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文化  教育

拉贝曾冒死救下25万中国人,晚年穷困潦倒,中国报恩80多年不敢忘

微博 姚晨

近日有关于微博 姚晨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微博 姚晨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微博 姚晨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微博 姚晨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微博 姚晨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一个水滴馆。

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滴会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水面”。

墙上就会有一张疑难者的照片,被点亮,随后熄灭。

意味着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每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

1937前的冬天,南京城内尸骨堆积如山,血流成河。30万同胞在自己的家园倒下,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惨死。

昨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刻印在中国同胞心底的日子。

观看当时的文献记载,和相关图片。

悲愤、痛心、落泪.....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涌上心头。

隔着80多年的岁月,似乎还能听到同胞们在遭受折磨时的叫喊,还能看到一张张绝望哭泣的脸。

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有多让人憎恨,那些国际友人对南京人伸出的援手才越发显得可贵。

约翰·拉贝,被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南京大屠杀中的洋菩萨”。

他在南京生活期间,南京大屠杀爆发,他联合其他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处在凄风苦雨中的25万南京同胞搭建了庇护所。还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惨绝人寰的暴行。

拉贝的身份特殊,除了是一名商人,还是一名德国纳粹。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是如何坚定立场,始终与南京人民站在同一阵线的?

1、约翰·拉贝的身世背景

约翰·拉贝出生在1882年,德国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船长,常年漂泊在外,去过很多地方。

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带大包他从未见过的糖果、和从未听过的故事回来。他和两个妹妹总会簇拥着围绕在父亲膝边,好奇地睁大眼睛,听他讲外面世界的样子。

黄昏时,船追着日落向前行,海水倒映着橘红的光晕,云在天上又远又轻。

时不时还能看见蓝鲸巨大的身影,成群的鱼虾在船侧身穿行。

甚至还有电视里才会出现的海盗。每次走到危险的海域,都要加装刀网,戴头盔,提高警惕.....

船靠码头时,船员们总会冲下去到超市采购各式新奇的玩意儿,还能有机会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年少时的拉贝是听着父亲讲的异域故事长大的,在他心里种下了看世界的种子。

可没过几年,父亲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情况一落千丈。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必须要挑起大梁。

初中毕业后,拉贝就没再继续上学了。而是找地方打工,和母亲一起承担起养活家人的重担。

为了讨生活,他找了一份在出口商行当打杂伙计的工作,因为好学聪明,能力强。几年后被老板推荐到非洲工作了一段时间。

随后又进入德国西门子公司就职,1908年,被派遣到西门子在北京分公司工作,那是拉贝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爱上了这个国度。就连和妻子的婚礼也要在北京举办。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往返于北京和德国。直到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恶化。迫于形势,拉贝只能携带妻子回到德国。

2、与南京的结缘

一直到1920年,中国与德国之间关系缓和,拉贝才又重新被西门子公司派到北京,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在北京工作了5年,又被调到天津担任办事处的负责人。由于表现出色,受到了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的邀请,1931年,拉贝的工作地点又从天津换到了南京。担任南京办事处经理,和妻儿住在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

这是一座西式花园别墅,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他和家人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年,儿子也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成长为了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

西门子在南京的分公司有不少和拉贝一样的职员,从德国携带家属漂洋过海而来。孩子来了中国语言不通,一时半会儿也融入不了当地的学校。拉贝计划着创办一所德语学校,解决西门子公司职员子女的入学。

但经费是个头疼的问题,为了得到德国方面的支持,他只能向德国驻华大使馆求助。对方给出的条件是让他加入纳粹党。他为了拿到充足的经费建立学校,同意了。

1934年的3月1号,拉贝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德国纳粹党中国南京分部的副部长。

拉贝也没想到,在南京小粉桥1号这栋小楼,会在几年后成为南京难民最好的庇护所。

他也没想到,这个“纳粹党”的身份,会让他在未来既庆幸又痛苦万分。

3、建立收容所,保护南京难民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因为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彻底沦陷,日军继续向南京进攻。

眼看着战火就要烧过来,南京城内的外国人和一些达官贵族都纷纷带着家人逃离。此刻还在北方和家人度假的拉贝听闻消息,火速赶回了南京。

此时的拉贝,原本可以返回德国,远离南京的硝烟战火。可在他的心里,早已把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实在没办法在这样危机的时刻离开故乡。

回到南京,大使馆打来电话,催促拉贝尽快撤离南京。但拉贝既然选择回来,就没打算离开。

从9月开始,日军的飞机就开始每天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

天空轰炸机轰鸣连连,南京城的防空洞不多,为了保护更多的难民。拉贝以最快的速度开始修建防空洞。

因为当时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两个法西斯国家成为了盟友。

为了避免被日军轰炸到,在防空洞的上方拉有一块巨大的印有德国纳粹标志的长方形旗。并从四个角平整拉开,那是拉贝和家人连夜用床单做的。

这样能确保日军飞行员在上空能看到,不要投下炸弹。

原本预计只能容纳12个人的防空洞,每次都能挤进来30多个人。这时候拉贝才意识到防空洞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为了减少伤亡,拉贝与在南京的十几个外国商人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在南京设立难民安全区,并推举拉贝为委员会主席。

安全区共划分了四平方公里的区域,其中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预计可以接收至少20万难民。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大开杀戒,此时的南京禽兽横行,如同人间炼狱。

上至军官,下至士兵。就像是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用丧心病狂的残暴行为肆意侵略南京同胞。

机枪声响个不停,尸首在大街上堆积成小山,汽车每经过几十米就要扎过几具尸体。

拉贝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罪行。

日军进入南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集体枪杀、活埋、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法每天都在上演。

