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生活  网事

一周艺术人物|观念艺术家韦纳辞世,富田升考证流失文物

美国艺术家、观念艺术的奠基人劳伦斯·韦纳近日日辞世,享年79岁。韦纳作品的重要工具和媒介是语言符号,以此向传统观念中艺术创作的本质提出质疑。

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撰写的《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近日出版,他考证中国文物一百多年来如何外流于世界及文物在流出国产生的文化涟漪。建筑师李瑶主编的《大小建筑10×10》回顾了上海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过去十年中的实践。在北京,艺术家玛丽莲·敏特个展举行,挑战传统画作中的女性身体描绘。

《·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 | 观念艺术奠基人劳伦斯·韦纳

79岁辞世,主张想法本身可以构成艺术品

劳伦斯·韦纳

据凤凰艺术和ARTFORUM中文网报道,12月2日,美国艺术家、观念艺术的奠基人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去世,享年79岁。韦纳去世的原因没有被公布,但他在2020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其正在某种癌症的治疗中。

韦纳因其基于文本的装置作品而闻名,这些作品包括令人回味或描述性的短语和句子,以粗体大写字母呈现,并附有批注符号,而且时常出现在不寻常的地点和表面。韦纳相信,想法本身可以构成一件艺术品,他的艺术实践贯彻了他于1968年提出的著名的“意向声明”。

韦纳1942年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16岁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油轮和码头工作。在纽约亨特学院短暂学习后,他开始周游美国。1960年18岁时,他在加州举办了被认为是他的第一次个人展览。

1968年,韦纳在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声明》(Statements)中发表了“意向声明”,并将创作方向转向由简短的指示或描述语句组成的作品上。这一性质的作品对与艺术家和观众相关的对象物规则提出质疑。韦纳强烈地感到,与传统的视觉艺术作品相比,文字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韦纳“意向声明”的表述包括——“艺术家可构想作品”、“作品可被制作出来”、“作品无须实现”、“每件作品都是平等的,并且与艺术家的意图一致”等等,不过只有少数几个文字表述被创作出来。

劳伦斯·韦纳的文字观念作品

他在2020年接受《采访》(Interview)杂志采访时说,“这就相当于是一场音乐会,每个观众出场的时候嘴里都在哼着某个曲调。这不是所谓平民主义,而是给人们一些他们可以拿来用的东西。我的作品就是给世界提供一些可以使用的东西。”2000年,韦纳受纽约公共艺术基金的委托,制作了一系列在曼哈顿下城投入使用的窨井盖,上面写着“与下一个及其他对齐”(In Direct Line with Another & the Next),回应了纽约市的网格城市结构。

在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韦纳的作品被广泛展出。2007年至2009年,他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杜塞尔多夫K21艺术馆举办了回顾展。韦纳获得的奖项包括两项国家艺术基金会奖(1976年和1983年)、古根海姆奖(1994年)、沃尔夫冈·哈恩奖(1995年)等。2013年,他被授予纽约大学研究生院荣誉人文博士学位(2013年)。他的作品被全球众多机构收藏,包括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馆、巴黎蓬皮杜中心和伦敦泰特美术馆等。

批评家们在韦纳的作品中看到了关于语言及其局限性的各种崇高理念,但韦纳对他的艺术相当坦率。他在口述历史中说:“学术界的目的是要有一个答案,至少是一个解决方案。但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答案,它是为了质疑。”(整理/畹町)

北京 | 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出版,考证中国流出文物及其文化涟漪

近日,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撰写的《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此书从一位日本学者的角度,以义和团事件为焦点,考证了在中国传统王朝崩溃的过程中,中国文物如何外流于世界,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物外流如何影响了流入国的传统审美意识,又如何参与了传统审美意识的近代化转型。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日】富田升 著 徐二红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在《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中,富田升用100余篇亲历者的证言、80余幅图片和20多张表格,细致追查了近代中国文物外流的踪迹。重点关注日本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董商是如何参与了这些文物外流过程,并通过分析历史留存下来的买卖记录和拍卖目录等,试图厘清文物外流的具体真相。与此同时,该书还通过俯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物的状况,特别是着眼于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风靡一世、充满浓厚唐物雅趣和文人雅趣的煎茶道在大正前后急速衰落的背景,来研究接受中国文物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富田升描述了山中定次郎、大仓喜八郎、住友泉屋博古馆、茧山龙泉堂、广田不孤斋等古董商对中国文物海外流出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探寻被誉为“世界的山中”的古美术商“山中商会”的足迹,通过阐明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的流出及其文化涟漪,揭示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国宝是如何让日本近代鉴赏美术发生了转型,又是如何让世界形成了中国鉴赏美术的热潮,让中国美术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熠熠生辉。

