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生活  网事

基层治理研究之二:网格化管理的五大尴尬!

基层治理研究之二:网格化管理的五大尴尬!

  关于网格化管理,其说法已然不很陌生,尤其是此次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频频提及,也充分发挥了其联防联控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如果说老百姓对此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恐怕还不尽然。不然,有多少人能说出自己所居住的网格是什么?范围在哪里?

  最早的网格化管理应是基于城市管理的一种创新,由于社区面积过大过于复杂,因此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

  实际上,随着网格化向整个基层社会治理的延伸,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此次疫情防控,有些多年来积累的网格化管理问题成为尴尬,值得重视。

  首先,网格概念与建制的关系问题。在一些地方,网格化还是停留在一个概念层面,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建制”,无论是行政的,还是自治的。具体表现就是网格的划分、工作开展都比较随意性,缺乏科学性、严肃性、相对稳定性。

  比如有的地方划分网格,可能就是几个工作人员随意标注,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地调查和了解,也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论证,究竟是不是符合工作实际?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导致有的地方划分的网格过大,比如将几个居民小区都合成一个网格,显然与疫情防控当中“一个居民小区一个治理单元”不相匹配。

  在这当中,一些地方主要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专职网格员数量划分网格,有多少专职网格员就划多少网格,使得网格化成了专职网格员的网格化;二是基于应付上级考核划分网格,因为网格多了,担心上级根据网格数量下达的工作任务过多;三是基于上级资金安排划分网格。

  从走访情况来看,一些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根本没有根据“网格”工作的做法,平时建立的网格力量也没有真正启用,而依然采用临时划片、划区进行人员调配,所有关于人员、车辆的排查,都是重新打乱了的。

  因此,一些地方疫情防控中真正运用到的“网格化”概念,主要还是运用的居民小区、村居民小组等建制,网格已然被虚化为一种“概念化”说法。

  比如你走访调查一名群众,甚至包括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可能他们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网格叫什么?网格内可以有什么服务?

  其次,网格力量专职与兼职的关系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城区聘请了一批专职网格员,不过,更多地方也还是采取的兼职网格员做法。

  关于这两种网格力量,现实当中其实各有利弊。就专职网格员来说,一方面具备几个优势,比如年轻化、专业化、学历高、有朝气,而且便于集中统一管理。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明显的劣势,比如群众工作、实践工作能力不够,与群众也不熟悉、沟通交流成本高,还有就是大大增加财政成本,加之一般年轻人也留不住,留下来的又可能成为未来的人员包袱。

  据了解,有些大学生报考网格员,无非是多一个就业方面的过渡,绝大部分都不会把网格员作为事业方向。

  对于兼职网格员,除了工作不专、专业化能力不够等劣势之外,其优势反而是相当明显的,比如兼职者基本上来源于群众当中,居住在当地,网格内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只需要给予适当补助,不需要发工资,财政成本相当低,另外也不会有未来的人员包袱问题。

  有位社区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请一名专职网格员,一般每人每年大概在3-6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真正拿到手的工资是不多的,大概每月有个两千元左右,发达地区要高一些。就这样的工资水平,不可能稳定专职网格员队伍,稍有好的工作就会辞职。

  而如果将此笔钱转而聘请兼职网格员,即使按3万元计算,有的地方也能聘请10名左右的兼职网格员。这样的比较,高下立判。

  三是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问题。据一位负责网格化工作的同志介绍,自从有了网格化管理之后,一些条条上的职能部门,只要有涉及到需要基层落实的工作任务,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网格化去管,从而将自己变成了甩手掌柜。

  实际上,对于网格而言,即使是有建制,能力、权力、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何况有的地方还只是个概念,说是网格化,其实就是要村社区去落实的。

  早些年,有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曾经推行过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可是相对于职能权力比较强的部门,就连乡镇街道也不得不服从,何况一个小小的网格。

  而且到了社区,如何处理社区干部本职工作与网格工作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从工作落脚来讲,社区干部应更多的下沉到网格,可是受制于条条的制约,以及多年来分工的习惯,一些社区干部连自身分管的本职工作都会忙不过来,比如开会、材料、表格等,又怎么下得到网格去干活?

  尤其是有些部门,还在社区特别强调本部门的专职人员,规定不允许干的工作,连社区也不能调动,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让社区左右为难。

  第四,自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只是网格化的问题,而是整个村社区当下工作的现实问题。

  近些年来,基层工作越来越繁重,不少人叫苦叫累,总是白加黑的忙碌。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有形式主义泛滥的问题,耗费了基层干部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当然就会非常之忙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治功能弱化,行政化倾向过于明显。因为行政化过度,就会直接牵涉到网格职责任务过多的现象,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现在看来,网格化存在过度负重的倾向,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什么表格、信息、材料都要网格来办。

  从自治角度来看,基层主要应是面向居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自主性、创造性、参与度,而不是什么事情都由干部去管、去做,导致有的地方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现象。

  五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应该说,网格化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服务。无论哪个方面,都应该以密切干群关系、拉近干群距离为第一目标。

