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往事 太原红旗小学忆记
李惠民 苗建生 于连亮 乔建五 太原红旗小学,儿时就读的学校,至今我们毕业50多年了,那课堂上的朗读、操场上的健跑、台子上的歌声、校园里的欢笑、老师和同学们的身影……一直贮存在记忆的深处。去年春暖花开时,与几个同学前去探望数学老师宋庆生(下图后排左一),老师已78岁,家中还保存着一张70年代与同事的合影,照片上后排左二依次有老师冯世泽、郭庆有、王继舜、祁孝义,前排左一依次有老师赵炳青、陈国福和多年在学校传达室尽责尽心工作的李喜堂师傳,瞬间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多年的往事跃然而出。
新中国成立之时,山西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9月成立,同时进驻位于太原市府东街北侧的闫锡山督军府旧址。建国初期,在原督军府东花园东偏院西式楼东,新建山西省委办公楼,省政府仍留在督军府,至此山西的中心依然延续于此地,省直机关相继成立,原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干部源源不断调入太原城,一时间携家带口被就近安顿机关附近,随之省委省政府周边形成了各类住宅的机关宿舍。随行而来的子弟们最初上小学,多在太原城南的干部子弟学校即九一小学(寄宿制),也有在周边就近入学的城北育英小学、城东新道街小学、城西三桥街小学等。随着子弟们日渐增多,省委、省政府分别在较集中的宿舍大院办起了相应的机关子弟小学校。 省委子弟小学,名称红旗小学,原址在府东街93号,省委宿舍大院窑洞排房。当时由省委办公厅行政处秘书(后副处长)张玉屏兼任校长,副校长白凤玲主抓教学,教师有王正辉(兼管行政)、毕振华、王美玲、聂琴、贾荣、孙秋荣、董惠珍、杨树林、韩春光、苏敏等。省政府(省人委)子弟小学,名称红星小学,原址在解放路292号,省政府宿舍大院(省政府西门斜对面)。负责人由山大附小调来的李惠芳担任,教师有侯礼德、冯汝宽、解雪莲、崔瑞斌等。两校校舍简陋,办学条件一般。 60年代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建一所子弟小学,校址选在省政府(府东街)对面的原帽儿巷(街)中段西侧,即今日的食品街与鼓楼街交汇口西南处。1961年,学校建成,校门开在帽儿巷西侧,校园不大,也无绿树草地,但就办学条件而言,在当时太原市小学校中已属佼佼者。学校坐西朝东,外有青砖围墙;内有一座南北东西向的L型三层教学楼;绕楼东、北、西侧有活动场地;楼西南侧是教师宿舍(四合套院瓦房);楼西侧后面是土操场,操场西边还有一排民房尚有居民住户(民房背后即通顺巷),操场北边筑有约一米高的大平台为师生大会的主席台。西进教学楼门厅,水磨石地面光洁靓丽;南北走廊东西两侧教室宽敝明亮,桌椅板凳全新;楼层北向西拐只有走廊南侧有教室,走廊北侧是一溜玻璃窗,一层南进一间教室是放置了一架脚踏风琴的音乐教室;坐在音乐教室能看到南面窗外空地上的单双杠……
1961年9月,学校新招第一批一年级4个班(11一一14班)新生,同时还有原省委子弟学校和原省政府子弟学校已有的学生(1一10班)并入,故新建校就具有了几个年级14个班,5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学校沿用原省委子弟学校校名,校牌上“太原红旗小学”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当时的山西省副省长郑林题写。学校为完全六年制教育,由山西省委办公厅、文教部,山西省政府办公厅、教育厅,与学校组成了校务管理委员会对学校进行管理,学校的日常工作直接对口山西省教育厅领导。 学校第一任校长、石复铮(女),是从北京调来山西省教育厅工作后被任命的;第一任副校长白凤玲(女),由原省委子弟学校并入;第一任教导主任李惠芳(女),由原省政府子弟学校并入。教师,除原两所子弟学校并入的十几名教师外,省教育厅于1961年、1962年分别从太原中师、女师等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宋庆生、周占山、耿铁臣、宋玉琴、王云梅、郭述竟;石根柱、武兴汉、贾转莲、赵之凤、李月琴等老师充实师资队伍。1962年至1963年间,学校又相继从山西各师范院校、中小学等调进刘祥正、朱延龄、王继舜、陈美德、李雪山、孟维恒、王瑞、张淑玉等老师。1963年至1964年,省教育厅又分别从山西各师范学校选拔优秀毕业生樊建华、李文俊、陈国福、张纪中、邓兴志、卢尚志、姬胜强、雷向英、薛天香、罗静华、乔秀梅;苏高信、祁孝义、冯世泽、郭庆有、赵炳青、张惠、张夏泉、侯冠芳、闫仙梅;以及张兰生等老师壮大师资队伍。 