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鸡杂:一口铁锅里的味觉乾坤
近日有关于控制台应用程序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控制台应用程序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控制台应用程序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控制台应用程序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控制台应用程序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2020年9月20日,黔江区濯水古镇,游客在美食城长桌宴上品尝市级非遗美食黔江鸡杂。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6月16日晚,阿蓬记黔江鸡杂总店的厨房内,一名厨师正在炒制鸡杂。(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30多年前,黔江鸡杂就从一盘菜变成了一口锅,这种烹饪形式一直延续至今。(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人把动物的内脏称作“杂”,例如牛杂、羊杂、鸡杂。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人们都是不吃“杂”的。但在重庆,此类食材却成为餐桌上光彩夺目的主角,除了闻名全国的重庆毛肚火锅外,还有被人们所熟知的黔江鸡杂。
6月11日下午,饭点时的黔江城区,国庆鸡杂、长明鸡杂、天龙鸡杂、老城鸡杂等“老字号”,食客逐渐聚集,大堂内人声鼎沸,服务员跑前跑后,一派繁忙。
在数百公里外的贵阳,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阿蓬记黔江鸡杂,在这里开了直营店,公司合伙人敖刚强已在这里蹲守多日,为的就是取得个“开门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黔江区城西街道西山社区,黔江鸡杂第六代传人苏康经营的“苏锅锅”鸡杂总店已关门闭户——去年7月7日,一场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阻断了这里的道路,“苏锅锅”鸡杂店就此歇业。
数十年来,随着黔江鸡杂这道地方菜的声名鹊起,一家又一家企业加入,共同演绎着这口铁锅里的味觉乾坤。
如今的黔江鸡杂,越来越重视产品营销和文化内涵挖掘,通过这样的努力让黔江鸡杂走向更大市场。
一次无心插柳
让黔江鸡杂实现了从一盘菜到一口锅的飞跃
苏康,人送外号“苏哥哥”,与其鸡杂店“苏锅锅”谐音。苏康今年56岁,是黔江区鸡杂协会会长,也是黔江鸡杂第六代传承人。他说:“我的师傅名叫李长明,是黔江鸡杂第五代传承人,正是在他手上,黔江鸡杂从一盘菜变成了一口锅,这种烹饪形式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天。”
而在李长明之前,黔江鸡杂还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黔江,一度是乌江的别称。小城以此命名,与乌江最大支流——阿蓬江跨境而过有关。
黔江鸡杂深受游人和食客们的喜爱。
这是一座土家族、苗族聚居的边地小城。18世纪中叶,川、渝、湘、黔等地的资源商品大都在阿蓬江畔的黔江濯水汇集转运。老镇上的挑夫们当然不敢奢望顿顿有鸡肉吃,于是他们盯上了被东家当垃圾扔掉的鸡杂。
一天,大伙捧着一堆捡回来的鸡心、鸡肝、鸡胗、鸡肠、鸡肾,请一个叫谢树平的盐号老板做给他们吃。
新鲜鸡肉尚且腥味浓烈,何况这收纳五谷轮回之物的鸡杂呢?事关团队士气,谢树平抠破了脑袋:要祛膻腥味,普通的辣椒、花椒不行,必须大量使用当地土家族人特制的泡海椒、泡萝卜,猛火混炒,才能最大限度中和异味,迸发出酸爽。酸能去腥提味,辣能驱寒祛湿,这两种极致的味道通过泡菜融为一体,成为了土家族的味觉地标。
自谢树平开创这道菜式之后,泡菜炒鸡杂在黔江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仅仅是一盘家常炒菜,出锅后照例要腾到盘子里才能上桌。你一边吃着,它一边冷却,美味会慢慢消散在逐渐凝固的油层里,直到索然无味。
转变,源自30多年前的一次无心之举。那时,李长明正在黔江城南经营着一家餐饮店,鸡杂是其中的一道招牌菜。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快打烊之时,几个朋友来到店里吃夜宵,李长明照例炒了一大盘鸡杂款待他们,正要盛上桌去,他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要吃那么久,这鸡杂很快就会冷,频繁回锅又会越炒越老,有什么办法能一直保温、保鲜呢?
