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夫妇收养印尼弃婴,卖房为他创业,如今成为亿万富翁
近日有关于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1993年,在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赫赫有名的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斥巨资600万美元,收购了李亚频在美国加州创办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
商界名人听闻这件事,惊愕不已,纷纷摇头,称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当时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普遍存在偏见,《国际日报》却是众多媒体当中的一股清流,拒绝发表反华言论,也因此受到了不少中国侨民的欢迎。
但当时国际上形势复杂,因此让创始人李亚频频陷入混乱被威胁的局面。在1985年,还被国民党治下的台湾政府以《国际日报》经常发表亲共言论的罪名监禁。
1993年迫于压力,李亚频决定不再经营该报。
没想到,熊德龙在这时偏偏将这个“烫手山芋”接了过来。
众人不解,生意场上的伙伴更是劝他:“你在其它地方都挺聪明,咋在办报这件事上犯糊涂,这一接手可真是没得半点利润啊!”
果不其然,《国际日报》连续十年,年年亏损,在美国一共亏了两三千万美金。
这下就连公司的股东也坐不住了,纷纷撤资退股。
可即便是这样,熊德龙也从未想过放弃。硬是将《国际日报》扭亏为盈,做成了全世界多个国家版本发行,极具影响力的著名报刊。
他也声名大噪,一跃成为亿万富翁。
也因此被人称赞为胆识过人的商界奇才,熊德龙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一路走来,还经历了哪些磕磕绊绊?在事业上又创造了哪些成就?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企业家熊德龙的故事。
1、被抛弃的孤儿,被好心夫妇收养
熊德龙是个弃婴,刚出生几个月就被父母丢弃在印度尼西亚的街头,路人看他可怜,把他抱起来送进了孤儿院。
在孤儿院呆到了2岁,1947年被一对居住在印尼的广东梅州的夫妻收养。丈夫名叫熊如淡,妻子名叫黄凤娇,他们本是客家人,在家乡的日子穷得连糊口都困难。
无奈之下,只能投奔亲戚到了印度尼西亚。
在陌生的国家,想要生存,何其艰难。夫妻俩没啥文化,又没本钱,干点啥好呢?
思来想去,丈夫熊如淡一拍大腿,想到了一个好点子,“要不我们卖烧饼吧,你做的烧饼我可爱吃,没人能比得上。”
于是两人一合计在印尼做起了卖烧饼和广式面点的小生意,每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妻子的手艺好,一来二去积攒了不少华人熟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还能卖上不少钱呢。
虽说人辛苦些,但夫妻齐心协力,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夫妻两人一直没能有个自己的孩子,两人商量了下,在孤儿院先后领养了3个女儿。
有了女儿后,夫妻两人又希望能有个儿子,正好儿女双全,凑个好事成双。
在1947年,两人又到孤儿院,准备最后再领养个男孩子。去到孤儿院那天,夫妻两人一眼就看中了在人群中最矮的一个男孩儿。
他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具,正跺着脚叉着腰,瞪着面前比自己高出好几个头的孩子。腮帮子气得鼓鼓的,样子滑稽又可爱。
见到这一幕,夫妻俩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当下就决定就这个孩子了。
他们把小男孩儿带回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熊德龙。
养父母将熊德龙视若己出,把卖烧饼的钱都攒着给几个孩子上学。
从小就被教导,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所以不管去到哪里是第几代华侨,客家话必须要学会。在家也要用客家话交流。
