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生活  网事

疫线快评|楼上楼下左邻右里,我们不再是陌生人

疫情来袭,当整座城市进入足不出户的“相对静止”状态,上海居民的互帮互助精神和社区自治能力得到了凸显。

宝山区庙行镇的社区志愿者记录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互道感谢;上听政策,下接地气,小区防疫保障组领队“蒋工”,在关键时刻带领并团结大家化解防疫一线工作中的种种难题……通过“沉浸”式体验社区这个抗疫“最小单员”的运作,这位志愿者感到曾经似乎“消失的邻里”在重现。

一楼大堂,垃圾桶整理前后对比。自志愿者杭莹 图

其实,在这段日子里,上海的不少小区都出现了类似情景。比如,万科五园的业主们成立了志愿者微信群,倡导“谁有空就来为业主做点实事”。浦东新区仁恒河滨城小区2期28号楼栋业主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28号超能特攻队”的楼栋志愿者微信群,主动承担起消杀等工作,还组建了腾讯文档,每天记录并升级志愿者规范。

目前,上海许多小区业主都自发地组织并行动起来,努力解决居民买菜、看病、维持秩序等诸多难题,成为一道温暖而动人的城市风景线。

物资是邻居“东拼西凑”的。自志愿者杭莹 图

说到城市生活,很多人都感叹生活节奏太快,个人变得“原子化”,甚至“家住对门不相识”。有的志愿者感叹,一个小区的人同住十年,因为参加防疫工作才和很多人第一次产生沟通。

但在防疫的关键时刻,平时缺少互动的邻里却开始自发连接,凝结成众志成城的合力。这是上海的温度和人情味,这也是上海邻里关系的底色。其实它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段特殊的日子成了一个再次触动它的契机。

在浓浓的人情味之外,上海许多社区的自治力量和智慧也让人赞叹。

愚园路上,商户们参与爱心接力,给抗疫人员送去热饮、餐点等。上海长宁 供图

比如,社区封控期间,各家各户的生活物资保障,不再完全是家庭的私事,也并不完全依靠外部的统一调配。业主之间自主协调、互通信息,然后寻找货源,安排分配,让它在局部范围变得更为高效、有序。

大家有力出力,一起想办法,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并且完全是基于“自己人”的角度去了解彼此的需求,在那一刻,邻里之间形成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公共空间,也升腾起一种高效分工、协作、相互体恤的“团队精神”。

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之中,上海市民或许也更能理解“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内涵。它或许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邻里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在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疫情期间的“抱团”或许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构建,但它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线抗疫人员收到了愚园路商户的爱心咖啡。

很多业主表示,“以后说不定邻里之间还可以约了一起喝酒、互相照顾一下娃啥的”“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平常哪怕不认识的人,这时候都单纯、真诚的彼此信任”“与其担心害怕,不如为别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城市很大,有时候也很小,这种经受了特殊时刻淬炼的互助精神,让上海市民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善意,切身体会到来自社区的温暖和智慧。从今以后,我们都不再是见面点点头的陌生人,而是曾经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

海报设计:白浪

杭州人事网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4895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