学校的学生,当时多是省直机关工作人员子弟,上至省级领导、厅局长、下至一般干部的子女都有,但同学们从不骄纵,每天都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一起上下学,那份朴实和纯真的友情一直延续至今。学生中兄弟姐妹同处一校的也多,我是1961年入学的在13班(后调整为12班),我的小弟1965年入学在25班,我班同学焦瑞娟的弟弟、王大丁的妹妹也同在25班;原省委子弟校并入的8班同学苗建生,他家兄弟姐妹5人,哥哥在10班,3个妹妹分别在14班、21班、28班;我班同学于连亮,他家兄弟姐妹5人,哥哥在高4班,两个弟弟分別在18班、21班,妹妹在26班;我班同学乔建五,他家兄弟姐妹3人,姐姐在高3班,妹妹在16班;还有11班的周力,兄妹3人分别是侯礼德老师曾代过的三个班中的学生……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校初期就成立了教学研究委员会,在教师中开展备课、听课、教研活动等。日常教学中除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外,还在高年级中开设了史地、自然、写作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应用能力。同时成立了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第一任团支部和大队辅导员是周占山老师;另外有校外辅导员协助开展学生活动,班主任都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家访等等。学校教风严谨,学风认真,全校师生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正如教学楼大厅墙上悬掛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日渐形成了激发师生潜能、凝聚灵魂力量的校风。 学校对各年级各班师资力量的配备,力求做到以老带新,并大胆启用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教师代高年级的课程。当时高1班班主任侯礼德,数学老师朱延龄;高2班班主任毕振华、陈美德,数学老师刘祥正;高3班班主任冯汝宽,数学老师刘祥正;高4班班主任王美玲、孟维恒,数学老师朱延龄;高5班班主任聂琴、李雪山,数学老师宋庆生;6班班主任武兴汉,数学老师朱延龄;7班班主任侯礼德,数学老师王瑞。1963年7月,高1班、高2班毕业,这首届毕业生,被老师们亲切地誉为红旗校育出的第一炉钢,小升初考试成绩首战告捷,名列太原市各小学前茅。1964年7月,高3班、高4班、高5班毕业,小升初考试成绩仍位于全市前列,其中冯汝宽老师所代高3班成绩突出,受到了当时分管教育的王中青副省长的表扬。1965年7月,高6班、高7班毕业,小升初考试成绩依然持续在全市前列。这7个班,是学校建校以来毕业的前三届学生,很多同学如愿考上了太原十中、五中等中学,成为了文化大老三届中的初一至初三的中学生。
1964年9月,学校正式归属太原市北城区(现杏花岭区)管理,并被确定为北城区重点小学。此时学校不再是专门的省直机关干部子弟小学,但因机关宿舍多在学校周边,学生就近入学,干部子弟仍居多数。这一年,我们升入四年级,原来年级的4个班(11一14班),拆分了12班,调整为3个班,我班由13班变为12班,后续班号依次类推。此时五年级8班班主任是王继舜,数学老师陈国福;9班主任王美玲,数学老师王瑞;10班班主任张纪中,数学老师薛天香。四年级11班班主任侯礼德,数学老师邓兴志;12班班主任冯世泽,数学老师宋庆生;13班班主任王云梅,数学老师朱延龄。 1966年7月,已开始,学校也停课,并随之停招一年级新生。此时的校长是罗昌俊,是郝秀英。中,学校没有发生事件,老师们有出去串联到了武汉等地,学生中也有个别自发组织串联去了北京。1967年10月,国家发出大中小学校复课指示,学校随之招收一年级27班、28班两个班新生入学。1968年9月,学校堆积了8班、9班、10班(1966年毕业);11班、12班、13班(1967年毕业);14班、15班、16班、17班(1968年毕业);三届10个班的毕业生。在中学老三届分配工作、参军、加入铁建、插队、街道待业等陆续离校后,我们这三届的小学毕业生,于1969年前后一股脑就近入了太原十中。可能是太仓促,学校没有像前的三届毕业生统一组织拍集体毕业照,还好当时8班部分女生、12班女生等拍了毕业照,给大家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纪念。
