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影视

爱奇艺正面炮轰“刷点击”影视行业数据造假能否就此“退水”?

  昨天竟然有人说我们是50岁大叔的话语风格,今天证明一下,我年轻起来连我自己都怕!!!所以我决定用一段freestyle来进入今天的主题…

  昨天竟然有人说我们是50岁大叔的话语风格,今天证明一下,我年轻起来连我自己都怕!!!所以我决定用一段freestyle来进入今天的主题…(请在阅读时脑子里自动配合Jony J《My city》的节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影视剧已经迈向了百亿时代。《三生三世》前脚刚破300亿,《楚乔传》随后就破了400亿,只能说“人有多大胆,剧有多大产”啊。

  不仅如此,这个消息还微博热搜榜“广告位”多日,更为这个数据的不真实性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可能不明的观众还不知道“新浪微博热搜第五”的故事,没错,就是业内默认的广告位,《大唐荣耀》上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过,《楚乔传》连续上了好几次。

  几乎所有的播放渠道都有数据造假情况,这已经是所有照不宣的事情。片方把数据当炫耀的资本,看的人多、收视率高、点击量多就说明“牛逼”;宣发方把数据当成再次宣传的资本,有时甚至借此引更多“自来水”;制作方把数据当成是下次拉赞助的资本;同时刷量也养活了一批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箭好几雕”。

  但是,长此以往下来,刷量也造成了一些。有些不想刷、力求真实的剧,因为数据不好看而被腰斩,比如《美厨私房菜》。反过来推,想要不被砍掉,就要收视,但是真的怎么可能会干过假的,所以只能造假这条不归。

  这其实是刷量最可恶的地方—!大行其道,反而无可走。所以大家干脆一起“喜刷刷”好了。

  近日,爱奇艺以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刷量”行为了其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向上海市徐汇区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经济损失500万元。

  其实无论这次官司是输是赢都不重要,因为这件事更大的意义在于“杀鸡儆猴”。淘宝上随意一搜,关于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就来了,挨个去告吗?显然是行不通的。

  就造假现状来看,这一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结实的产业链,并且这个行为一度是被“默许”的,就连一些很热门的剧集也会刷。之所以说是“默许”,是因为对于观众来讲,刷量与否很难判别,但是对于平台来说,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监测到的。

  就拿视频平台来说,每部剧的播放数据后台都可以看到,一部剧正常播放量指数增长曲线是有迹可循的,一旦出现刷量,播放量的曲线图则会变的无规律可循。(爱奇艺平台上的有些网大在播放期间会出现点击量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情况,这就是后台检测系统以此为依据发现数据异常之后做出的处理)

  爱奇艺状告刷量公司是国内首例因“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也是刷量这一地下产业链第一次被推到“阳光之下”。在人人都心照不宣地公开把刷量当砒霜、暗地里当蜜糖的情况下,爱奇艺这一行为无疑给市场打击数据造假注入了不少信心。·

  龚宇称:“一个行业如果数据大量存在虚假成分,这个行业迟早完蛋,所以希望我们同业,无论从决策上还是技术手段上,把这种数据造假的方式从网络视频行业里面剔除出去。”话虽这么说,但是要想根除数据造假这一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还是以平台为例,之前有人质疑《孤芳不自赏》的点击量时,有平台给出的答案是:点击量代表的并不只是剧本身的播放量,还包括相关花絮、预告片的播放量。同时,后台在统计播放量时记录的其实是网页被打开的次数,而不是视频被观看的次数,也就是说如果不停地刷新页面,也能为点击量做贡献。

  针对这个现象,在8月11日,爱奇艺率先公布视频内容播放量计算标准,在行业内首次公确:剧集、电影、综艺等内容的“播放量”仅包含正片和高相关度卡段的播放量,而不包含其它包括但不限于明星、综艺桥段等与剧集相关度较低的内容。

  腾讯视频也尝试上线了“每个视频实时在线人数”来,给点击量泡沫市场一抹亮色。但是最终,它发挥的更大作用是成了刷量的“照妖镜”。根据检测,一些网大在观看高峰期观看人数不多,反而在后半夜迎来了播放。

  这些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刷量问题,但并不是解决之法。除了数据公开度不够,市场也缺乏合理的监管。如果我们打开百度或者淘宝搜索“视频点击量”,你会发现相关“产品”会多达几十页。而在淘宝中,经过统计得出,成交量排名靠前的店家多数在2015年完成注册认证,每月的成交量少则几十单,多则五六千单。至于刷量的流程,已经高度程序化。

  有人说,淘宝最能反映市场对一些东西的需求。根据淘宝反馈,需要数据造假这一服务的人还真不少,一场数据造假牵扯的是数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利”这么明显,“害”这么隐晦的情况下,想要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和平”解决刷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今年上提出,虚假的影视数据干扰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选择,不利于大众文化生活,更了行业本身的竞争规则。相关人士对影视数据造假提出了应考虑适用《刑法》惩处的主张。在多方措施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提高犯错成本大概是业内人士最好的办法。

  本文作者为网络大电影:致力于发掘影视人才、推广原创内容、整合行业资源,探讨互联网+影视的N种可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