  但是,现在有的地方网格化将干部与群众分割开来,一些乡村干部并没有直接进入到网格,没有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而是站在了网格之上。

  有位街道党工委说,过去网格里面没有街道、社区干部进入或联系,干部与群众没有直接接触,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加之城市本就是陌生社会,使得疫情防控面临诸多困难。

  所以他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将每名街道、社区干部都下沉到网格,并且建立网格微信群,要求街道、社区干部当群主,居民户户入群,有些老百姓的大事小事,是可以在群里面解决的。

  对于网格化的完善,一是下沉干部;二是划小网格;三是建好微信群;四是提了第一个目标,就是干部要认识群众,群众要认识干部,提高熟知率。像现在一些地方,社区干部、网格员是进不了老百姓的家门的,因为不认识,因为担心安全。

  第一,网格划分机制。当下,网格划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格范围过大,不利于精细管理。二是网格划分随意,缺乏科学论证与调查研究;三是网格划分不够稳定,没有建立起“建制”的概念。

  解决这些问题,一要确立最小治理单元原则。比如居民小区、楼幢、单位、自然村落等等,一般不要合并,也不要拆分。即使是比较大的居民小区,也不要打破,可以通过增加楼栋网格员的方式来解决。

  二要确立网格划分论证原则。谁组织划分?划分程序如何?如何征求意见?都要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办法。

  三要确立网格编码制度。要像行政区划一样,提高网格的稳定性、权威性,并且要予以公示,以在群众中提高认可度、知晓度。

  第二,网格力量配置机制。关于网格力量的配置,我不主张全面推行专职化。专职化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但不是主要方向。

  网格力量应该是两个延伸:一个是干部向网格的延伸,一个是群众向网格的延伸。具体可以推行四种力量进网格:

  一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进网格。这应该是网格的主力军,并且由他们来承担网格管理的责任。否则仅靠专职网格员,是没有我们所说的组织责任的,从而容易导致网格管理走空。

  二是专职力量进网格。这是就当下一些社区已经形成的诸如专职网格员、党建联络员、流动人口协管员、辅警、社工等专职力量,需要进行全面整合,组建成复合型的网格力量队伍。

  三是社会力量进网格。这应该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比如村居民小组长、党员、五老人员、志愿者等。他们可以兼职网格员的身份出现,不花钱或者花小钱,就可以承担一些网格服务管理任务。特别是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小区的物业公司、业委会发挥了应有作用,应该纳入网格化管理范畴。

  四是机关事业干部进网格。这可以作为一支预备力量,平时不需要动用,一般参加些党建、志愿活动即可,主要是在重大中心工作时使用,比如疫情防控。他们进网格的原则,应以所居住的网格为主。也就是说,他们住在哪个网格,就配置在哪个网格,这样既方便,又熟悉,也经济。

  像有的地方将干部分配到各个网格,其实是不划算的,一者,网格情况不熟悉,反而成为社区干部的拖累,毕竟这些干部是他们的领导;二者,交通出行是要花钱的,还要花时间。

  第三,微信群服务机制。互联网时代,线下大家居住在一个网格,线上也可以组建成一个微信群。在这个群里,老百姓有什么诉求、问题和困难,发现什么隐患、风险,可以即时反映,群里的干部可以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可谓方便、快捷。

  有什么政策法规需要发布?有什么工作动态需要公开?有什么服务信息需要宣传?都可以借助微信群第一时间打通。

  所以,在一些地方微信群已经形式主义的情况下,却是要非常重视建好这个网格微信群,也就是广大群众参与的微信群,起码的标准就是,一户一人要入群,群众有了问题、诉求、困难,要响应、要解决。

  第四,网格事项清单机制。关于网格的事项清单,一方面是大家熟知的职责任务,这个应该要以自治事项为主,行政事项为辅,而且属于行政事项的,还要实行费随事转原则,给予适当补助。

  除了这个职责清单,不能忽视另外两个清单:一个是权利清单,要明确网格力量的权利,不能简单成为执行的工具,而是要赋予网格一定的能力,让网格能够干成事情。

  再一个是效能清单,就是明确网格化的基本目标,要以结果、作为导向,消除形式主义。网格服务管理好不好,一要看平安、稳定等相关直接的结果,二要看群众的满意度,让群众来评价,服务、管理究竟做得好不好。

  这个关于结果、效能的评价,就要作为网格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再以资料、台帐、表格、数据等作为指标,以致于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五,大数据赋能机制。网格化是与信息化相伴相生的,这本是一件创新的好事。但是如果做得不好,却可能让信息化成为网格化的一种负担。因为有的地方在网格化工作当中,给网格员规定了太多行业领域的信息采集任务,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繁杂、形式多样,想要全面、准确、及时的实现采集,是很不容易的,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上面有要求,从而导致了一些地方的弄虚作假。

  因此,一方面要求网格员采集、收集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的部门共享,给基层赋能,给网格员赋能,不必项项数据都要采集,而要突出重点、突出精准性。比如有的地方实行疫情防控大数据,就可以给网格精准派单,提高效率,减少负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