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重庆加快构建全域联动科技创新生态

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

近日有关于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重庆日报消息,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服务国家创新需要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补齐创新“短板”的迫切需要。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机制体制改革、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全市两会期间,记者通过网络平台对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进行了“云采访”,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眼“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格局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许洪斌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日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请问市科技局如何精准谋划、重点突破?

许洪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着眼构建“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让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首先要打造战略科技平台。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前瞻性规划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吸引更多“国家队”布局落地,加快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高质量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生成体系。

二是发挥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和引导性,谋划布局国家实验室及其基地,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有效支撑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三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硬核”产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举措,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驱动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通向“生产线”。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着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五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重庆英才计划”,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比如,对在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直接给予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聚众智、汇众力、创众业,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使重庆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

两江新区突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王志杰 市人大代表,两江新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记者 王翔 摄

重庆日报: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集聚创新人才、做实创新举措,创新发展势头强劲。下一步,两江新区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打算?

王志杰: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两江新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以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为支撑,全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力。加强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努力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汇聚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促进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合作高地,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二是以高水平实施“科创+产业”为导向,全力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生成能力。探索构建明月湖科创体系,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催生新兴上市主体。

三是以高质量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为引领,全力提升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聚力。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双核心区”。依托鱼复、水土、龙兴等产业园区打造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创新走廊。

四是以高效率集聚创新人才为核心,全力提升创新驱动原动力。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优势,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方位唱响“智汇两江”品牌,推动形成“创客两江汇、创新两江行”的浓厚氛围。

加快集聚创新平台 加速引育创新主体

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

商奎 市人大代表,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记者 熊明 摄

重庆日报:去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扎实起步、良好开局,请问未来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城建设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商奎:今年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创新要素集聚上下功夫,加快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等投入运营;启动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力争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支持“双一流”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打造“人才特区”。

在创新生态优化上下功夫,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推动中关村智酷等孵化平台投用,建设科学谷区域、富力城板块、西永片区等孵化集群,加快集聚一批股权投资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策划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赛事活动等。

在创新成果应用上下功夫,深化科技创新利用,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打造科学大道、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等功能性设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幅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减费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科学城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我市创新核心载体的作用。“十四五”期间,重庆高新区将坚持“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在补齐创新“短板”、推动我市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让“抽屉里的论文”转化为生产力

构建“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

钟代笛 市政协委员,民进中央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请问重庆大学如何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钟代笛:近年来,重庆大学立足西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继续发挥工程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其中,如何让“抽屉里的论文”转化为服务经济主战场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为此,重庆大学构建了“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为科研攻关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撑。

这项改革直抵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1+5”体系架构,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科研管理机构(管理服务、顶层设计),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从0-1的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国际联合研究院(国际化合作)、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建筑设计)5个科研实体组成。此外,研究院还成立了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建立起“知研用保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助推产生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和科技成果,实现学校专利价值转化。

学校通过科研管理统筹和顶层设计来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研究院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成果转化上的瓶颈,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企业为应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学校教师有好的成果就可以在这里组建研发团队研发,实现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实践的全覆盖。

数读重庆科技创新>>

重庆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中排名第77位;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中排名第79位。预计我市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6%。

截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6371家,与2019年同比增长55.9%;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2家,同比增长34.4%;88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42家。

截至2020年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已促成银行累计为我市5021家科技型企业放贷83.24亿元,引导商业贷款63.39亿元。

我市4个国家级高新区、7个市级高新区竞相发展,2020年预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3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

截至2020年底,已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8家,在孵企业4164家;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入孵企业团队超过3000个。

创新案例>>

华森制药瞄准创新药核心竞争力发力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森制药”)创新药研究又取得新突破。1月20日,记者从华森制药获悉,该公司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胜勇合作研发的肿瘤、免疫1类创新药物先期项目,其围绕靶向细胞程序性坏死筛选合成出的候选化合物,经测试生物活性很好。这标志着新药研发出来后,将具有更好疗效。

针对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创新药物研发,在国际上属于前沿领域。去年以来,华森制药着力打造创新药核心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型抗癌药和肿瘤免疫药物研发,在药物发现源头靶点验证、解决肿瘤免疫耐药的靶点筛选评估方面发力,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药研发共享平台,包括创新药实验室、研发体系和人才梯队等。

据了解,杨胜勇教授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建立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生物治疗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新药临床前评价和新药临床试验(生物治疗)”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华森制药现已建成3个创新药研发共享平台,在满足公司分子靶向药物研发的同时,也可为国内及海外企业提供创新药的合作开发。通过这些平台,华森制药快速立项并推进多个创新药项目研发,现已完成一项新药专利申请。

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 陈国栋

从顶层设计,到机制体制改革,到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加快构建全域联动科技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富时a50期货指数实时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