止国际新闻总社活动,该报跟着停刊。

  《小战报》第四战区部主办,原在广东出版,1939年3月10日在桂林复刊世界文化遗产前十名,周刊。司马文森、石牌澜等曾任该报编辑。从该报刊登的复刊启事中可知其需要稿件为:战地通讯、战斗报告、抗敌故事、士兵生活报告、军中游戏、部队生活通讯、军民关系、抗敌歌谣等。

  《力报》1936年创刊于长沙,日本侵略军未到长沙,蒋介石就下令放火烧长沙之后,于1938年11月迁到桂林,在1939年3月10日复刊,社址在漓江东岸社公岩,营业部在西华路10号,日出对开四版一大张。发行人张群琴,总编辑龚钦榆,撰述杨承芳。后来欧阳敏纳、邵荃麟、余络秋等任过主笔,冯英子先任采访主任后任主笔。副刊编辑有彭燕郊、王西彦、聂绀弩、葛琴、范寄病等。人员几经调整,变换较大。1944年9月]1日停刊。同时,该报曾出版《半月文艺》

  《自由报(晚刊)》,或叫《自由晚报》。1940年8月1日创刊于桂林,标榜“为抗战军人说话”,并向军人招募股本。社址在太平路,自设工场于观音山。社长宗祺仁(原在《徐州日报》工作,徐州失守后,任《时事新报》记者),总编辑张常人(贵阳《中央日报》驻桂林记者),经理黄序陇,日出四开两版半张,发行量两三千份。因经济拮据于1944年1月10日停刊。

  《艺术新闻》1941年9月9日在桂林创刊。编辑司马文森、焦菊隐,由桂林的上海杂志公司总经售。

  《国民公论》救国会出版的报刊,1938年9月11日在汉口创办,1940年8月迁到桂林复刊,半月刊,发行人是姜君辰,主编是胡愈之,编辑有千家驹等。

  《大公报》报名为清末两广总督李准手书。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创刊于天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于日本侵略军手中以后,即疏散到重庆、香港分别出版。总社设在重庆,总经理是胡政之,总编辑是张季鸾,经理是曹谷冰。他们考虑到香港有被日寇占领的可能,为了安排后路,在1940年冬便决定迁来桂林,并抽调一部分人员来筹备办报,因而于1941年3月15日正式创刊,日出对开四版一大张。发行人兼副经理王文彬,编辑主任蒋荫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香港《大公报》停刊,大批职工先后撤退到桂林,充实了力量。发行人兼副经理仍是王文彬,经理金诚夫,总编辑徐铸成。编辑主任仍是蒋荫恩(1942年8月,应燕京大学新闻系之聘离开桂林去成都任教)。文艺副刊由杨刚女士任主编。田汉、熊佛西、侯外庐等作家经常为其撰稿,熊佛西的长篇小说《铁苗》就在此连续刊载桂林特色传统工艺。有关财政、经济、金融的论文,特约千家驹撰写。发行量曾达到2万多份。由于日寇入侵,桂林疏散,于1944年9月12日发表了《敬告读者》一文,宣告《大公报》停刊。报社员工先后离开桂林,其中有四五十人步行半个月左右,才到达贵州独山县。

  《大公晚报》是大公报社利用从香港过来的部分人力于1942年4月7日在桂林创办的。日出四开两版半张,发行人王文彬,主编杨厉樵、马廷栋,副刊编辑罗承勋桂林文化特色。该报是《大公报》的附属物。1944年6月27日停刊,发表了《为晚报休刊敬告读者》一文。

  《工商新闻》中国工商新闻社主办,1941年6月15日在桂林出版,日出四开四版三张。1942年7月停刊。

  《前锋报》1942年6月7日在桂林复刊,3天出一期,主编邝荫泉。该报创刊于广州,日寇侵入广州后迁肇庆、桂林和柳州出版。

  《文学报》1942年6月20日在桂林创刊,16开周刊,主编是孙陵,编辑有作家骆宾基、端木蔑良、聂绀弩等,由远方书店出版。

  《生活导报(桂林版)》,1943年7月25日在桂林创刊针对桂林红色旅游,周刊,同年8月17日就被当局禁止出版。社址在太平路12号。该报总社在云南昆明。

  《辛报》1936年6月1目在上海创刊,因日寇入侵,迁到武汉、香港。1943年又迁到桂林,于3月10日复刊。民办,发行人是王其文,社址在正阳路96号,日出四开四版一张。桂林沦陷后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迁返上海出版。

  《正谊》原在江苏省南京创刊,1938年12月南京沦陷后迁移。1943年9月21日在桂林复刊,编辑兼发行人是曾任《扫荡报》代总编辑的卜绍周,自称该报是“新闻杂志化,杂志报纸化”,周刊,社址在桂东路154号。1944年桂林失守后停刊。

