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生活

2023年04月11日

2023年04月11日

  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作家、设计师。六篇论文被收入国家核心论文库。代表论文《论中国米粉起源于江西》《论“桂林米粉”品牌形成的历史及原因》在学术界掀起热议,使广西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曾参与央视《中国影像方志》的历史指导和部分脚本撰写工作。发现了桂林唐代逍遥楼与宋代湘南楼的关系,直接促成了桂林逍遥楼重建。参与四十余座国内外海洋主题场馆的策划、规划与建设。 代表作:《半壁一碗粉》《满世界找诡》《越狱》等。

  广西百色田东县人,壮族青年女歌手,中员,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桂林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桂林市声乐学会秘书长,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桂林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学会会员,桂林市象山区政协委员。 曾获桂林市第18届青春艺术节“十佳歌手”第一名,桂林市“十佳歌手”称号,桂林市“漓江之声”一、二等奖;2018年参加中国大众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节获“银牌歌手”称号。

  说起TED大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秉着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创意”的宗旨,TED大会在全球范围内召集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登台演讲,其中不乏比尔·盖茨、比尔·克林顿、珍妮·古道尔等知名人士。从2006年开始,TED演讲视频被同步上传至网络,每年都有上亿人次观看,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TED热”。

  2009年,TED推出了TEDx项目,旨在鼓励全球各地的粉丝自发组织演讲活动,分享好的创意、观念与独到的见解。

  近日,第二届TEDx年度大会在桂花公社热闹拉开帷幕。6位来自科学、文化、艺术、商业、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畅想未来”这一主题,与数百名听众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其中有两位演讲嘉宾来自桂林,他们分别是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专家学者林志捷;市“十佳歌手”、中国大众音乐家协会音乐节“银牌歌手”、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市声乐学会秘书长陆絮彬。

  1963年,一个男孩出生在“学院街义学巷”。义学巷,也就是如今的西巷西段,如今桂林电影院的位置。这个男孩,从小饮着漓江水,吃着桂林米粉,讲着一口标准的桂林方言。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未来的他会离家越来越远,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小半个世界。

  他就是以中国地方史、物产史为课题,致力于探究桂学奥义的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专家学者林志捷。

  在林志捷的记忆中,家门口就有一家“最好吃的米粉店”,叫做红旗饮食店。这家店在时期就很有名,叫做“艳香居”。米粉滋养了林志捷的童年。一个小马扎,一碗米粉,就着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故事,林志捷吃得津津有味。

  一口米粉,一生羁绊。20多年前,林志捷告别家乡到了北京。碗里的米粉换成了北方的面条。“吃面条,充其量称之为‘果腹’,吃米粉才是吃情怀。”林志捷感慨,脚跟距离家乡越远,心灵却和家乡绑得更紧。而心灵要通过味蕾这个媒介,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故土的牵绊。

  再后来,林志捷出了国。为了寻一口家乡滋味,远在德国的他经常走访各种华人经营的餐饮小店。更有甚者,一次听闻在瑞典有一位老华侨做河粉很地道,林志捷二话不说,跟几个朋友驱车穿越3个国家,只为去尝一口“记忆中的滋味”。当吃到炒河粉的那一刻,林志捷的思乡之苦暂得缓解:“那味道,有点接近我们的切粉。”

  林志捷常常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的快乐,来源于爱好与谋生高度统一。作为地方史、物产史方面的研究学者,他不仅喜欢搜罗美食,还喜欢探究美食的起源。多年前,一个关于桂林米粉起源的说法在桂林广为流传。秦始皇开凿灵渠时,北方将士因为水土不服、思念故土,食欲不振。于是一位厨子便从北方的面条中获得了灵感,将南方的大米磨成浆再依照面条的样子制成米粉,于是便有了桂林米粉。这种说法让林志捷哭笑不得:“用于做面条的小麦是东汉时期才引进中国的,秦朝没有小麦,因此也不会有面条。说桂林米粉脱胎于秦时的面条就更站不住脚了。”

  那么,桂林米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林志捷索性将“为桂林米粉找到根源”作为自己的课题,从浩瀚的史料中找答案。然而,桂林米粉作为一种地方小吃,几乎没有人郑重其事地将其记载在史料中。林志捷说那段时间的自己,就像“乡下人吃米粉”,摸不到头绪。后来,一位热爱徒步的朋友告诉林志捷,在灵川县有一个米粉店村,或许可以从那里入手。说干就干,林志捷跑到村里找到了村中最老的居民采访,又是翻族谱,又是看石碑,又是核对县志,终于摸到了一点头绪:“元朝年间有一户江西人在灵川县的盐茶古道旁边开了个米粉店,代代相传延续了600多年。如今的这代人已经不经营米粉店了,但可以说他们的祖先将米粉的种子洒向了八桂大地。”

