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学教育
年。为美国浸信会所办。校址在五仙门。由美国女传教士容懿美主持,后由纪好弼继任。年,在东山寺贝通津建筑新校舍(现市第七中学)。另将妇女班改为培贤学校,在三育另建校舍。将盲女班改为慕光瞽目学校。
1919年,改为私立培道女子中学。1923年,实行新学制,设初中、高中及附属小学。另附设华侨班,共有学生五百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迁校九龙。沦陷,再迁澳门。1941年,在坪石与培正中学设立联校。后再在桂林增设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广州寺贝通津原校复课,有高中六个班,初中七个班。
历任校长为甄爱伯新、唐炳荣、区慕灵、杜信明、陈元素、温耀斌、杨国荃、梁奉平等人。
私立培正中学的前身为培正书院,属书塾性质,由浸信会所筹设。1889年筹办,1890年春开课,院址在德政街,有学生四十四人。以后相继迁院址于大塘街、雅荷塘、珠光七约等地。1893年,改名为培正书塾。1903年,清廷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于是再改校名为培正学堂。1906年秋,改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迁校于榨粉街,任廖卓
为所长,林秉伦为监学。有学生五十人。1907年,在秉正街增设培正小学。1908年,在东山建成新校舍(现广州师范学院),改校名为培正学堂。由李锦纶任监督,林秉伦任监学。学校改由两广浸信总会办理。
1912年,改为培正学校。1916年,改为私立培正中学。另设培正小学,与中学同校。以杨元勋为监督,黄启明为校长。学生发展至四百多人。
1921年,接办培坤女校,改设为培正女校。1922年,增设师范班,并将中学、小学分校设立。以黄启明任监督,杨元勋任校长。1923年,停办培正女校,将女生拨入培道女中,同时接收培道附小的蒙学班,并入培道小学初小部。中、小学生共有一千六百多人。
1924年,实行新学制。不久,将原列入课程的“圣经”一科取消,但学生仍必须参加校内的各种教。自1928年至1930年间,向校友和美洲、华侨捐得二十多万元,扩建宿舍、科学馆、课室、图书馆、添购仪器、图书,成为广州市区内教学设备较完善的学校之一。校长一职,再由黄启明接任。1931年,在西关永庆一巷增设分校。1933年,在田设分校。
抗战开始后,迁校鹤山县,后再迁澳门,由杨元勋再任校长。1941年,沦陷后,在坪石与培道中学成立培正培道联校,以赵恩赐为校长。1942年,再在桂林增设培正培道联校分校。1945年初,坪石沦陷,迁联校于湖南桂东县。抗战胜利后,结束联校,各在广州原校址复课。由冯棠任校长。有高中十二个班,初中十三个班。
私立圣心中学原为圣心书院,创立于1904年(一说为1903年)。是法国教士巍畅茂、俄美士等所创办。与丕崇书院同为方言学校性质。校址在大新石室北面。
年,改设为旧制中学,命名为私立圣心中学。教学上仍以教,传授外语为主,
年,实行新学制,先设初中。大期间,学校对师生的思想颇严,不许师生和其他学校的进步人士接触,更不许在校内搞除教活动外的其他活动,有落后堡垒之称。因此遭到师生的,最后曾发生部分师生离校,另建新校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