母亲还常常给他唱客家山歌,读《增广贤文》,一字一句的读,一个字一个字的教,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教他做人的道理。
小时候熊德龙留着短发,和姐姐们一起玩儿。没人觉得他有什么不同,就连养父母也没发现他的血统和长相有什么异样。
小学毕业后,熊德龙的长相才逐渐发生了变化,和普通的中国小孩不一样,父母将他带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熊德龙是印尼人和荷兰人所生的混血儿。
养父母为了守住这个秘密,从小到大,从未透露过半分他的身世。
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当初父母收养熊德龙时已经50岁。华人邻居们都知道熊德龙并非他们夫妻所生。
经常背地里聊起这事儿,被自家孩子一听到,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
一次在放学路上,熊德龙被几个高年级的孩子围住让他交出零花钱,他虽个子矮小,但从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死活不愿意。
没想到被几个孩子拳打脚踢了一顿,还指着鼻子骂他:“你这不是中国人的小杂种,你是你爸妈从孤儿院捡回来,没人要的孩子,嘴还这么硬。”
骂完后还不忘吐一把口水,转身骂骂咧咧地走了。
被他们打在身上熊德龙不觉得疼,但这几句话却深深的刺痛了他年少的自尊心。
他哭着跑回家,扑倒在母亲黄凤娇怀里诉苦,“他们说我不是中国人,说我不是你们的亲孩子。”
听孩子这么一说,黄凤娇是又气又心疼,来回抚摸着小儿子的脑袋安慰,“别听他们胡说,你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
等熊德龙情绪冷静下来后,又拉着他去找那几个孩子的父母理论,“你们这些做家长的,管好你们的孩子。别无中生有,欺负我孩子。”
这样一来,以后再有孩子调侃他,熊德龙只当是当个笑话,不会再往心里去。他坚信自己是中国人,是父母的亲生孩子。
这是父母的爱给他的勇气,他从未有所怀疑。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的爱与疼惜,也让熊德龙从小养成了艰苦奋斗与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行。
熊德龙上中学时,父母到了花甲之年。
肩膀挑起卖烧饼的担子已经有些费劲,背也被压成了弯弯的月亮。他深知父母养育他的不易,所以一大早天不亮就起床,家家户户去敲门推销自家的烧饼。
“叔叔阿姨,新鲜刚出炉的烧饼,好吃得很,要一个吗?”
“不要。”
随后是砰的关门声。
有时遇到脾气不好的人,被骂上几句也都是常事。他也不气馁,继续拎着烧饼叫卖。等到天亮快到了上学的时间,他则又冲回家放下没卖完的烧饼,拎起书包往学校跑。
他的书包里还放着偷偷去批发的文具,学校小卖部哪样东西什么价格,他都摸得门儿清。然后以比学校小卖部稍微低廉的价格卖给同学。
等到放学后,则回家继续挎上篮子卖烧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好些春秋。
他也从当初沿街叫卖的小孩,长成了高个子的小伙。
卖出去的烧饼他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总之一走在路上,都能遇到好些人向他打招呼,“嘿!卖烧饼的娃。”他也乐呵呵地回应。
1963年,家里的点心生意被查为无证经营,一夜之间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也没能力继续供熊德龙上学。
熊德龙至今都还记得,那天下午,他看着母亲从柜子里的最里层,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只用红布包好的镯子。
他知道那是母亲刚结婚时外婆给她的嫁妆,这么多年他只看过母亲戴过一次。
只见母亲盯着镯子看了好一会儿,又抬头对熊德龙说,“儿子,我们去一趟当铺,把这镯子当了吧。”
母亲把卖镯子的钱换成了两份,一部分放到手里作为家用,一部分寄给了在梅州的祖父母。熊德龙对于母亲的举动并不理解,询问母亲:“我们家已经困难成这样子了,为何还要将钱寄给他们呢?”
