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生活  网事

心理学:合群和独处,过的是两种人生

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高中同学发的朋友圈,照片中的她站在巴黎铁塔下,笑得很灿烂,身上散发的气质愈发的沉稳迷人。

从高中开始,她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很多人忙着追星的年纪,下课了大家都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讨论哪个明星当下最红,又或是讨论韩剧里的女主应该和哪个男角色在一起。

但是她从来都不会去参与这种小型茶话会,与我们的热闹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她挺直了背、独自一人看着世界名著的孤傲背影。

每一次的优秀作文必定有她的佳作,似乎从高中起,她的人生轨迹就和我们区分开了,当我们只知道哪个明星颜值高的时候,她却早就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什么。

很多年以后,当初那些很热闹的人如今一个个的都在为生活发愁,而那个曾经孤单的人,如今却是圈子里过得最舒服的。

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合群和独处,必然过得是两种人生,只是当时的我们很多都不清楚罢了。

一、不合群的人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生活中那些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不合群的人,因为他们过早的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就过早的和周围人划清了界限。

人们是很容易贪恋舒适圈的,这是世间常态,毕竟谁都不愿意冒险为了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未来,而选择放弃当下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重头再来的魄力,所以,能够勇敢跳出舒适圈的人就是不合群的人。

董卿在央视获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她强大的舞台控场力让她有足够的资本去享受当下拥有的一切。

但是,一次元宵晚会中别人都没察觉的失误,让董卿觉得自己目前生活有点太过安逸,所以,她选择放弃了在央视的工作,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深造。

多年后,董卿带着《中国诗词大会》荣耀归来,成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合群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叛逆儿童”,不局限于眼前的安逸,决心去追求内心向往的生活,最终得到灵魂的自由释放。

二、独处是一个人提升价值的黄金期

朋友告诉我的经历:我性格比较偏向安静,上大学之后,宿舍的姑娘性格都是闹腾的,这样的情况下,就会显得我很格格不入,于是我为了合群,经常参加聚会等群体性的活动。

但是,到最后我发现,即便是唱歌、吃饭、嬉笑等一切娱乐活动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的内心总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这种感觉甚至比我一个人的时候更让我觉得孤单,以至于无处安放。

后来,我礼貌性地拒绝了聚会的邀请,拿起了耽搁很久的书本,开始了一个人的享受,在那段安静的时光里,我在没人打扰、不逼迫自己迎合的环境中,学会了很多技能,之前很令我头疼的文章,如今写起来也是信手捏来。

于是,我发现,我好像混淆了“孤独”和“独处”的概念,总认为独处就是没有朋友,就是人缘不好,殊不知能和自己对话的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而恰恰是那些优秀的人都是在独处的时间里让自己飞速提升的。

奥普拉说:“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独处是一个人提升价值的黄金期。

三、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人生这场舞台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一而终的陪我们到最后,人终究会独自面对生老病死,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维护所谓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

结果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将自己弄得身心疲惫。

季羡林老师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们口中的社交有90%都是无用社交,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安抚他人的生活。

大多数人都无法忍受没有热闹的孤独,于他们而言,那更像是煎熬的空虚感,但往往真正的美好生活都是在一个人的安静中,慢慢清晰浮现出来。因此,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陈道明老师在一次接受杨澜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很多时候,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都是在四下无人的安静中得知的,独处不是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而是一个人难得的清醒时刻,在这一阶段,他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学会独处是变得优秀的开始,虽无人问津,但却内心自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