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她力量》中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作为一个女性,我常常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社会的变迁,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允许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芒、把控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价值,将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可有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是一个对于女性来说更为严苛更具挑战性的时代。随着“她时代”、“她社会”、“她权利”意识的崛起,女性被赋权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于是,电视荧幕上独立清醒自主坚韧的“大女主”形象愈加受到观众的喜爱追捧;现实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演属于自己的“大女主剧本”。
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她力量:独立女性的成长》一书。这本书深深吸引了一直以来渴望成为自己人生“大女主”、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我。
这本书涵盖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访谈,设计了许多小测试,旨在为女性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帮助女性将“她力量”发挥最大,实现自身追求的成功。
《她力量》一书序言里曾提及,1987年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进行了一项卓越领导者的研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人们却惊奇发现男女性领导比例大量失衡的问题:191位受访领导者中,仅有2位是女性。
这个数据使我震惊,我在阅读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除了对性别刻板印象,还有哪些具体原因导致了男女领导者比例如此失衡?
《她力量》一书,本是一部女性职场工具书,但细细读来,我却从书里大量的采访及研究结果中,发现了部分两性的思维差异。或许,这些思维差异也是使女性发展受阻的部分因素。
书里提到,研究显示,在有新的工作机遇或挑战时,女性并不擅于主动“推销”自己,而是容易犹豫不决,并且必须保证自己是100%符合相关岗位要求。可在同样情景下,男性则更习惯于毛遂自荐,即便自身的能力有限,男性还是会更为主动地争取机会。
我刚刚开始工作时,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已经算快了,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相比较于同期同事能更为高效完成,但是我还是缺乏自荐的意识。
记得工作后的第三个咨询项目,经理想给新人锻炼机会,便询问我们是否愿意负责项目问卷填写培训这项工作。即便我之前已经跟着前辈做过几次培训,但我还是没有主动争取,直到领导直接安排让我来负责,我才接下了这项工作内容。
我仔细回想,其实当时我内心是犹豫的,因为我自己还是对这项工作内容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为此我还提前做了特别多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部门里来了几个刚毕业的新人。此时已经是项目组长的我对他们提出了相同的问题,新人是否愿意主导问卷填写的培训,一个男同事就十分积极自荐,而和他一起进部门的另外两个女孩子就沉默不语。之后私底下这两个女孩跟我说,其实她们也很想像这个男同事一样,可以主导工作,但是觉得自己没经验,内心很犹豫,不知道要怎么做,而且很羡慕同样是新人,这个男同事刚进职场就可以那么成熟自如。
看着她们,我笑了笑,说:“其实他也不会,他在这项工作开始前,天天堵着我问要怎么做。但是他愿意接受挑战这一点就非常棒。我以前和你们一样,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总觉得要自己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两百符合要求才敢尝试,但是很多时候,不试一试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
工作中仔细观察,我发现的确能主动争取机会的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是少数。多数女性在职场,尤其是刚步入职场的阶段,总习惯于“被安排”,遇到机遇会更喜欢先考虑“我行不行,我会不会”。但是我很少在男性身上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遇到新的机会时,男性更多会先想到,“我要做”,很少会自困于“能力不够”这种其实完全无用的担忧。
即使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女性意识也日益崛起,但是他人对于女性的“期待值”仍受到人类长期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觉得女性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
这种“惯有思维”,阻碍了女性的发展,而同样,大多数的女性在建立了家庭转变了身份之后,自身的思维模式也容易被这样的“社会传统”约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原本的价值观(人生追求)。
前两年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影视女性形象之一了。当年顾佳一角引发无数热议。