母亲黄凤娇面对儿子的质疑并没生气,反而是郑重地告诉他,“孩子,哪怕我们现在没回家,人在印尼,但我们的根始终在家乡,人无论走到哪,都不能忘本。”
也是那时候熊德龙才知道,无论离开家乡去了哪里,父母也从未忘记过故土,乡情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父母教他说客家话,教育他人不能忘本,其实一直在用身教言行,影响着子女这一代。故土乡情不只是父辈那一辈的根,也是他这一辈的根。
2、创业的路从不平坦,好在能逆风翻盘
16岁从学校毕业后,熊德龙就去了海绵厂打工。这次工作带给了熊德龙很深的触动。看着廉价的原材料进厂,摇身一变以翻几倍的价格出口卖出,每天的利润惊人。
熊德龙这才意识到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扎根在一线打工是永远不可能的。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事业。
从此,熊德龙除了把手上的活儿干得利索,平时还琢磨着海绵厂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两年后熊德龙就向母亲表达了想辞职开个海绵小作坊的意愿。
母亲一直觉得小儿子在商业上有天赋,没多想就答应了。可创业需要不少本金,熊德龙虽说两年打工攒下了一笔钱,可远远不够。
在一个清晨母亲骑着三轮车出门了,等到傍晚才回来。她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钞票递给小儿子,“拿去,这是妈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妈看好你。”
熊德龙接过那笔沉甸甸的钱,心里很不是滋味。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不能愧对母亲对他的信任。
很快在印尼雅加达的郊区,熊德龙不到100平米的小海绵厂开张了。
那段时间,熊德龙每天早出晚归。一头扎进厂区里,吃饭也是潦草扒拉几口匆匆了事,就又转身去忙活了。
海绵厂的生意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每天都有不少流水进账。不仅还了外债,还有了一笔存款。
事业蒸蒸日上,母亲也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的儿子有出息了,真棒。”
熊德龙心里也跟着美滋滋,希望做大做强给父母争光。
可好景不长,他的心血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那是1966年的夏天,他忙活了一天洗漱完刚躺下睡着,就被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吵醒。
电话那头声音急切,“老板,不好,厂里起大火了。”
熊德龙瞬间清醒,连鞋子都没顾得上穿,光着脚冲到屋外开上摩托车前往工厂。等到了工厂,眼前已经燃起熊熊大火。
他不顾阻拦想冲进厂房抢救机器设备,却被闻讯赶来的母亲死死拉住,“儿哪,你不能进啊,这火这么大,会烧死人的。”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整个厂房被大火焚烧得消失殆尽,从最初绝望的嘶吼痛哭到无力的跪在地上,嘴里像灌上了铅,一丝声音也发不出。
这次意外对熊德龙的打击很大,大火烧尽了所有原材料,其他工厂的预定的货不能如期产出,他赔付了一大笔违约金。
把银行卡里最后一笔钱给员工发了工资,解散了团队。他把自己关在房里,闭门不出,也不说话。
就在这时,父母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把在印尼打拼多年唯一的房产卖了,为儿子再次凑了18万,希望儿子能帮助重振事业。
熊德龙至今都还记得,那天母亲把钱递给他说的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
熊德龙拿着这笔钱,重新建起了海绵厂,一家人也搬进工厂里居住。
有了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这一次熊德龙更加拼命,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献给了厂房。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在短短几个月就迅速赚到了第一桶金。
海绵厂资金流水稳定后,熊德龙的事业也如开挂了一般疯狂向上生长。
他先后进军了餐饮、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每个行业的事业版图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1974年,熊德龙的熊氏集团成立。经过了五六年的发展,此时他的企业已经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赫赫有名的跨国集团公司。
彼时熊德龙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他心里仍然有一个遗憾。
母亲从小让他熟读《曾广贤文》,他深知“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的道理。
他从小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但却从未到过父母的故乡梅州看看。
3、回馈故乡,赤诚的中国心
1979年他终于踏上了梅州的土地,那时梅州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镇。
小镇上来了个大名人,自然引起了村民的围观。听着乡亲们说的客家话,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熟悉和亲切。
彼时的外祖母已经95岁的高龄,双眼已经看不见。当他才刚刚走到门口时,就有邻居对外祖母喊道,“金叔婆,你看谁来了!”
他便看到外祖母颤巍巍的拄着拐杖过来了,熊德龙扑通一声跪在了外祖母面前,外祖母摸摸熊德龙的脸,又顺着脸摸到了鼻子,语气又惊又喜,“是不是我的乖孙回来了!”