转念间,他顺手抄起了一口小锅,又翻出了一架久未使用的煤油炉子,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将刚炒好的鸡杂盛在小锅里,煤油炉的火开到最小慢慢地煨着。不要什么配菜,就是土豆条铺底、葱段铺面;也不需要加高汤,从头到尾都只用锅里的油。
就是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夜,黔江鸡杂由普通的出锅菜变成了隆重的煨锅菜,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到黔江的游客都说:“到了黔江没吃黔江鸡杂,你也不算真正品尝过黔江美食!”
一回有心栽花
让黔江鸡杂实现了从餐桌鲜食到袋装速食的嬗变
随着黔江鸡杂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延长产业链,让其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政府的规划。
“眼下的黔江鸡杂,客人都说好吃,就是带不走。如果我们研究出可以打包带走的鸡杂,一定有市场。”黔江区商务委副主任吕雪松说,区里找过不少人洽谈,大部分都知道鸡杂的精髓在泡菜,很难保存,便知难而退,唯有曾在武陵都市报当过记者的凡沁决定试一试。
那时,凡沁已身患绝症,一盒特效药就要2.5万元,他一年的工资才刚刚够买一盒。看到了政府的计划,分析了市场前景后,他毫不犹豫地承接了下来。
“那是10来年前,我弟弟找到了我和曾当过老师的敖刚强作为合伙人。找我是因为我是开超市的,有资金,找敖刚强是因为他懂商标和推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说起已经过世1年半的弟弟凡沁,重庆阿蓬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兴素(曾用名凡兴素)忍不住叹了口气。
但要想封袋后保存得长久,光靠臭皮匠可不行,还得请“诸葛亮”。“我们带着炒好的鸡杂去找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拿到了可行的成果。”樊兴素说,那段时间为了测试产品是否保存得长久,他们把抽了真空的鸡杂放到太阳下晒,放到汽车的后备箱里烤,然后再拿出来试口味看是否变质——几个月下来,几人都吃“伤”了。
尽管吃得想吐,但没有拉肚子和其它反应,这说明试验是成功的。凡沁十分来劲,他将品牌取名“阿蓬记”,阿蓬江畔老字号之意。敖刚强设计了一个“A”形的鸡头商标——几年后,这个商标成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013年1月8日,1000克红色礼品装的“黔江鸡杂”上了超市的货架,这一新的创举,被记录在了当年的《黔江统计年鉴》。
一个新产品要打开销路,必须得靠营销手段。凡沁编撰了《黔江鸡杂起源故事》,把阿蓬记植入其中并借助各媒体平台四处传播,其中新媒体的浏览量达到了10万+。同时,他还委托朋友编写了《黔江鸡杂赋》《黔江鸡杂说》,邀请代表黔江城市形象的土家姑娘拍摄宣传视频短片,搭央视宣传黔江风土人情的顺风车,推荐黔江鸡杂产品。
阿蓬记彻底火了,短短几年时间,它就坐上了黔江区餐饮行业头把交椅,公司下设黔江鸡杂产业技术研究院,由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集武陵山区民族美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有袋装鸡杂和鸡杂辅料(泡菜厂)生产线两条,实现民族食品传统生产工艺规模化,年产熟食成品450吨、半成品600吨,年产值上亿元。
许多人成为了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上的一分子:小镇青年周文喜、袁晓林、张波当上了阿蓬记黔江总店的师傅;幼儿园老师宋晓东与阿蓬记签约,成了其演出队伍中的一员;黔江区城南街道清平社区村民付守东,则干上了原材料基地的管理员,每月保底工资2500元,遇上销售旺季还有提成……
一个宏伟计划
要让黔江鸡杂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富民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300多家餐饮店提供黔江鸡杂这道菜品或以黔江鸡杂为招牌在营业,已遍布80%的县城。尤其是在西南地区,黔江鸡杂更是风靡,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但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龙头企业过少,目前外向型发展的仅一家,外向发展力量单薄,原材料供给不稳定,供应链没有形成。”吕雪松坦言。
在记者的采访中,这些薄弱环节一一得到了印证。
比如说,就龙头企业过少的问题,目前黔江仅有阿蓬记一家发展势头良好,其他老字号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发展瓶颈。