  《星光报》从外省迁到梧州于1943年11月12日出版的报纸,三日刊,社址在桂林路下街东一巷8号,营业部在南环路78号。

  《广西晚报》是附属于广西日报社的报纸,1943年6月创刊于桂林,日出对开两版半张,发行人陈雪涛,主编刘火子,址在环湖北路7号。一版为新闻与评论,辟有《烽烟零讯》、《都会的窗眼》、《国际小品》专栏;二版为副刊《十字街》,其中有小说连载。广告占去全部版面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星期日出增刊,对开四版一大张,其中--版有《每周国内大事汇编》,二版有《历史小品》,三板有《八佳掌故》,四板有《娱乐之页》、《人物志》等专栏。广西日报社迁移宜山居后停刊。

  《广西导报》、《广西日报副刊》。1944年10月底11月初在宜山创刊,是广西日报社从桂林迁到宜山时先后出版的报纸,负责人分别为黄朴心(广西省政府教育厅长兼)、陈雪涛。这两种报纸都是日出四开四版一小张,数日后因迁移百色而停刊。

  《广西日报(昭平版)》。1944年11月l日创刊于昭平。在1944年9月15日桂林紧急疏散之后,由当时疏散到昭平的桂林地下组织支委负责人之一的张锡昌倡议,与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建设研究会委员陈劭先,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省艺术馆馆长欧阳予情,广西日报总主笔莫乃群等人商量决定,并致电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联名写信给已去了重庆的广西日报社长黎蒙取得同意之后才出版的。社务委员有陈劭先、欧阳予情、千家驹、张锡昌、莫乃群、胡仲持(胡愈之的弟弟)、徐寅初、周匡人等。陈劭先为主任委员(后为欧阳予情),发行人和总主笔是莫乃群,总编辑是胡仲持,经理是徐寅初,印刷厂厂长是诸建才。该报为进步人士所控制,日出四开四版一小张,一般一版为广告;二版国际国内要闻、社论(从1945年5月起,每天发表一篇);三版新闻,短评;四版副刊,包括国际问题专论、诗歌、话剧、美术(主要是木刻)、青年园地等。由于日寇进犯昭平县城,迁到偏僻的山区黄姚镇继续出版。发行量由1000份增加到近3000份。一直出版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30日才停刊,迂回桂林与广西日报社合并出版。

  《克敌周刊》广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发行。1938年3月创刊于桂林,周刊,十六开十六页,社址在榕城街。内容主要是论述抗日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做法等等。负责人有龙振济、周振纲。共计出版了38期。

  《战地周报》广西绥靖公署部战地书报供应站出版,1940年元旦创刊于桂林,8开桂林特色传统工艺,每期10000字左右,内容以战地士兵、民众为宣传对象。负责人是龙贤英。

  《戏剧日报》。1941年11月6日创刊于桂林,是当年全国惟一以戏剧为内容的报纸。由桂林市各影剧院联合集资出版,民办,日刊,初期社长是钟墨农(原开设金城戏院)。经理是石立人,总编辑是归来。办报目的“俾为各戏院鼓吹”。“因经营无计划,稿件困难,毫无销路,以致难以维持下去,于同年12月7日停刊。

  《民众通俗报》及《民众报》。广西教育界进步人士主办,1941年1月在桂林创刊,总编辑张若达,周刊,四开四版一小涨,同年4月21日停刊。至5月1日改为《民众报》础版,日刊、三日刊。前后负责人有张若达、欧阳伯、黄照熹、李觉民等。

  《西南青年》1939年12月29日在桂林创刊,三青团广西分部主办,主编程思远,社址在美仁路8号。1941年底停刊。

  《民众晚报》。1944年9月5日创刊于桂林,四开四版一小张,发行人是张雄飞。几天后因紧急疏散而停刊。

  《前导周报》。1937年1月创刊于佳林。到1938年初改为《前导半月刊》,民办,主编是下作韶律师。

  《申报》:1938年2月28日在桂林设立总经销处,地址在中山南路192号。该报为旧中国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它最早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它在上主张抗日与,批评的不抵抗政策和,业务上进行全面改革针对桂林红色旅游,因此在读者中有关较为广泛的影响。1937年该报因拒绝接受日军检查而停刊,次年出版汉口版和香港版,并在桂林设立总经销处。抗战胜利后被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央日报》(桂林版):中央机关报,1938年9月在桂林设立办事处并出版报纸。该报于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一度停刊。这次是在重庆复刊,并在桂林、成都等地设有分版。1949年1月,该报迁出版。