  这一次的田野调查,给林志捷一个启发,既然是江西移民在灵川开了米粉店,那是否意味着米粉这种形式的食品发源于江西?林志捷饶有兴趣地追根溯源,在钱锺书的《管锥编》中,发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中华米粉最早起源于江西,伴随着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米粉制作工艺也逐渐从稻作昌隆的江西扩散到了南方。“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描述的就是那美味的米粉。林志捷还不满足,四处搜寻史料,终于在扒龙船的史料中,找到了米粉的踪影。据地方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桂林一带的居民扒完龙船后,会有祭祀、聚餐等集体活动。这个聚餐,可以是丰盛的酒席,也可以是一碗米粉。这是桂林地方志中首次正式将“米粉”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案。

  林志捷越研究越上瘾,索性将与米粉有关的这些考证资料和采访搜集到的故事整理成书。书付梓后长达25万字,名字就叫做《半壁一碗粉》。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画家齐白石为一碗马肉米粉作诗,可以看到开国上将李天佑、知名记者哈庸凡与桂林米粉的不解情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被米粉和漓江水滋养大的桂林儿女,毅然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时代洪流中去。一碗粉,就这样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了一起。

  林志捷说,大历史往往都是由小细节构成的。桂林米粉是桂林人生活中最鲜活的小细节。“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课题。我们只有认真地阅读昨天,把握好今天,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漓江烟雨雨霏霏,丝丝缕缕织翠帷。遮着山啊遮着水,朦朦胧胧更妩媚。”伴随着扬琴、笛子、琵琶声声,婉转清丽的唱腔、优美的唱词,让一位姑娘瞬间倾心:“这就是广西文场?太美了吧!”随后,这个女孩就像着了迷一样,有文场表演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这个被文场“击中心灵”的女孩叫陆絮彬。从小就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她,因为喜欢唱歌,高考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陆絮彬致力于民族山歌传唱,听过她歌声的人都会忍不住称赞她“就像一只百灵鸟”。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陆絮彬接触到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文场,在一瞬间就爱上了这门曲艺。

  俗话说,戏台上一分钟,戏台下十年功。很多学习戏曲的人,都是“童子功”,从小学习唱念做打。腔调和身段就像是璞玉一样,需要经年累月反复打磨才能大放异彩。为了学好文场,陆絮彬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红玉为师。何红玉也很喜欢这个谦虚又上进的。在何红玉的指点下,陆絮彬的进步堪称飞速。

  一次,何红玉让陆絮彬唱一段《月夜秋声》。这是广西文场的经典选段,也是学文场的入门戏。陆絮彬早就会唱了,因此胸有成竹地开了腔。没想到,才唱一两句,师父何红玉就喊停了:“絮彬啊,这段《月夜秋声》中的感情是细腻的,所以你要处理得更柔和、更细腻一点。尤其是这个‘夜’字,不要平铺直叙地去处理,要加一点点柔和的尾音。你看我给你示范一遍……”

  “真神奇!只是处理了一个尾音,同样一个唱段感觉就完全不同了。”陆絮彬听完何红玉的处理版本后,内心更加佩服师父,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文场的魅力。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但凡有点时间,陆絮彬就自己琢磨文场的唱腔和表现方法。遇到第一次接触文场的听众,她会不厌其烦地给大家普及和推广:“文场又名‘文玩子’‘扬琴小调’‘莺歌小调’,主要流行于桂北官线月,广西文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说罢,她还会唱上一段《长生殿·贵妃醉酒》,“西宫夜静百花香,钟鼓楼前刻漏长……”

  陆絮彬说,自己是何红玉的嫡传,因此有责任和义务加入到传承广西文场的队伍中来。“何老师经常说自己是‘80后’,因为她已经80多岁了,还经历过5次大手术。但她的心态却很年轻时髦。我跟她女儿叫她‘何小姐’,她对这个称谓表示十分满意。何老师写了5本书,每一本都倾注着她对文场的热爱。我想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文场、了解文场、爱上文场、传承文场,让我们的地方戏生生不息。”

  但事实上,年轻人喜欢戏曲的,少之又少。为了让年轻人改变对戏曲的偏见,陆絮彬在守正的基础上,开始了创新。她成立了鑫韵文场艺术团,将文场改编成新词新曲,更适合孩子们传唱。

  走进校园,走上舞台。6年来,陆絮彬带领艺术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300场(次),受众5万人(次),培训音乐教师100多人,举办雅集40余场,把清丽婉转的文场带到了她足迹所到之处。去年,陆絮彬还参与了区市级文联组织“广西文场进校园”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一批小传承人。此外,她排演的其中两个文场节目还登上了2022年央视新春直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人生活网二手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