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魅力  特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大漠深处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实现了核技术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至此,我国跻身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巨响震惊寰宇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这里平均海拔3100米,气压低,氧气稀薄,开水只有八十多摄氏度,煮饭半生不熟,年平均气温不到零摄氏度,一年里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基地建设是在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困难的时候,主管部门组织大家开荒种地、打鱼,补充生活资源,保障基地建设顺利进行。经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在新疆,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但在地图上却没有标示,这里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因为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因此也叫罗布泊核试验场。为了伟大的事业,一批批科研人员“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大漠环境中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坚持不搞合作、不搞共有、不受制于人。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老一辈科学家用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颗火热的心、一个不知疲倦的大脑日复一日进行计算,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科技奇迹。

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命运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协定、撤回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停止一切援助。有人幸灾乐祸地断言:中国的核工业已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核工业已“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可大家当时抱定一个信念,没有专家靠大家,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闯过技术关,早日试制出“争气弹”。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胜利,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攀高峰。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是“两弹一星”精神最鲜艳的底色。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人生高光时刻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到国防科技事业之中。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在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他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从此在试验场一干就是8年。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来到高原工作的时候已经54岁,为了保密,他为自己取名“王京”,隐姓埋名在基地整整工作了17年。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郭永怀……这些名字中,有些我们熟悉,有些或许陌生,但是他们的故事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本质。据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镛回忆,我国导弹事业起步时期,还没有电子计算机。科技人员只能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弹道计算,一个多月才可算出一条初步弹道。科学家在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则需摇动多次才能完成。

老一辈科学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至今仍在激励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78年,航天专家任新民率领代表团赴美参观访问,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明确地告诉他:“氢氧发动机是美国国家技术机密,不能看,也不能谈。”去日本和欧洲时,也有类似遭遇。他在回忆文章中颇为感慨地指出:技术没到那一水平,人家是不会与你交流合作的。后来,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日本人和法国人主动找上门来,研讨氢氧发动机问题。美国宇航专家在参观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时,对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术感到十分惊讶,更是赞叹:“中国人搞得有特色,也很巧妙。”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弹一星”是新中国规模空前、高度综合的科技工程,体系庞大、关涉众多。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等,都是集体攻关、团结协作的结果。

弘扬精神再创辉煌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火箭院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自主研制了15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下,长征火箭历经了最初的艰苦创业、走向世界,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到近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产业化发展等多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

历史实践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别人帮忙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牢牢掌握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从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捷报频传,到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与每一名航天人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密不可分。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在探索浩瀚宇宙、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中,航天人既要沿着前人的足迹,又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中国航天人必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拓宽走向浩瀚宇宙的眼界,紧盯世界前沿航天技术,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谱写航天强国的新篇章。(记者 姜天骄)

机器人病毒危机 http://www.xinzhiliao.com/rq/nvxing/639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王祖贤300亿账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变脸武士无弹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