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生活  网事

脚气,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bio kiwi biokiwi

本文关键词

皮肤微生物 脚气 足癣 毛癣菌

我们几天前的文章和大家聊了聊人体的微生物,包括肠道、口腔、生殖系统等。而且我们也知道了,人体上的微生物大多都是与人体共生的有益菌,可以在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只有少数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敌人。

点击链接,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但是我们却不小心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类人体微生物,皮肤微生物。所以今天我们就“书接上回”,从皮肤微生物讲起。

皮肤可比你想的要热闹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所以它也承担着保护我们机体免受外界环境中理化、机械性损伤以及生物性侵袭等的功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由最外层的角质细胞形成“坚硬”的物理屏障之外,皮肤表面还有很多腺体和毛囊,会分泌各种杀菌物质,试图消灭经由皮肤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这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皮肤微观结构

(图源:Wikipedia/Daniel de Souza Telles)

可能在我们眼中,它只是带有黄、黑、白等颜色的皮肤,但在显微镜下,皮肤表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可不亚于物种多样的原始森林。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我们皮肤表面的毛发就像高低错落的乔木、灌木,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就生活在这些毛发的根部或角质层之下。

有研究表明,正常皮肤每平方厘米就存在6~8万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多样性的数量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皮肤表面的结构、温度、酸碱度、湿度等等。

因此,不同部位的皮肤集聚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别,就像在不同的经纬度有着不同的气候,所以也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型一样。

这就很像一片原始森林,但是并非全部微生物都对人体有害(图应为模拟图,并非真实样貌)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也对人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微生物都参与维持皮肤表面生态平衡等生理机能。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图谋不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不但寄居在皮肤里,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疾病。

例如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皮肤癣菌病就是由有害真菌感染皮肤导致,感染的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20~25%,换句话来说,每五个人中就差不多有一个人有皮肤癣菌病。

而这些坏家伙引发的皮肤疾病当中最臭名昭著的,应该就是大家俗称的“香港脚”,或者有人会叫做“脚气”。

“脚气”到底从何而来

“香港脚”?为什么偏偏是“香港脚”,而不是什么“北京脚”,“广州脚”或者“武汉脚”之类的呢?

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牵扯到一段历史。

当年英军侵占我国香港地区的时候,因为香港纬度低,属于亚热带气候,和英国截然不同。但英国士兵们都穿着厚重的军靴,且运动量又很大,全身上下都大量出汗,更别说脚了。最后,大部分士兵都出现了足底或趾间糜烂、脱屑、瘙痒,还夹杂着难闻的恶臭味道。因为只有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士兵才出现这种症状,所以就被称作“香港脚”。

没想到这段屈辱历史背后还有这么段故事

(图源:Wikipedia/威廉·希沙姆·欧弗兰德)

不过“脚气”、“香港脚”都不是官方名称,国外还会把它叫做“运动员脚”。国内专业一些的会叫足癣,要是国际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方法,我们叫TPD - 1908,一般是真菌感染导致的。

为了方便、易懂,我们在下文就用“脚气”这个接地气的名字来称呼它。

作为世界性多发病、常见病,能够导致“脚气”的真菌远不止一种。通过从“脚气”患者足部分离、用显微镜观察、培养、并鉴定致病真菌的方式,目前已知的、可能导致“脚气”的真菌有40多种,其中大部分属于皮肤癣菌。

显微镜下导致“脚气”的真菌照片

(图源:Wikipedia/Ecorahul)

我国大多数人的“脚气”,是由红色毛癣菌或须癣毛癣菌导致。例如杭州地区“脚气”患者大约有70.73%由红色毛癣菌导致,15.69%是因为须癣毛癣菌;另一项来自长春地区的报道也指出,红色毛癣菌是其86.64%“脚气”患者的诱因。

而且不仅仅是“脚气”,在其他皮肤癣菌感染,如手癣、体股癣、甲癣等疾病中,红色毛癣菌的比例也正逐年上升,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甚至高达90%。

红色毛癣菌(图源:CDC/Dr. Libero Ajello)

