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美食

象鼻山公园外的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旧址纪念碑

象鼻山公园外的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旧址纪念碑

  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以下简称国艺社)是抗战时期广西成立最早的专业艺术团体,旧址位于桂林象鼻山西侧。李文钊、程思远等先后担任国艺社社长,在章泯、欧阳予倩、马彦祥、洪深等指导下,演出了《金宝》《我们的故乡》《古城的怒吼》《魔窟》《明末遗恨》《北京人》《阿Q正传》《原野》等70个剧目,创办有《战时艺术》半月刊,还参加了“戏剧宣传日”、“七七”纪念演出、“保卫大西南”扩大宣传周以及为《救亡日报》筹募基金《一年间》公演等活动。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象鼻山公园外广场上,立有“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旧址”纪念碑,今人以浮雕的艺术形式来纪念这个当年被称为“艺术突击队”的抗战文化团队。

  关于国艺社的来龙去脉,《桂林日报》署名黄伟林的文章《朝气蓬勃的艺术突击队》曾经有过详细介绍。

  时人称之为朝气蓬勃的艺术突击队的国艺社,隶属于第五路军,是抗战时期广西成立最早的专业艺术团体。第五路军全称为国民军第五路军,即抗战前夕组建的新桂系部队,由国民军第四集团军改编而成。1937年2月2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文特派李宗仁、白崇禧为第五路军正、副司令,李品仙为参谋长。

  国艺社是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政训处直辖的组织,被认为是“第八路军以外任何军队中所看不到的‘艺术的突击队’,它里面集合着具有火一样救亡热情与铁一样杀敌意志的艺术工作人员”。

  国艺社于1937年4月份由政训处直辖的电影队、巡回演讲游艺团、国防剧社三个团体合并成立,社长由政训处处长韦永成兼任,但国艺社的实际负责人为当时的政训处秘书李文钊。

  国艺社下设有总务、宣传、戏剧、电影、美术、音乐、游艺等七个部门。当中,总务部下面设有文书组、会计组和庶务组。宣传部设有编撰、出版、调查、通讯、图书、讲演、播音等七组。戏剧部设有服装、道具、灯火、效果、化装、提示等六组。电影部设有放映和制片两组。美术部设有素描、木刻、漫画等三组。音乐部设有口琴、歌咏、大众音乐等三组。游艺部设有舞蹈、幻术、滑稽等三组。几乎把艺术领域内所有的部门“包罗万有”了。

  国艺社试图最大限度地团结所有的民族文化力量,推动广西的抗战文化事业。正如李文钊所说:“艺术社既以‘国防’为名,又正在‘七七’抗战之后组成,顾名思义,它的任务是宣传鼓动全国一致对日抗战,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不管桂系上层人物怀有什么企图来建社,而全社工作人员则是在全国抗日的总目标下,燃烧着火炽的热情夜以继日在工作的。”

  几乎在国艺社成立的同时,第五路军总政训处、国艺社音乐部和乐群社文化部就统一主办了广西抗战歌咏团,他们明白宣示歌咏团的宗旨是:激发士气,振奋民心,增强抗战力量。抗战歌咏团工作分三期:第一期是推动桂林市区各中等以上学校和省立小学的歌咏工作,团员超过7000人;第二期是桂林市各中心学校及各镇街民众的歌咏训练,团员超过20000人;第三期是其他各地歌咏运动的推进,团员更多。这些工作的结果是“造成满城洋溢抗日的歌声,各救亡的歌曲,连小孩子也善唱了。一曲爱国的歌曲,能唤起国人灵魂的猛醒,而献身于爱国救亡的伟大事业。”这些歌曲,不仅包括《打回老家去》《自卫歌》《自由神歌》《新女性歌》等当时家喻户晓的歌曲,而且还有国艺社工作人员创作的歌曲,像《广西学生军军歌》《伟大的民团》《前进》《火线》《乡姑娘》《我们昂首入战场》及《征兵歌》等,“这些歌曲有鲜明的广西文化元素,一方面是内容偏重于广西抗敌精神的发挥,另一方面是极力迎合本地人的口调,例如《乡姑娘》,虽然利用的是歌谣的原谱,但内容却是广西的乡下姑娘劝勉她的‘种地亚哥’去杀敌救国,又如《伟大的民团》,也运用广西一向所流行的男女间唱的结构,鼓励男女青年们去当团兵,这种向大众化迈进的方式,实在是当前各地救亡歌咏运动者值得效法的。”

  抗战期间,国艺社热诚支持旅桂文艺家和旅桂文艺团体的抗战文艺事业。1938年,欧阳予倩受马君武的邀请到桂林改良桂戏。欧阳予倩到桂林后,在桂戏改良的做法上与马君武出现了分歧,又与戏院经理在排戏时间上产生了矛盾。在欧阳予倩遭到冷遇的情况下,国艺社为欧阳予倩提供了热诚的支持。一方面,国艺社邀请欧阳予倩为国艺社导演了三台话剧,即独幕剧《曙光》、三幕剧《青纱帐里》和四幕剧《前夜》;另一方面,国艺社大力支持欧阳予倩的桂戏改革,为欧阳予倩铅印了《梁红玉》剧本,这是桂剧改革的第一个剧本,国艺社在舞台设计和装置上对欧阳予倩的桂剧《梁红玉》给予了大力支持,促成了桂剧《梁红玉》的成功演出,为桂剧改革奠定了成功的基础。1939年,国艺社参加了为《救亡日报》筹募基金的夏衍话剧《一年间》的演出,为该剧提供了主要演员和全部舞台工作任务。《救亡日报》及夏衍都具有党的背景,国艺社的支持充分显示了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

