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影视

“变废为宝”:我们“解锁”了新途径

  周春(站立者)正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武铮(右)在基地观察黑水虻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环保“圾不可失”

  从走遍中国、去世界各地旅行并做志愿者开始,周春的生活就与环保紧紧联在了一起。

  徒步于澳洲的塔斯马尼亚,晶莹无尘的树叶和一碧如洗的蓝天令她震撼;非洲参加公益项目时,志愿者不计报酬、不惧辛苦的坚持令她感动。周春说,那时,她的心底便有了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想法。

  在美国陪伴丈夫读博士期间,周春开始申请成为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并担任波士顿海平面上升国际建筑设计大赛项目经理。清理海面垃圾的项目让她深有感触,“那么美的环境,谁又能想得到40年前,这里曾遭受过严重污染呢”。公益组织的工作经验,给了周春启发:希望将获得的经验借鉴到国内的环保工作中。为深入了解环保工作整体运营模式,周春又申请了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硕士,学习公益组织系统化运作和管理以及社会企业的运营。

  2016年回到上海后,周春最开始的创业方向是有机农业,之后受长宁区居委会之邀,周春改变方向,做起了垃圾分类。

  去年9月,她启动了自己的第一个垃圾分类项目:帮一家老旧小区定制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培训志愿者并组织推进方案执行。她创立了“圾不可失”社区垃圾分类项目品牌并自成体系:针对小区不同问题,实地调研后为其量身定制具体实施方案,之后再组织志愿者改造小区硬件设施。为提高居民积极性,周春还设计了一些深受老人和小孩喜爱的小游戏。

  垃圾“重获新生”

  对垃圾“情有独钟”的不只是周春,武铮也是其中一个。2012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回国,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他,每天的生活却让人有些意想不到——他忙着跟厨余垃圾和黑水虻打交道,而且一干就是7年。那时,厨余垃圾的产业化在国内近乎空白,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武铮一开始就瞅准了这个领域。“别人都在做的领域我再去做,不会有太大意义了,未知地带很可能会有更多机会。”武铮笑着说。

  他曾在韩国看到过利用黑水虻对垃圾进行生物化处理的产业模式,利用微生物和昆虫独特的生物特征来分解餐厨垃圾并转化为生物蛋白。考虑到当时国内厨余垃圾的处理现状,直接把项目照搬过来是行不通的,整条产业链需要从头摸索。“因为那时国内很少有人在做这个领域,因此大部分与之相关的技术、设备以及配套产业链,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自主研发。”武铮介绍说,国内的厨余垃圾有其独特性:含油量较高、水分比较大,这就需要附加工艺来处理。“国内厨余垃圾的含盐量也很高,如果直接做成肥料使用,会使土地盐碱化,造成土壤板结。”他说。

  为此,武铮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厨余垃圾产业链。厨余垃圾到达处理厂之后,第一关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目的是除臭。然后分离出其中的塑料等杂物,再将其粉碎并用来喂养黑水虻。长大后的黑水虻在烘干步骤完成后就可以卖给养殖场作为高蛋白饲料,同时,昆虫粪便还可用来当肥料。至此,垃圾变废为宝,重获新生。

  这是“资源富矿”

  “我们需要做的远不止志愿者培训,垃圾分类归根结底是社区治理的一部分,需要一套完整方案。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体系,但目前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进。”在周春看来,更好推进垃圾分类需要探索长效机制,一方面是基层的管理和巡查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她最近忙碌的重点——联系合作方,希望根据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评选标准,开发出一款融入AI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的软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量。

  自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研究垃圾分类的热潮,这让周春及其团队干劲倍增。近一年来,周春与团队已承接了88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项目。未来,她希望能把自己的服务领域从上海扩展到全国。

  目前,武铮正在建设新的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场,他在国外学习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他设计制造的厨余垃圾分离器目前也已经投入使用。在武铮的8个基地中,每天一共能处理400吨厨余垃圾,但他想做的远不止于此。“厨余垃圾是一个很大的‘宝藏’,可供挖掘的还有很多,‘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武铮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