另外,不属于皮肤癣菌类的白念珠菌也是“脚气”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我们上一次的推送也说过,白念珠菌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就像一颗一颗念珠一样。

不像那些皮肤癣菌一定对人体有害,白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什么叫条件致病呢?在正常情况下,白念珠菌会寄居在我们皮肤、黏膜、消化道或其他有微生物群的内脏器官处,并不会对我们人体造成伤害或致病。但如果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白念珠菌会快速繁殖,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会让人生病。

除了“脚气”之外,白念珠菌也还是男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和各种口腔疾病的原因之一。

培养在培养基上的白念珠菌

(图源:CDC/Dr. William Kaplan)

这些真菌就喜欢你的臭脚丫子

但这些真菌并不是无中生有的,那为什么这些真菌会格外喜欢,在我们的脚上繁殖生长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真菌大多喜欢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例如30摄氏度左右,这可以让它们快速生长、繁殖。而我们的手、脚,以及体表其他毛发丰富区域都符合条件,所以真菌喜欢聚集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皮肤菌癣感染。

以“脚气”的主角——脚部作为例子。因为厚厚的袜子和鞋子包裹,脚的温度较高,加上运动后大量出汗,这就是个真菌钟爱的舒适环境,自然也就是“脚气”重灾区了。

回头看看鞋柜逐渐感到慌张

(图源:unsplash/Jakob Owens)

不仅如此,脚部本身的结构特征也让它更容易形成“脚气”。

毛发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分泌脂肪酸可以抑制细菌真菌感染,诸如额头、鼻子、上背部就含有大量皮脂腺,所以这些地方总是油油的。但是手脚就没什么皮脂腺,没有足够的脂肪酸来抑制偏爱碱性的皮肤癣菌,而手脚也是真菌感染的高发地带。

显微镜下毛囊旁边的皮脂腺

(图源:Wikipedia/Kilbad)

而且脚部,尤其是足底的角质层比较厚,其中角质层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原本角蛋白的作用是帮助减少水分蒸发,甚至吸收水分,使皮肤保持湿润,但在被真菌感染的情况下,这些有用的角蛋白就变成了它们眼中的大餐,能给这些致病真菌提供营养,有利于它们的生长繁殖。

皮肤最外侧的部分就是角质层,而这也是真菌最爱吃的(图源:Wikipedia/Serephine)

除了本身结构的因素,还有很多个人的原因会导致“脚气”的传染:

例如很多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常不洗脚、不洗鞋袜、或者洗脚不仔细;

个人自身的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也容易增加患上“脚气”的概率,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代谢紊乱就很容易沾染“脚气”;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物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所以得“脚气”的概率也增加了;

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患者,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平衡会受到影响,甚至失调,也会增加“脚气”的易感性。

保持脚的卫生格外重要

(图源:unsplash/Simon Berger)

“脚气”最可怕的还是它强大的传播性:

一是真菌存活能力很强,离开皮肤也还能存活很久,因此当你赤脚在公共场所,例如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地行走的时候,你都被暴露在“脚气”的威胁之下。

二是更危险的家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人患上了“脚气”,其他家庭成员就容易患上“脚气”。所以如果在你家里有人得了“脚气”,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务必为他单独准备、换洗毛巾、拖鞋、袜子等物件,避免全家人都遭殃。

三则是因为宠物同样具有感染皮癣的风险,而你在接触感染了的宠物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感染。

(图源:unsplash/Sven Mieke)

其实你可以自治“脚气”

自己诊治的第一步,当然是判断“脚气”。

虽然叫“脚气“,但是脚臭却不是脚气导致的,而是细菌分解汗液中尿素产生的臭味。所以脚臭并不是脚气的症状。

相反,令人难以忍受的脚趾和脚底的痒,才是脚气的主要症状。

一方面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出动,在和与真菌“厮杀“的过程中,分泌了诸如组胺等物质,刺激了神经末梢的瘙痒感受器,让人产生了痒的感觉。而另一方面,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也是真菌的生存之道:通过引发瘙痒,让人难以忍受、并抓挠感染部位,这些致病真菌得以从脚转移手上,进而导致手癣,而且也更容易向更多的个体传播。