西周虎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作者富田升1952年出生于东京,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系本科毕业后,在该校完成博士课程;曾任第一期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现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文/畹町)

上海 | 建筑师李瑶

从上海本土到不同城市,新书回顾过去10年建筑实践

李瑶,新书发布会

日前,建筑师李瑶主编的《大小建筑10×10》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回顾了上海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过去十年中的实践。李瑶1991年加入华东建筑设计院,2011年与吴正共同创建大小建筑。

在过去十年中,大小建筑的实践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中南通的“智慧之眼”基于城市设计,通过项目来协调核心区周边建筑关系;“富盛广场”从对应崇明独有的自然风貌角度出发,产生了一个尺度舒缓、屋檐连绵的新商业业态项目;“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致敬藏族医药文化宝库的角度,将传统藏族元素和现代建筑语言相结合……他们以不同的角度演绎建筑在城市中的独特性。

《大小建筑10×10》内页

在书中收录的对谈中,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不必要太纠结于形态,而关键是以什么样的一种姿态在城市环境或者自然环境当中呈现,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本质。”

在最近的新书发布会上,李瑶以是个角度对大小的建筑实践进行了分享。其中,财智中心的架空开放城市空间等案例,通过有形的建筑构筑成不同的城市风貌,同时倡导城市的文化性、地域性的表达。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巨幅唐卡空间、从謇公湖展示中心等提炼了地域元素。此外,安吉两山创客小镇、奥普科创大楼等项目以动态的方式让空间得以释放,以物理空间的持续更新带来全新的城市活力。(整理/钱雪儿)

北京 | 艺术家玛丽莲·敏特

个展举行,挑战传统画作中的女性身体描绘

玛丽莲·敏特

日前,美国艺术家玛丽莲·敏特(Marilyn Minter)新展在立木画廊位于北京顺义的季度空间中呈现。玛丽莲·敏特的摄影作品、画作和录像作品展现自主的力量,她通过颠覆美和魅力的意象,揭露影响女性身份的双重标准,并挑战传统画作描绘女性的方式。近年,敏特的作品曾在各地的个展中展出,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乔治亚州萨凡纳艺术博物馆,以及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包括敏特的“沐浴者”系列画作。在由男性主导的西方艺术史正典中,女性沐浴者曾是重要的绘画对象;而在敏特的作品中,沐浴者展现出自身的自主性,她们通常身处雾气朦胧、被蒸汽覆盖的玻璃门后,并且以非典型的敏锐判断力,掌控着观众所能看到的身体形象。

玛丽莲·敏特作品

在处理每件绘画作品时,敏特和工作室的助手会用手指的温度融化金属板上的颜料,留下类似像素的指纹痕迹。这种做法模糊了色彩与轮廓的边界,致敬印象派大师作品中对光影变幻瞬息的捕捉。通过画面内容,创作过程,填补艺术史中对女性身体描绘的空缺。

敏特的作品从当代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选取皮尔·博纳尔、保罗·塞尚及埃德加·德加等西方艺术家常用的20世纪流行主题,展现在沐浴中及在户外裸露胴体的女性。尽管她的画作能够彰显女性体态美,但却以野性、疏离或富挑衅性的姿态,将这股窥探癖好从窥看者转移至被偷窥者身上,借此颠覆这些春光无限的场景,及摆脱以往男性艺术家的藩篱。

玛丽莲·敏特1948年生于美国洛杉矶,现于纽约生活及工作。她曾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休斯敦当代艺术馆、丹佛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举行个展,其作品收藏于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及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整理/钱雪儿)

夸张一夜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916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精巧的近义词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