她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不论哪个角色,无论是妻子,还是母亲、女儿,甚至是朋友,顾佳最能做到最好。可是,那么独立优秀的她,却也被“他人期待值”所影响。
剧里,顾佳大学毕业就进入外企工作,工作两年和丈夫一起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事业发展顺利时,因为怀孕生子而主动选择退出职场成为全职太太。
当儿子上幼儿园,顾佳想重新奋斗事业做茶山之时,却得不到支持和理解,丈夫和父亲都觉得她就应该在家里好好照顾家庭管好儿子。
我有想过,这样的一个女性,是真的甘愿只在家庭那一方狭小天地里默默付出吗?很显然,不是。顾佳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能力,她也没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但是被“好妻子、好妈妈”的要求束缚,让她中途选择暂时放弃自我,当她想找回自我时,再没有想象得容易。
我始终相信,如果顾佳一直坚持自我追求,而不是暂时为家庭妥协牺牲,她一定会有更出色耀眼的成就。
虽然剧中顾佳最终还是做成了茶山,但是现实中,有多少被“他人期待”所束缚的女性,当试图重回职场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重重壁垒艰难。
针对这一普遍问题,书中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就是女性应该坚持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更多是指,一个女性自身真正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一旦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角色,就坚持下去,而不要受到“他人期待”的打扰。
书中提到发挥能动性包括8个要素,即:清楚明晰的方向、有计划的行动、适度冒险、自我认知、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抗逆力、学习能力、懂得放手。
第一个有关能动性的明显差异在于冒险。冒险主要是指跳出舒适圈。总体而言,男性比女性更乐于接受冒险,女性则习惯追求安稳。简单举例,我所认识的人中,喜欢尝试不同工作岗位甚至创业的更多是男性,而长期做一份工作的多数是女性。女性更习惯稳定待在舒适圈,但是很多新的机会,往往是在舒适圈之外的。
第二个有关能动性的差异在于懂得放手。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男性比女性更清楚什么是自己难以掌控的事物,并且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而女性则更想要“兼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女性更渴望平衡事业与生活,而男性则更能明确自己的侧重点。
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的精力有限,只有有所侧重,才能更好集中精力。在这一点上,男性的思维方式的确优于女性。女性往往因渴望兼顾,反而导致了精力分散。
《她力量》一书通过大量采访发现,相比于男性对于领导身份的快速适应,女性成为领导后,更容易感到紧张无措,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身份的转变。
“冒名顶替综合症”,主要指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而不是自身实力。书中被采访的大多数女性在刚成为领导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
大多数男性的把控能力、决策能力更强,更易习惯领导角色的转变;而女性总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者”的角色,很少会设想自己成为领导。一旦成为领导,初时的紧张和不自信,导致工作更为忙乱,比男性需要更长的过渡期。
女性在面对失败时,习惯将失败归咎于自身,认为是个人缺点导致失败,进而更容易出现“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情绪;而男性更多则认为失败并不是自身能力导致,而是不可控因素。
而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往往也影响了对待未来的态度,女性在失败后更倾向于逃避风险,而男性则偏向于尝试新方式。
现实中我反思了自己,也回想了很多我接触到的人和事,的确女性失败以后选择逃避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举个小例子,比如我自己,刚学会开车后有过一次剐蹭的小事故, 从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害怕开车,觉得我开不好。但同样是刚学开车时候也出过小事故的男同学,对开车这件事却没有什么心理阴影。
我们一直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很多时候其实是一次总结,总结问题出现在哪里,总结自身是否有不足。正确看待失败,反而能成为人生的跳板。
研究表明,男性更擅长通过不同的社交活动搭建有用的关系网,而女性的关系网则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男性在社交方面,似乎天生比女性有优势,同时男性也比女性能更为迅速地在不同社交场合中掌握有用的人脉关系。
在搭建关系网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曲筱绡,就是一个很好的女性榜样。
从富二代朋友那里结识客户资源;得知安迪身份背景后主动结交寻求帮助;为了及时给国外客户提供报价主动找王柏川的工厂合作……
当女性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自己真正的初心和追求、敢于适当冒险迎接挑战、懂得把控重点、学会建立丰富的人脉、充满自信、不畏惧失败,就能将“她能量”极致发挥,牢牢把控自己的“大女主”人生。
- 标签:男女的思维方式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