听到乖孙两个字,熊德龙已经哭得不成样子。
被祖母认可,意味着他就是被熊家承认的孙子,也是熊家真正的一份子。以后他也是实打实的梅州人了。
认祖成功后,养父母也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中国人对家乡和根向来有很深的执念,不管离家乡多远,到了晚年依然讲究落叶归根。
他便遵从父母的意见,将他们接回了故乡梅州。还为他们建起了一栋二层小楼的住所,将父母的名字各取一字,取名为“淡凤楼”。
遗憾的是父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后去世。母亲弥留之际的情形,至今提起,仍觉得是心中难言的伤痛。
母亲去世前,已经不省人事两个星期。医生通知家属时,熊德龙立马从印尼赶了回来,姐姐们在床边站着一直哭。
他让姐姐们先出去,和母亲单独呆一会儿。
他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着他一样。他给母亲唱小时候她教他的客家山歌,“柑子跌落古井中,一半浮来一半沉.....”
唱着唱着他没忍住哭了,低头发现母亲的眼角也有泪。
他知道母亲是能听见的,他唱得更大声了,企图用歌声唤醒母亲。
不知唱了多久,母亲断了气,在他怀里去世。
陪完母亲走完最后一程后,熊德龙时常在想,梅州养育了父母,是父母的故乡,也是他自己的家乡。
中国自古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如果当初没有父母收养他就没有他熊德龙的今天。
所以熊德龙就想着要为梅州做些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先后为梅州捐建了6座大桥,有贤母桥,发明桥,嘉应大桥等,还捐款建设了多家医院、学校,为梅州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嘉应大学创办期间,他不仅尽自己所能,为学校捐赠巨资。还动员海外华侨共同筹集了一笔巨额建校资金。
随后又将慈善事业扩展到了全中国,这些年,单单在教育方面累积的捐款金额已经高达上亿元。
仅仅是捐款捐物还不够,要想祖国在国际的地位得到提高,必须扩大祖国的影响力。
1993年,用6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当时美国知名的《国际日报》。
报纸收购后,熊德龙毫不犹豫地修改了报纸的方向,增加了中国三十多个省的城市专栏,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一份报纸的价格不过是一个铜板,却花了高价收购。前十年几乎一分钱没盈利,在美国亏了两三千万美金。一直是依靠着熊氏集团的其他业务勉强支撑着报纸业务的发展。
但熊德龙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在他心中一直有个信念——要在全世界宣传中国,让中国在全国各地都有发声的地方。
直到第一批在美国关注报纸的留学生成长为一代企业家,才开始在《国际日报》上投放大量广告,这才慢慢扭亏为盈。
熊德龙又把《国际日报》带回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华人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又得到了新一轮的腾飞。如今不但有了盈利,还因为有了报纸的影响力,使得其他企业主动找上门合作。也促使其它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今《国际日报》已经成为印尼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郊区的一家工厂,每天早上都会印刷出成千上万份《国际日报》,再分发给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成为当地最受华侨欢迎的刊物。
也让我们中国人的报纸走向了世界,出版了多个语言版本的《国际日报》。
熊德龙依然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忙碌,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时常谨记着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是客家人,有百分百的中国心,要做实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一生都怀有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不忘父母的养育恩,用实际行动践行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梦想。
texworld http://www.xinzhiliao.com/bj/meirong/34413.html- 标签:特朗普入院后发推说谢谢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广东夫妇收养印尼弃婴,卖房为他创业,如今成为亿万富翁
1993年,在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赫赫有名的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斥巨资600万美元,收购…
- 2008年汶川地震他丢下学生独自逃跑,称没义务救学生,现在他还好吗
- 我出身农村,交不起学费,电子厂打过工,如何赚到人生第一个百万
- 全国乱穿衣预警地图出炉 重庆属于“忽冷忽热 乱到心塞”
- 不用转车就能看遍春色,这条“赏春公交专线”邀你上车
- 追踪|路边“冒水”、路面有坑洞……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 追踪|路边“冒水”、路面有坑洞……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 上游有数 | 12万余人参考最热976人争1个坑,黔江区的这个岗位热度拉满
- 湖南少女表白大45岁的农村乡医,婚后生下儿子,一家三口很幸福
- 海外市场|欧美股市全线大涨 国际油价又飙升站上110美元关口
- 智飞生物重组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