以苏康为例,自从因山体滑坡断了财路后,他的店就一直歇业。原来干啥都特别来劲的他如同霜打过的茄子一般,总有些魂不守舍。“政府说的是7月30日前要抢通道路,希望能按时完工吧。”望着正在施工的道路,苏康既惆怅也充满希望。
又如苏康的师傅李长明于2017年6月26日因病去世后,其经营的老字号“长明鸡杂”状况同样不甚理想。
阿蓬记这边,则是另一种烦恼——由于其加盟业务开展得较为顺利,目前已有68家加盟店,并且加盟店的经营状况比较好,因此山寨店铺开始出现。“商标、宣传画都和我们一模一样,但为了规避法律上的风险,有的叫黔江古镇鸡杂,有的取名为黔江豆花鸡杂,甚至还有的干脆把店招写得潦草一点,就叫‘阿莲记’。”樊兴素的老公邓永禄有些哭笑不得地说,“我测算了一下‘打假’的成本,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先让他们发展着,等时机成熟再‘一网打尽’。”
不光是外部竞争激烈,黔江鸡杂的老字号与后起之秀之间,也存在着“内卷”现象:记者观察到,“阿蓬记”与“苏锅锅”,都在自家的店招上打上了黔江鸡杂总店的名号,采访过程中双方互有“吐槽”,可谁是龙头,谁是正宗,又有谁分得清呢?
吕雪松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黔江鸡杂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要让鸡杂产业更上一层楼,将其推向全国,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系列动作已在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下铺开:
引进和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集种植养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建设标准化土鸡、肉鸡养殖场和散养基地,建设标准化肉鸡加工厂,有效保障鸡杂产业的产品供应;
对鸡杂的底料、泡菜等原料进行集中加工,打造鸡杂产业原料配套加工基地,鼓励建设年产5万吨泡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黔江鸡杂原料直配中心,实现规模化经营;
深入挖掘黔江鸡杂品牌文化,建设黔江鸡杂文化博物馆,全方位展现黔江鸡杂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黔江鸡杂的文化底蕴;
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体系,力争将袋装鸡杂现有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申请注册黔江鸡杂商标及地理标识,最终形成黔江鸡杂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色彩、统一宣传的公用品牌+企业名称模式的格局;
……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到明年底,黔江鸡杂的品牌连锁经营门店能达到300家,鸡杂产业(含种植养殖)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黔江鸡杂品牌到品种的全方位输出。”吕雪松表示。
记者 颜安
黔江鸡杂:一口铁锅里的味觉乾坤
【免责声明】客户端未标有“来源:-重庆晨报”或“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电视剧直播 http://www.xinzhiliao.com/bj/meirong/7827.html
- 标签:控制台应用程序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黔江鸡杂:一口铁锅里的味觉乾坤
2020年9月20日,黔江区濯水古镇,游客在美食城长桌宴上品尝市级非遗美食黔江鸡杂。特约摄影 杨敏/…
- 智飞生物重磅结核防治“微卡”获药品注册证书 业内称市场规模有望达38亿元
- 重庆一区县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9人
- 渝股远达环保3775万卖三家核环保子公司 拟搞应收账款保理
- 重庆戍边民警作伴霸气“汪星人”
- 70家非遗老字号将入驻“重庆陶然居大观园·新国潮坊”
- 摊主因抢生意积怨杀害隔壁摊夫妇,一审被判死刑
- 暖心!热心市民为执勤民警“送清凉”
- 万州区成功获批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 有数十万元安家费,有高薪……这些热门岗位你确定不来试试?
- 哈哈哈哈哈 狗狗躲草堆里乘凉 被路人吓醒后反应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