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生活  楼市

人口数据系列① | 单身浪潮与独居时代:2.6亿人单身,8000万人独居

从出生到死亡,单身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当越来越多人选择延长单身时间,就催生了所谓的“单身浪潮”。

在中国,单身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前段时间,民政部刚公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人口高达2.6亿。这意味着,每天和你擦肩而过的每6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单身。

从2013年开始,中国单身人口保持着每年约1000-2000万人的增长规模,相当于每年中国会新增一个超级城市规模的单身狗。未来这一群体的规模,仍将不断扩大。

遍地单身狗的时代,已经到来

进入21世纪后,全球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单身时代”。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超过适婚年龄但仍然独身的人,越来越多。

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福利保障制度越完善,单身人口占比越高。

2017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有超过1.1亿的成年居民离婚、丧偶或一直单身,占18岁以上人群的45%。

而早在2015年,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显示,英国单身人口总体占比首次过半。

北欧瑞典,被称为“独身主义者天堂”。据BBC报道,2019年瑞典有超过一半的居民独居,其中1/5属于18-25岁的年轻人。

在儒家文化渗透的东亚,相似的情形也在上演。

2015年的日本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单人家庭”占比为34.6%,超过了“标准家庭(已婚已育)”和“夫妻二人家庭”。单人独居,在日本已成普遍现象。

在一海之隔的韩国,成年男女中未婚人数占比为40%,甚至超过了日本,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4个成员国中,高居榜首。

“单身时代”的到来,并非一蹴而就。半个世纪前,没结婚的美国人一样不被视为真正的成年人。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为单身社会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在2017年的一项全美抽样调查中,55%的人认为结婚生子不再是成年人的重要标志,95%的人更看重“完成正规教育”和“有一个全职工作”。

自我价值的觉醒,也带来了婚姻观念的转变。从前对婚姻高度依赖的女性群体,选择单身或晚婚的比例显著攀升。

以中国为例,1990年30-40岁的女性中,未婚女性占比为0.9%。如今,这一比例已攀升至11%,是30年前的12倍。

职场主力军:单身更容易赚到钱?

2020年情人节,智联招聘联合珍爱网发布了《职场人爱情五观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职场人中57.4%处于单身状态,约半数职场人单身超过3年,平均单身时长达24.55个月。

简言之,单身狗是职场的主力军。

58同城《2019职场单身人才调研报告》显示,职场单身人才整体比较奋进,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93.5%表示可以接受加班,男性“工作狂”的比例要高于女性。

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赚钱。关于婚姻状态对挣钱能力的影响,坊间历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单身时可以全情投入工作,职业发展能带来高收入;一种是已婚有家庭负担,在赚钱上更有动力。

2016年,《经济学(季刊)》刊登了一篇引发网络热议的论文,名为《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文章的核心结论是:中国在婚男性工资比非在婚男性工资显著高出6.8%。

作者研究发现,妻子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越高,男性婚后工资就越高。在“相夫效应”的作用下,男性会获得工资婚姻溢价,婚姻持续时间越长,工资上涨幅度越明显。

据Schoeni(1990)对多个国家婚姻溢价现象的研究,各国男性的婚姻溢价一般在3%-31%之间。但对于女性而言,情况就没那么妙了。

美国历史学会在2010年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已婚的女性历史学家,平均要花7.8年才能获得终身教职,相比之下,单身女性平均只需要6.7年。

一项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毕业的女性群体里,一直等到30多岁再结婚的女性比那些在20多岁就结婚的女性,每年能多赚1.8万美元。

别样生活观:凭本事单身 靠实力烧钱

单身是把双刃剑。生活上虽然不用担心家庭开支,但也要独自承担所有成本和风险。

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平方根法则”。用它来解释生活成本的话,即生活成本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数的平方根。独居者,1的平方根为1,意味着所有费用都必须独自承担。

如果两个人共同生活,生活成本则是2的平方根即1.414,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只需要70%的费用。举个例子,一个普通意大利家庭的人均月餐饮开支是187欧元,单身则高达320欧元。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单身者一年比已婚者多花50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5万元),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凭本事单身”,并非一句笑谈。

一个人生活,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和买买买。有机构根据单身人口的数量和消费能力测算,认为中国单身经济年消费规模可达13万亿元。

这个庞大消费规模的背后,站着2亿多的单身狗。和家庭开支项目繁多不同,单身消费大多数钱花在了自己身上。不将就,有讲究,是当代单身青年的普遍共性。

此外,单身人群和已婚族相比,更愿意为消解孤独买单。

英国旅行社协会ABTA在2018年发布的年度假日习惯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8年间,单身旅行的英国人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在一项针对中国单身族的消费调研中,有57.69%的人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花钱,其中超过40%的人每个月为此花费约1000-3000元,34%的人会花3000-5000元。

日本商家推出的“一个人的卡拉OK”、“一个人的婚礼”,珠宝商准备的“右手婚戒”,宠物经济、陪伴机器人、宅文化游戏,本质上其实也是“买了个寂寞”。

居住新形态:被同类包围 一个人生活

城市化为独居提供了可能,单身群体的扩张,让独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居住形态。

独居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Eric Klinenberg认为:“单身人士非常有兴趣找到合适的同类邻居。他们想要独自生活,但希望被像他们一样的人所包围。”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有8000万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至9200万。也就是说,一年后中国约有接近1亿的人长期独自生活。

如此规模的独居群体,对传统的地产开发和租赁服务模式,也是一种挑战。

美国地产巨头Pulte发言人Valerie Dolenga说:“在全国范围内,大约36%的买家是单身;在新英格兰地区,单身人士是增长最快的买家群体;波士顿地区的主要买家都是年轻的单身人士。”

在独居比例较高的城市,地产商开始重视价格合理的小户型产品。以美国为例,最大的单户住宅建筑商之一ulte集团,在多个核心城市推出了1000平方英尺(约等于90平方米)以下的单卧室住宅。

租赁方面,近年来兴起的长租公寓,可以视为独居时代的标志产物之一。有调研显示,随着新时代消费群体的崛起,长租公寓市场呈现出“25岁成主力、25平米成主流”的趋势。

今年7月,全国首个集体用地长租公寓项目——泊寓成寿寺项目在南三环亮相。二三十平米的开间,被打造成健身、直播、宠物、SOHO等五种主题房。配置云中图书馆、减压健身房、欢乐轰趴馆等社区配套,非常符合在“同类包围中一个人生活”的独居画像。

从国际范围来看,独居也是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大城市。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译的一本书中曾提到,巴黎、东京、纽约的单人户占比高达51.0% 、49.1%、32.0%,北京的单人户比为27.2%。

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独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十户人里有六户是独居状态;在东亚韩国,有超过284万女性独居,展示独居生活的真人秀备受追捧。

单身和独居,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醒目标识。

你若喜欢,给90度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