拉贝所住的小粉桥1号的院子也成了难民暂时的避难所,一开始只是附近的居民躲进来。但很快只要躲进拉贝家里就没事了的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难民躲进了拉贝家。

最终,拉贝小楼那不大的院子,共收纳了600多名难民。

那时候正值寒冬,夜晚霜降降临,冷得直打颤。拉贝就在院子里铺上芦苇棚和稻草防寒。地上湿气严重,拉贝就每周给大家发一次萝卜根,让大家煮着吃去湿气驱寒。每天尽力给大家发一小杯米。

拉贝愧疚地对大家说,“我知道这很少,但是我尽力了。”

屋外是残忍的血腥屠杀,对于难民来说,此时能有一个遮风挡雨、安全的庇护所已经很难得了。

而之前筹建的收容所,也在短短几天就挤满了人。此时,还不断有难民涌来。在门外磕头哭诉,想要寻求一方安全之地。

拉贝在门里听着门外的哭声,心揪得的疼。即使收容所已经挤得人挨着人,只能直立立地站着,不能动弹。他还是打开了门,将门外的难民都放了进来。

4、济难扶危,佛心侠骨

即使是在难民所外挂起党旗,也依然面临被日军杀害的风险。

拉贝在家的时候,若是遇到有日军闯入,他会严厉呵斥对方,让他们离开,一旦拉贝有事外出,那些徘徊在难民所外的日军便会翻墙进来作恶。

一次晚上,两个日军趁拉贝外出,偷偷从围墙翻进来寻找长相漂亮的姑娘。当他们正在用刺刀顶着一位姑娘的背要将她推出围墙时,拉贝先生回来了。

拉贝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对着几个日军大吼,用英语怒斥着让他们赶紧滚出去。

几名日军才悻悻地离开。

躲进难民营的群众里也有一些受伤了的中国士兵,他们手上因为常年持枪生出老茧,头上也有因为戴军帽生出的印记,使得在人群中很容易被日军辨别。日军趁拉贝不在,偷偷带走几千名士兵。

等拉贝得知消息赶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再赶着追出去寻找中国士兵的下落,却发现他们早已被日军押送到护城河边用机枪扫射而死。

护城河里尸体层层叠叠,河水被血染得猩红。他们的双手被绑,颈上还被绑着石块。街上随处可见难民的尸体,子弹大多从他们的背后穿过。

这残酷的一面,拉贝一辈子都忘不掉。

由于拉贝频繁阻止日军的暴行,激怒了军方。日本通过对德国施压,德国为了维护与日本的关系,很快做出召拉贝回国的决定。

1938年2月,迫于无奈的拉贝只能回到德国。

在回到德国之前,难民所的百姓为感谢拉贝,找来一块长3米的红绸写下“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字段,赠送给拉贝。

拉贝的纳粹身份,成了这些无辜同胞的护身符,总共有近25万人被他保护在了羽翼之下。他们把拉贝当作“活菩萨”,“救命恩人。”

5、回国后的拉贝

回国后的拉贝并没有放弃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带着在南京沦陷时写下的日记和拍下的影像。到处奔走作报告,呼吁大家关注南京,试图让德国出面阻止日本在中国的残暴行为。

当时的德国与日本同为盟友关系,他的所作所为也激怒了德国。于是纳粹党人下令将拉贝逮捕。

被西门子总裁花高价保释后,在德国战败后,又因为是纳粹党的身份再次被同盟国逮捕。同时也被西门子公司解雇。

1946年,已经64岁的拉贝被释放出狱。此时的他工作没了,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经济情况一度陷入窘境。

一家人挤在一个破小屋,靠着啃食面包,喝白开水度日。消息传到中国,那些曾经被拉贝帮助的南京市民自发募捐,仅仅几天就为拉贝筹集到1亿元,政府帮助换成美元后寄到拉贝手中。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拉贝寄去一些食品和衣物。

在拉贝最穷困潦倒时,这份来自遥远中国的礼物让拉贝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并亲笔写了感谢信寄回。

靠着这些接济,让拉贝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资匮乏的难关。

1950年1月5日,68岁的拉贝因为中风在西柏林去世。去世前,他将日记交给了家人代为保存。

去世后葬于柏林西郊的教堂墓地,1985年墓地的租借到期,由于家人没有多余的钱续约,墓地面临要被拆除的窘境,家人便把拉贝的墓碑寄到中国南京。

墓碑被安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保存。

南京政府出面将拉贝在德国的公墓修缮,并且一次性付清了40年的管理费用。

拉贝在中国,一待便是30年,中国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去世后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中国。

而记录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烈暴行的《拉贝日记》也于1996年公布,成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最翔实可靠的史料之一。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驻德大使馆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医生的救助,需要中国生产的一组药品,救助他的家人和患者。

这名医生就是托马斯·拉贝,是约翰·拉贝的孙子。

中国政府得知消息后,以免费的形式保证、最快的速度寄出了药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拉贝先生对南京市民的恩情无以回报。

80多年前在南京,拉贝先生凭一己之力,冒死维护南京20多万同胞的性命,他们在拉贝先生的庇护下躲过一劫。

80多年后,南京人仍将拉贝先生的恩情铭记于心,用自己的方式驰援拉贝后人,表达对拉贝先生的感激和尊敬,让这份情谊得以延续。

这份跨越世纪的因缘,让人感动。

1937年,对于南京,对于中国,是记载屈辱的历史,也是我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痛。

然而南京大屠杀只是侵华日军千万次暴行里的冰山一角。

这些血泪记忆,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

在昨天,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在各大平台的视频都在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其中看到一条评论瞬间泪目。

“今天的南京城应该很堵吧,因为还有三十万同胞要回家....”

女检察官的沉沦 http://www.xinzhiliao.com/bj/meirong/30892.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