  《自由报》:1939年初创刊,国际新闻社主办,大型油印纸,为国新社向各界新闻单位公开发行的新闻稿。1941年6月停刊。

  《小战报》:1939年3月10日在桂林复刊,原在广东出版,第四战区部主办,编辑初为司马文森,石辟澜等。

  《桂林晚报》:创刊于1939年6月15日。这是抗战时期也是桂林晚报史上最早创刊的一家晚报,开了桂林晚报的先河。该报由《广西日报》主办,军委会西南行营部出资协办。地址在环北一路一号(即现在的榕湖北路一号桂林日报、桂林晚报社址)。该报开始出版时只有八开纸一小张。内容除新闻、短评、副刊外,还有所谓“总裁嘉言”,连续刊载。由于读者太少,广告缺乏,难以为继,出版后不到一年,即于1940年夏停刊。1946年6月1日,《桂林晚报》再次创刊,发行人为徐芷绶,主编郑洛克。同年6月25日停刊。1947年3月26日,《桂林晚报》再度复刊,主编梁小中,社址在桂东路129号。再次复刊后的《桂林晚报》,内容比较贴近群众生活,逐步为群众所接受。1949年6月30日,该报因水灾再次停刊。

  《自由报桂林晚刊》:1940年8月1日创刊,社长宗祺仁,社址在太平路××号。1944年秋桂林紧急疏散时,该报于9月10日停刊。

  《救亡日报星期刊》:1940年4月21日版,为《救亡日报》之增刊,每星期日由该报增出八开二版星期刊一张,随该报赠送给读者。同年6月中旬停止出版,前后共出9期。

  《小春秋》:1940年9月18日创刊,主编程晓华,发行人程骥之,地点在贡后街23号。该报为《扫荡报》的外围小报,三天一期,四开一张,专登社会新闻和小文章桂林文化特色,内容庸俗、,1944年秋停刊,总社迁住上海,桂林另设分社。1949年11月桂林解放前,桂林《小春秋》停刊。

  《民众通俗报》:1941年1月创刊,总编辑张若达。同年5月1日改名《民众报》。该报由广西教育界人士主办,其内容除了国内外新闻外,主要是教育方面的动态、消息和文章。1944年秋停刊。

  《工商新闻》:1941年6月15日出版,中国工商新闻社主办,实为国新社同人编发的铅印通讯稿,每日出版3张共1万多字。1942年7月停刊。

  《戏剧日报》:1941年11月16日正式创刊,在此之前曾于11月日起试行出版四天,日出四开报一张。初期社长钟墨龙,经理石立人,总编辑归来;后期主编胡希明。这是当年全国唯一以戏剧为内容由桂林各影院、戏剧院联合集资出版的一份专业报纸。中途曾停刊二次,11月26日再次复刊。出版总期数,终刊时间不明。

  《前锋报》:1942年6月创刊,铅印,3日刊。主编邝荫泉。该报最初在广州出版,后迁肇庆,桂林为分馆。

  《义宁简报》:1942年11月1日创刊,由新桂系义宁(今临桂)县党部主办。1944年秋停刊。

  《星期导报》:周刊,1943年1月1日创刊。每周出对开纸一张。该报在创刊词中,除表明站在三义立场,拥护“最高领袖”外,还说:“本报是一张重视工商事业的报纸,可不是一张纯为工商界利益打算的报纸。”1944年夏停刊。

  《广西晚报》:1943年2月25日创刊,由新桂系机关报《广西日报》主办,为该报晚刊。1944年6月30日停刊。

  《卒报》:1943年3月10日在桂林复刊。发行人王其文。该报抗日战争以前原在上海出版。它在复刊词中自称没有什么社评、小评之类的庄严文章,其意见预备在标题中来表示,而副刊是“包罗万象”的,要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味,便是该报的愿望。1944年秋停刊。

  《剧声报》:1943年7月25日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3日刊,由香港导演严梦创办,主编张水独、冯凤歌。1944年秋停刊。

  《小春秋晚报》:创刊于1943年秋,其前身为《小春秋》,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再改为晚报。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时,该报迁至三江县出版油印的《小春秋日报》。桂林光复后,1945年10月10日,《小春秋日报》仍迁回桂林复刊,改铅印。直至1949年11月14日桂林解放的前几天,该报才停刊。

  《临阳简报》:1944年3月底出版,由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主办,油印小报,主要在阳朔、临桂游击区出版、传阅。1945年6月停刊。

  《大同报》:1944年在阳朔出版,阳朔县政府主办,同年11月改为《抗建日报》,不定期出版。1945年阳朔光复前停刊。

  《民众晚报》:1944年9月5日在桂林创刊,负责人为灵川特别支部阳雄飞。这是抗日时期在桂林出版的以地方地下党员作为发行人的唯一报纸。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该报出版不几天就不得不停刊。

