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孟子《尽心上》指归(七)君子三乐为何王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尽心上》指归(七)君子三乐为何王天下不在其中

  翻译:孟子说了,人的德性,智慧,技能,知识往往出自那些生于患难的人。那些孤臣孽子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为了生存,会时常操心于危险中,考虑的就很深,所以往往能通达。

  评述:孟子所言并非是一定如此,只是说生于患难危险之中的人往往会产生大智慧者。但生于患难中的人多了去了,并非都是大智慧者。所以,这只是一种情况,并未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要清楚的。不过很多事情确实需要锤炼。《西游记》师徒四人经过了八十一难,才得道了,通达了。还是有道理的。《论语》也有类似言语,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有其他类似锤炼心性的语句。例如颜回就是生于穷困患难,所以成就也最大,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基于仁心,善心。才能有可能通达的。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翻译:孟子说了,有侍奉君主的人,侍奉君主是为了得到君主的欢心而为悦。有安邦定国的社稷之臣,以安邦定国为自己之悦。有以天治理百姓者,达于天道然后把天道行于天下的人。有真正的人,能正己而后物正的人,即是君子。

  评述:这一段话和上下联系看不出来,只能根据儒学义理作一个大致推断。孟子想表达啥呢。其实是想引出君子之道。

  本段话最难理解的是天民。显然天民和大人是联系的。天民用孔子的话而言,就是生而知之者。而大人也就是君子是学而知之者。天民是天生的圣人,圣人对于天而言,就是天的子民。然后圣人再把天道设定为人道,从而为人道立则,然后才有大人或者君子之道。那就是说立己达人之道。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有事故,安详生活,这是一乐。君子望天不羞愧,俯察大地不惭愧众人,这是第二乐。君子能得天下的英才而教化他们,这是第三乐。君子有了这三乐,以王道治理天下就不在其中了。

  评述:为何我翻译成以王道治理天下,而不是称王天下,这一点,下段话有解释的。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君子这三乐是基于君子之性,而王道治理天下属于君子之命的范畴。这一点和儒学义理是一致的,君子立己就能安,安而后乐。

  《大学》所讲格致诚正定静安就是立己之道。而王天下是达人之道。其三,孟子之所以最后再强调一次,大有深意,为啥呢,因为君子这三乐虽然出自君子所性,但是这三乐若是未有王天下这个大前提,是很难成立的。尤其是第一乐和第三乐,若是无有王天下,基本不能实现。所以,这也是孟子的狡黠之处吧。

  实际上孔子所言平天下并不是落脚点,落脚点还在于曾皙所言的那样,携五六童子,歌舞于郊区,这才属于君子之乐,实际是大同社会。平天下的落脚点在于百姓皆乐其所乐,安其所安。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当时只有曾皙理解了孔子的真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孟子尽心上教育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