  国艺社戏剧部由章泯、党明先后担任主任,聘请了欧阳予倩、洪深、马彦祥、石凌鹤、焦菊隐等一批著名导演,集聚了诸如封凤子、唐若青、孙毓棠、周伟、叶仲寅等一批著名演员。后来,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如火如荼,一枝独秀,或可从国防艺术社这里找到渊源。

  国防艺术社最初的社址在文昌门外象鼻山西面,为一座可供100多人住宿和排戏使用的两层新式楼房。1938年12月,该楼房毁于日军飞机的轰炸。

  在翻阅有关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相关史料尤其是和戏剧运动有关的资料时,有一个名字会经常看到,这就是曾先后担任国艺社社长、副社长,也是新中国剧社创始人的李文钊。

  资料记载,李文钊1899年出生于桂林,祖籍临桂两江西岭村,与李宗仁有亲戚关系。李文钊学生时代即具有强烈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参加过“五四”,曾加入过中国党,1929年在上海与党失去联系而脱离组织。1932年李文钊任第四集团军总政训处宣传科长,1937年任第五路军总政训部上校秘书,后任国艺社社长、副社长。1940年被免去副社长职务,调任部设计委员,第五路军总部参议等职。1943年任四战区荣誉军人管理处少将副处长。

  1936年,广西“六一”运动前夕,李文钊率广西抗日团去参加京沪被捕,“七七”事变后才获释回桂。此时,恰逢总政训处将旗下的电影队、游艺团和国防剧社三团体合并后成立了国艺社,而该社领导奉命随广西军队北上抗日,并带走了社里的一批艺术骨干,于是李文钊临危受命,担任了国艺社社长一职。

  此时的国艺社堪称残缺不全,人才匮乏、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十分严重,但另一方面,却也给了李文钊大展拳脚的平台。

  首先是大量聘请进步艺术家来充实国艺社力量,如名导演章泯、名演员封凤子、名画家阳太阳、音乐家陆华柏等人分别担任了戏剧、美术、音乐各部主任,并负责训练专业艺术人才。

  其次是举办短期培训班,培养国艺社所需人才。如1937年12月25日,国艺社成立了训练委员会,李文钊亲任主席,章泯、封凤子、阳太阳、陆华柏等人担任导师,面向社会各界招考录取学员。经过两个月的培训,40名学员中大部分留了下来,迅速充实了国艺社的专业队伍。

  第三是着力于健全组织机构,尽可能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李文钊的筹划下,国艺社设立了编导委员会、训练委员会和军事管理队,并按不同职能和专业划分出了七个部门,涵盖了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宣传等领域,部门下还按照专业特点细分为不同的组,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方向清晰明确,短时间内即开始了高效地运转。

  第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聘请社外戏剧名家担任名誉职务,弥补社内导演和演员不足的困难。因此,欧阳予倩成为了名誉社长兼导演,洪深、马彦祥、石凌赫、焦菊隐等成为了名誉导演,唐若青、孙毓棠则成为了名誉演员。这些名家在极大提升国艺社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实打实地为国艺社的抗战戏剧舞台夯实了基础。

  唐国英认为,李文钊的优点在于作风,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工作深入,与社员融洽相处,使社内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的良好气氛。经过李文钊多方努力,国艺社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并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激发起了广西人民的抗敌热情,成为桂林文化城形成前后一支重要的艺术骨干力量,在当时的桂林、广西乃至整个国统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李文钊主持国艺社工作的这段时期里,由于桂林文艺团体不多,国艺社实际上挑起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大梁,几乎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能看到国艺社的身影,这其中,李文钊当居首功。

  1939年3月,原五路军总政训处改为广西绥靖公署部,国艺社改隶绥署,并由部主任程思远兼任社长,李文钊改任副社长,但主持实际工作。同年11月,国艺社改组,李文钊因得不到桂系当局信任,不久即被免去副社长职务。“但他在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国艺社从初创到发展壮大,对促进和推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艺社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李文钊曾写过一首《抗战歌咏团团歌》,里面有这样的歌词:唱呀,朋友!……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用我们的血,我们的肉,争取我们的自由……

  1941年10月,我党领导下的西南第一个民营职业剧团“新中国剧社”正式成立,创始人和首任社长就是李文钊。

  1950年初,李文钊应广西之邀从北京回桂,受聘为广西大学副教授,兼民革广西省筹委,后调文史馆工作。

  “艺术社既以‘国防’为名,又正在‘七七’抗战之后组成,顾名思义,它的任务是宣传鼓动全国一致对日抗战,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不管桂系上层人物怀有什么企图来建社,而全社工作人员则是在全国抗日的总目标下,燃烧着火炽的热情夜以继日在工作的。”

  “我们虽被炸了,但敌人决不能阻止我们的救亡工作。誓以我们的全力在预定期内把(国艺)社的基础重新创立,使我们的工作比以前更展开,更扩大,更深入。”

  “经过李文钊多方努力,国艺社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并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激发起广西人民的抗敌热情,成为桂林文化城形成前后一支重要的艺术骨干力量,在当时的桂林、广西乃至整个国统区都有较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抗战文化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