就这样离开了红旗小学,其实心中还饱含着太多的眷恋,同学们常唱的《我们是主义人》清脆的歌声仍似在耳旁萦绕,学雷锋小组活动帮人做好事的身影仿佛还在身边。记得新建校刚入学,我们12班(原13班)的第一任班主任宋玉琴老师,那年她19岁,梳着长长的两条辫子,刚从太原女师来校,一个人包揽我班语文、数学课教学。她当时住在学校四合院宿舍,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培育工作中,全班同学的家她都去家访过……我们的第二任班主任王正辉老师(后在太原东华门等多所小学任校长),慈眉善目,他是原省委子弟校的老教师,当时还兼任着学校教导处的工作,其他班的同学也大都熟悉他那整日为大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第三任班主任冯世泽老师(曾任太原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高的个子,平定师范毕业来校,当时我们刚升入四年级,他代语文课,常当堂叫同学站起朗读课文,并要求每周写几篇日记,篇篇批改,好词好句在下面都要用红笔划圈…… 1969年9月,教育革新、学制缩短,学校时逢六年制的18班、19班、20班毕业,五年制的21班、22班、23班毕业。面对又是两届6个班学生同时毕业,且中学一时容纳不下这多要上初一的学生,于是在小学办初中的新生事物应运而生,红旗小学也在这年办起了戴帽初中。学校所设的戴帽初中,除了红旗小学原有6个班的毕业生外,加之从南肖墙等小学并入的同届毕业生等,当时仿部队连排建制,共设立了初中连9个排,有几百人的初一学生。初任中学课程的老师们生怕误人子弟,丝毫不敢懈怠,都在发奋学习提高,同时还与太原十中初中班相应学科的教师结成对子,并参加十中的教研活动,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保证学校初中班的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70年7月,五年制的24班、25班、26班,3个班的学生毕业。恰逢这一年省直机关干部结束了先在北京后在石家庄的学习,夏天干部们回到太原,便又匆匆赶赴了新的工作岗位,很多人被下放到山西各地农村去插队了,部分人被充实到山西区县基层单位工作,而很多下放干部家中新上初中和上小学的子弟们也都随着父母离开了太原。红旗校的小学生和其带帽中学的初中生,以及太原十中的初中生中,很多学生因此而分流,我当时在太原十中刚上初二,小弟在红旗小学25班刚毕业,便和许多同学一道被这下放干部的大潮挾裹着随父母离开了太原,24班、25班、26班留在太原的学生,这年毕业即全部升入了太原十中上了初中。
1971年学校因1966年的停招而没有毕业生。1972年7月,学校1967年入学的五年制27班、28班学生毕业,于当年9月在学校上了戴帽初中一年级,1973年9月又全部升入太原十中初中二年级。也就在这一年,1968年入学的29班、30班、31班为五年级,1969年入学的32班至36班为四年级,以及之后入学的各年级班级,均依次改编为五年一班、二班、三班;四年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一年一班……
1978年8月红旗小学被正式批准为太原市北城区红旗初级中学,自此学校完成了其小学教育历史使命,一直以来坚持所办的戴帽中学也终修成正果。
如今红旗小学当年面朝帽儿巷(街)敞开的大门,早已被现在食品街的小吃店替代,学校继1978年为北城区红旗中学后,于1985年正式掛牌为太原45中,学校门开在了食品街西面的南北向的通顺巷中段东侧。仍然还是小巧温馨的校园,但校园布局已然变化,教学楼变为南北相向的两座楼房;南面的教学楼有容纳了十几个班500来名初中学生的教室,北面的综合楼有教研室、阅览室、微机房、理化生实验室;楼间有塑胶跑道、操场、篮球场。而原来的教师家属院处,则变成了一堵文化墙,墙上的内容:求真、向善、修德、育智、勤学、善思、明理、笃行,一直以来激励着历届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这里感恩老师们,精心培育我们成长。虽然有的老师先后调离了学校,但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图强。其中刘祥正老师在太原市南城区(迎泽区)任区长、区委多年,退休前任太原市副主任;王继舜老师曾在太原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张纪中老师曾在山西省老干局任副局长;祁孝义老师在太原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任局长、至退休……有的老师则坚守在红旗小学直至转型升格中学的教师岗位。其中语文老师侯礼德、数学老师贾转莲,都是建校初期的老教师,多次被评为区市的教学能手,并被吸收进太原市中学语文、数学研究会;还有王美玲、孙秋荣、董惠珍、武兴汉、薛天香、苏高信、闫仙梅等老师也都是建校初期的老教师,他们把一生的爱都倾注在了红旗小学、红旗中学、直至退休在45中,在太原老街帽儿巷这块园地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培育出了一批批的红旗学生…… 感恩同学们,虽多年历经了社会种种,但也都在尽力描绘自己的人生彩图,并为社会做着贡献。