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评论部:面对社会热点怎么办更关键2016年9月2日

“言能听,道乃进”。一切“常怀忧党”的干部,都应“恪尽兴党之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探寻“怎么办”的径与方法,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以,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

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新闻报道,不过是还原了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矛盾构成。事情的出现、情绪的爆发,其根源决不是报道了,而是问题本身就客观存在。同样,也绝不是事件的“终端”,不会因为沉寂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万事大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怎么看,是认识,是引导;怎么办,是行动,是解决问题。怎么看固然重要,怎么办更为关键。

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紫金泄污到哈药超排,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不同事件背后,演绎着类似的社会症结。如何看待这些热点,实际上也是如何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这同样提醒我们,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引导是第二位的。处置热点事件,不应只是宣传部门危机应对,展开公关,而需多个部门携手联动,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社会关切,我们需要应对,更需要行动:从舆情应对问题破解,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社会问题是否为报道所催生,信心是否被渲染所,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点科学思维,都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摘编自6月23日评论部文章

事明,委过于人地否定问题,不如头脑地正视问题;掩耳盗铃地回避问题,不如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有些干部误以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病根不除,热点只是暂时休眠。只有以勇于担当的,正视热点、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积极主动,从维持稳定和谐。也正因此,中央一再各级干部,在群众有危有难、有险有乱的时候,要勇于走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的发生。

当南京市民关注地铁工程不当砍伐的“梧桐树事件”,演进为地方出台古树名木;当云南的“孟连事件”,化解后形成干群一心的“孟连经验”,我们看到,突发事件之所以成为事态“拐点”,监督之所以成为治理契机,都是因为把工夫下在了“怎么办”上。

一些人抱怨,许多问题“都是惹的祸”。应当看到,确有为吸引眼球不惜炒作,写言过其实的报道、发耸人听闻的议论;也应当承认,没有的介入与监督,这些事件不会如此引人关注。但更应该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新闻理当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导向,以客观的报道,全面呈现社会状况,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成共识。而抱怨者也需自问,如果没有监督,诸如强制拆迁、企业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及其引发的负面评价,是否就不会发生、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