  《青年日报》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这是抗战胜利在桂林光复后出版最早的报纸,为三青团广西省支团战地服务队所办,社址在桂林正阳路中山纪念学校的破教室内,初为油印,后改铅印,印刷厂在穿山的宝塔山脚下。日出四开四版一张。发行人为张寒江,总编辑为董伟。于同年11月停刊,前后出版60期左右。其后改为出版《人人新闻》。

  《人人新闻》1946年9月创刊于桂林。为三青团广西省支团主办。铅印,三日刊,四开四版一张,发行人韦柏青。社址在桂林中山中路14号。版面安排是:一版时事述评、要闻;二版国内和省内新闻;三版时论、译艾;四版副刊,包括诗词、特写、长话等等。在每版的下部都刊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广告,何时停刊,不详。

  《协作导报》1947年4月15日创刊于桂林,官办,发行人内张世超,社址在桂林民权路64号(1948年10月月15日以后,在桂林东镇路南一里8号),铅印,四开两版,内容主要是宣传、介绍和评述广西合作事业。该报何时停刊,不详桂林文化特色。

  《》(星期刊)。1946年1月12日创刊于桂林,为同盟广西支部机关报。铅印,同年9月26日被广西省政府查封。余不详。

  《民众报》。1946年3月10日创刊于桂林。民营。社长黄照熹,副社长李觉民。社址在凤北路101号。为四开四版小报,三日出版一张,铅印。

  《桂林工商日报》。1946年6年3月15日创刊于桂林,由桂林商会主办。为桂林市工商界喉舌。民营,不接受政府津贴。发行人是桂林市商会理事长李,社长兼总编辑赵藩生。社址在桂林商会内。每日出报--张,铅印,由桂林师院印刷厂印刷。每期内容有社论,国际国内要闻和述评,本市要闻,各地工商简讯,商品行情,工商知识介绍。至1946年6月初关门。

  《学生新闻(原《西大新闻》)。民办。1946年11月创刊于桂林。国立广西大学学生自治会发行。编辑为国立广西大学学生新闻社。社址在桂林将军桥国立广西大学。铅印,四开四版一小张,每月逢五、十五、二十五日出版。--版为要闻,辟有《国际述评》专栏;二版为各地大中学校新闻;三版为通讯、评论;四版为副刊。

  《工商日报》。1946年5月创于桂林。民营。社址在依仁路。发行人,不详。总编辑石竹。 编辑、记者和发行人员共8个。铅印,日出四开因版--小张,内容主要是工商经济新闻,不发表任何政论,不正面介人。因经济困难,至9月即停刊。此报为地下党员所创办,任务是建立一个公开而又安全的联络地

  在桂林,加上前而说及中央日报社办的4种报纸、广西日报社办的2种报纸,以及《桂林晚报》、《建国日报》、 《小春秋日报》等,总计共办有18种报纸。

  此外,在此期间,在桂林地区各县出版的报纸,还有恭城、修仁(今荔浦)、百寿(今永福)、兴安、龙胜、灵川、资源等县的《民众简报》、《桂林北导报》(桂北专署与兴安县政府合办)等,或没印或石印,不多赘述。

  《每日电讯》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部出版。创刊于何时,不详。八开,一个版,单面印刷,油印,所用纸张是低劣的浅的官堆纸。全部刊登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稿。现在见到的是1949年12月出版的。

  《解放战讯》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路西支队第十一大队编印出版。创刊于何时,不详。大开,一个版,单面印刷,油印,也是用低劣的浅的官堆纸。现在见到的是1949年10月2日出版的。

  《翻身简报》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翔云大队编印出版。创刊于何时,不详。十六开桂林文化特色,一个版。单面印刷。油印。也是用低劣的浅的官堆纸。现在见到的是1949年8月12日出版的。

  《游击报》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路西支队出版桂林文化特色。创刊于何时,不清楚。大开,一个版,单面印刷,油印,也是用低劣的浅的官堆纸。现在见到的是1949年10月13日出版的号外。

  以上十种报纸,都有其共同之处,除一种外,都是1949年出版的;不论是边区、非边区,纵(总)队或支队报,全是油印;出于安全考虑,当然,没有注明出版的地址,绝大多数的刊期无法确定;纸质甚差,八成没有销售价格,发行范围一般限于游击区内,大多数为无偿赠送与传阅。当时党游击队出版的报纸,都被派看作是非法刊物,一律禁止,出版者与读者一经发现必遭查究与惩处,要发行到别的地方只能通过地下的秘密交通站网。充分体现了当时办报环境的恶劣、经济的困乏、发行的艰难等等特点。亲身经历者不言而喻。未亲身经历者也应该想象得到。

  本文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桂林报业百年史话》一书。本书适合作为史料阅读,适合做历史小说题材,如果需要购买本书,请发消息到大文化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