而具体分类的话,“脚气”又可以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几类,它们发生的位置,产生的症状也不一样:

(图源:达克宁)

最常见的是水疱型,这类患者的脚不仅会有瘙痒的感受,还上会出现成群的或分散分布的小水疱。这种类型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

间擦糜烂型的“脚气”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脚部还会因为继发的细菌感染出现恶臭,进而在脚趾间出现糜烂。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糜烂的症状还会蔓延到其他脚趾的根部。

还有一种冬天多发的类型——鳞屑角化型。这种类型的“脚气”主要集中在脚底板、脚边缘以及脚后跟这些部位,皮肤变厚变粗糙,进而因为冬天的干燥出现皮屑脱落。

严重的“脚气”患者,为避免引起不适我们打个码

(图源:Wikipedia/ James Heilman, MD)

俗话说“对症下药”,我们也应该针对不同的“脚气”类型来用药。我们前面反复说到是真菌感染导致了“脚气”,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杀掉真菌。

而相关的抗真菌的喷剂或者乳膏也非常多,比如不少“脚气”患者耳熟能详的词,酮康唑、咪康唑、特比奈芬、水杨酸等等,听着头大,我可以给大家稍微多讲一些理一理:

类似酮康唑、咪康唑、特比奈芬都是有效的抗真菌药物,直接攻击真菌杀死真菌,来治疗“脚气”。面对水疱型或者间擦糜烂型的“脚气”这类药物都是很有效果的。

对于鳞屑角质型,因为真菌藏在角质层里,光靠抗真菌药物不够,还需要水杨酸辅助。水杨酸的特点就是可以使角质层脱落,这就好比是断了真菌的“粮草”和“庇护所”,同时再加上抗菌药物,也是对真菌的双重打击。

而最好的方案不是只用一种,而是两三种药物一起使用。举个例子,可能你用酮康唑杀死了大部分真菌,但还活着的真菌就会继续大量繁殖,而且这些真菌都不怕酮康唑了,那酮康唑就没用了。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很多人尝试找治疗方法的时候会发现开始有用,后来又要不停更换方法的原因。

这里还要注意有一些“抗真菌药物”,打着抗真菌的外壳,其实是激素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虽然刚开始用脚不痒了,但是却是治标不治本,一旦停用又会严重复发。

此外还要注意要持续用药,不要说脚不痒了就停药,因为真菌还没有去除干净。持续用药把真菌尽可能地去除,才能确保不会反复发作。

而如果用药不能治愈,有可能是“脚气”特别严重抗真菌药物独木难支,也有可能是你判断错误,可能是牛皮癣、银屑病等其他疾病。这时候就要去找专门的皮肤病医生询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而网上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偏方,诸如白醋泡脚、啤酒泡脚、韭菜泡脚等等,其实都没什么用处。

大家知道为什么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或者聊聊你知道的奇怪偏方,我们一起尽可能科学地来分析这些偏方是否可行。

参考资料

Emily Sohn. Skin microbiota’s community effort[N]. Nature outlook. 21 Nov 2018.

Allyson L. Byrd, Yasmine Belkaid & Julia A. Segre.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 143–155 (2018).

杨国玲, 李乔, 于晓虹, et al.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36(12):682-684.

李乔, 杨国玲, 刘维达. 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与感染, 2002, 25(004):31-33.

闫玮, 胡素泉, 陈伟, et al. 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菌落形态和镜下结构特征再分析[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 4(5):276-279.

庞传超, 金学洙. 长春地区足癣致病菌的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2, 018(002):207-208.

梁晓博. 联合用药抗红色毛癣菌耐药的动物实验[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012):1379-1380.

Ghannoum M A, Rice L B. Antifungal agents: mode of action,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with bacterial resistance[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999, 12(4): 501-517.

詹涛, 冉玉平, 代亚玲, 等. 8 种致病真菌在 5 种材料上的存活时间研究[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2): 82-86.

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