如33班(74年毕业)的马晓光,曾以恢复高考后山西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在海峽协会、国台办新闻局等任职多年,现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28班(72年毕业)的卫小春,早已成长为了医学愽士、骨科专家, 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新当选为山西省副主任; 7班(65年毕业)的陈晓平,曾经援藏,恢复高考后考入武汉大学研究生,后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愽士生导师,2017年在即将退休和7班同学相约聚会前的愽客文中,道出了我们红旗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的思想航程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在红旗小学,始于少年时对的向往,回归为老年时对的执着;还有许许多多的红旗历届毕业生,多年在教育、医疗、经济、法律、建筑、党政企事业等各行各业各岗位兢兢业业工作,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现今红旗学生中最大的毕业生(63年毕业)已近70岁,很多的同学都加入了退休行列,当同学再相聚时,虽然脸上增添了皱纹,鬓角有了白发,但依旧亲切如初,不少的班级相继建起了微信群,大家在群中相互问侯、相约旅行、相知相伴…… 感恩我们土生土长的太原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当初的学校所在地帽儿巷,现已改建为食品街,街的两侧小吃店林立,行走其中品尝山西美食特色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帽儿巷东西走向的南面的钟楼街、中段的鼓楼街、北面的府东街仍在,但巷中原有的东面的北岳庙、大小剪子巷、万字巷,西面的汇绵店小巷等早已淹没在了城市建设中。帽儿巷北口横穿过府东街马路北侧的府东街101号,昔日的省政府,也于去年夏天搬迁,遗址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闫锡山的督军府,曾是红旗同学儿时嬉戏地的梅山还在其中,至今依然被同学们所爱。前两年红旗9班的王元沁、12班的李彩云等同学创作歌曲一首《梅山岁月》,去年与14班的樊小慧、13班的张和平、原12班的王羽、5班的史晓明等同学相约在梅山,饱含深情地唱出了父一辈子一辈对梅山的深情厚意……
太原红旗小学,花甲之年回忆的学校。学校正如其名,红旗飘扬于太原城市历史长河几十载,几十载中被历史淡化的事情也真是不少,可她的身影虽被历史的河流冲向远方,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深藏于历届红旗学生的心中,并永驻记忆传承其后人。
后记:太原红旗小学微信群主苗建生提议写写我们的母校,由于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离校时年龄不大记事不多,故我们几人分头去探访了几位能联系到的老师,并与能联系到的同学、校友了解相关情况、收集相关照片,成就了此文。虽说简单了些,或许存在误差,但确是饱含了我们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厚意,还望老师同学们指正、补充相关资料,以期忆记能更加详实,同时在此感谢热情相助的友人们。
- 标签:校园往事作文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校园往事 太原红旗小学忆记
李惠民 苗建生 于连亮 乔建五 太原红旗小学,儿时就读的学校,至今我们毕业50多年了,那课堂上的朗读、操场上的健跑、台子上的歌声…
- 六安:家园绿树环绕 生活人水相亲
- 老钞票证的记忆——“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全国有奖征文(56)
- 校园往事 情系进山中学
- 资讯_六安第一生活门户网站
- 崩溃了!六安一女子网恋怀孕后才发现……
- 数据核心节能:模块化冷却体系跟间接空气冷却
- 什么是机房空调?为什么要用机房精密空调?
- 超声波流量计免费校准服务月
- ‘’皖事通”便民APP使用通知
- 献礼 • 祖国 丨《往事如铁》系列故事播讲!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