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的“文化桂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在全域旅游兴起的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流连在如梦似幻的漓江山水画廊里,徜徉于桂海碑林文人骚客书写的摩崖石刻中,触摸着明代靖江王府斑驳的古城墙……一定会被桂林这座散发着生态山水与历史人文独特魅力的城市所折服。
深入挖掘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桂林、关注广西、爱上中国,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不仅是回报习总关心厚爱的实际行动,也是桂林发挥全区文化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桂林高水平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要求,把“文化桂林”建设上升到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的高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实践中,我市文化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绿树掩映的秦堤依傍着流水悠悠的千古灵渠。灵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桂林市、兴安县为了保护好这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全面实施灵渠保护修缮、灵渠宣传展示、灵渠环境整治、灵渠复航等工程,有效地推进灵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和兴安县了解到,我市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强灵渠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包括充分挖掘灵渠的文化价值,组织一些本土专家和文化学者,搜集更多素材,从多个层面塑造更为丰满的灵渠文化形象和内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用好新媒体等媒介,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兴安灵渠,讲好灵渠故事。
不仅是灵渠,今年我市将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继续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靖江王陵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展陈提升工程、桂林考古博物馆建设工作,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促进瑶族、苗族等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进程中把桂林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市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充分挖掘长征文化资源,建成一批纪念场馆,红色旅游井喷式增长,成为全国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红色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2021年,我市推动制定《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保护条例》,强化文物保护利用。“血战湘江·突破包围”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旅游精品线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一廊一园”(一期)竣工,添加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6+1雕塑群,以新载体再现光荣历史。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三园三馆”接待参观者770多万人次。我市还坚持“红”“绿”结合,迅速推出9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红色旅游成为新亮点。
今年,我市将把红色资源继续用好用活,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继续发挥好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的宣教作用,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此外,在9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基础上,我市还将精心打造红色旅游自驾游精品线路,让更多游客可以追寻红色足迹,更好地了解那段悲壮的历程。
漓江画派、“刘三姐”等是桂林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也是桂林文化的闪亮名片。持续提升经典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探索和打造新的特色文化品牌,是今年我市文化发展要做的重点工作。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就要展现桂林独特文化魅力,彰显桂林文化底蕴,持续实现文化创新与繁荣。要把桂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时尚、科技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唱响“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个品牌。
“让人物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去年年底,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党支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在救亡日报社旧址,首先推出了红色文化“沉浸式讲解”的新模式。今年,我市还将继续挖掘整合抗战文化、民俗名人文化等资源,完成广西省立艺术馆修缮开放,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赓续抗战文化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电影《刘三姐》上映,在全国家喻户晓,也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是驰名中外的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融合发展典范。而近年来,《唐宫盛宴》《龙门金刚》等现象级IP的涌现,也给我市文旅演艺项目的升级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不断推进文艺形式融合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艺术表现力,积极拥抱新的传播途径和潮流,让优秀作品提高触达率、提升影响力;把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不断扩大受众面,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欣赏习惯、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其中,《远去的恐龙》演出将用最新的科技,讲述最古老的故事,打造一场恐龙生态全景科幻演出,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我市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策划推出一批桂林特色文创产品,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现象级”首创首秀产品。
在2021年,桂林智神信息技术服份有限公司等5家新入规文化企业获得自治区资金奖励。我市今年还将继续培养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幅射作用的文化企业,创建一批文化示范园区及基地、国家动漫认定企业,引领桂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免费开放和服务水平。持续办好“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系列活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进社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创编《桂林山水歌》等精品剧目。
2021年,我市文化惠民成效明显。组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线多万。对村级(社区)文化管理员、农村文艺队伍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开展基层文化文艺培训班109期,培训学员5600余人。我市还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比赛、“百年征程艺心向党”主题书画作品展览、“百年荣光”精品剧目展演、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上,我市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重点放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提高免费开放和服务水平,让群众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继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演出,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文艺精品创作也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优秀剧本库、优秀戏剧作品签约机制,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踊跃参加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启动轻歌剧《桂林山水歌》创编工作,创排歌舞剧《龙脊有个金牛寨》,提升《桂林之夜》沉浸式情境演出,将其打造成桂林文旅融合新典范。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如今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拥有2200多年耕读文化的桂林,保有大量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传统村落最为集中、类型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区域。广西114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桂林以53个居首,其中灌阳14个,全州12个,龙胜10个,灵川6个,临桂、兴安、永福、资源、恭城各2个,平乐1个。按照建筑特色及传统文化类型,桂林的传统村落大致可分为红色文化、风景文化、耕读文化、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等类型。今年,我市将用好中央财政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保护资金,对每个在名录里的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缮,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市还将在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基础上,做好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文旅农融合,帮助村民以乡村旅游带动增收致富。
- 标签:桂林文化底蕴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