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高龄农民工社保难题待解

□封寿炎 (特约评论员)

发布的统计数据,与调查发现的情况互相印证。2015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41-50岁的占26.4%。据此推算,全国农民工总数是2.73亿,50岁以上的超过4600万人,41到50岁的超过7200万,两部分合计接近1.2亿。这个规模庞大、日渐老去的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待解的难题。

可以预料,未来五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大批高龄农民工将不得不退出劳动岗位。如果到那时候,针对他们的养老制度还没有健全完善,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新的贫困人口。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将有可能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扶贫工作目标的实现。所以,从现在就开始重视高龄农民工问题,将他们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纳入政策范畴,常必要的未雨绸缪之举。

农民工现象发轫于之初,勃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化大潮。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同,高龄农民工大多数在农村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工作技能比较缺乏。跟自身知识技能状况相对应,就是不少高龄农民工从事建筑、运输等高体力、轻知识技能的工作。自身条件和工作性质互相强化,妨碍了他们成长为技术型工人,获得正式就业、获得正规社会保障的径。建筑行业是典型的“非正规经济”领域。这种弹性、临时性、非常规的就业模式,使从业者很难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法律。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很难有足够积蓄应付老年阶段的养老和医疗支出。事实上,由于这辈人“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年老后,仍积蓄无多,甚至面临不劳动就衣食无着的困境。这也是很多高龄农民工,不得不从事与其年龄和体力不相称的重体力劳动的原因。但总有一天,他们将再也无力承担繁重的工作,养老和医疗都可能成为他们无决的难题。

事实上,在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之下,目前新农合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很多地区,新农合的覆盖面已超过90%,其保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已经超过了70%,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难题。然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的养老问题尚未破题。即使在一些已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的地区,养老保障的质量也比较低,尚不能解决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刚公布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高水平的扶贫工作,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还需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不让那些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掉队的人陷入绝对贫困。在加大扶贫力度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中,都应将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纳入政策范畴,防止他们因老返贫、因病返贫的可能性。

最近,一些对高龄农民工群体开展深度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果按“体制内”的标准,年满50周岁就已不适合从事一线重体力劳动,年满60岁就应该光荣退休、颐养了。然而,调查显示,对于“体制外”的农民工而言,年满50周岁、甚至超过60周岁还从事一线重体力劳动者不在少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