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我们教育传播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是“优秀”的

我们教育传播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是“优秀”的

  顾明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究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彼得·圣吉先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在十几年前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和南怀瑾先生有过多次的对话。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顾明远:教育是在一个社会背景下的,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以前我们有封建的教育,比如“学而优则仕”,我们从来没讲过“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因为公务员比较有社会地位,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每个家庭都在追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部分,比如我们讲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我们讲义、礼等等,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落后的、不适合时代的。

  为什么我要研究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呢?我是研究比较教育的,发现同样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同样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像日本和中国,教育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中国以前讲考试第一,日本也是,孩子也上补习班。为什么日本和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包括我国地区、韩国,这里就有一个东方文化圈的文化影响在里面。

  因此,当我们讲弘扬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加上“优秀”两个字。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我们教育的现代化,不要什么都是西方好,不要虚无主义。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彼得·圣吉:顾教授讲的我非常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想去看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文化怎么样,看看那里的教育就知道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我们的文化需要怎么样的变化。文化是有很古老的根的,但文化也是鲜活的,是在不断进化的。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1983年—1985年期间住在上海,他的中文非常流利。2010年这位朋友再回到上海,他觉得他已经不会讲中文了,因为现在的中文比起20世纪80年代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说,文化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就像语言,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跳出一步来看,就是到底未来我们想怎么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化有怎么样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今天推动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商业的力量。大家都能看得到,孩子们很快就会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挣很多钱,然后买房、买车,他们的家长可能希望孩子走仕途。但是我在观察中发现,还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存在。除了我们可见的商业化带来的表层影响,今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当前的状况是有他们的意识的。这些孩子是第一代真正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的,这在之前是没有发生过的。今天这一代孩子不是在北京长大、在中国长大、在美国长大、在欧洲长大,而是在全世界长大的,所以他们看得到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过去十年,我经常做的一个事情就是主持学生对话,让孩子共聚一室,让他们开始聊,然后我们大人来听。顾教授刚才也提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首先我们发现的是,这个活动对成年人来说很困难,让大人能够真正静下来去听太难了。因为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老想控制,他们想主导这个对话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定,规定就是孩子们坐在里圈,老师坐在外圈,但是至少1个小时不允许老师发言。然后老师们在那儿就坐不下去了,这意味着老师也有学习的空间。

  我经历的这些孩子们的对话都是在西方,所以我不应该大而化之,但我猜测,在中国也好、在西方也好,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世界中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是非常高级的,甚至有些比我们老师都要深刻。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文化变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孩子。顾教授谈到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这一方面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很重要,同时,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文化如何进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

  顾明远:我非常同意彼得·圣吉先生讲的文化是动态的,我在我的书里也讲到文化有它的顽固性、凝固性,同时也有它的时代性,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尤其要靠我们年轻的一代。新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和我们过去不一样,他们比较开放、开朗、有创新精神,我相信我们年轻的一代可以在继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文化。

  彼得·圣吉:我们两个国家之间或者是文化之间如何能建立更好的共识?我觉得孩子们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编织到全球化的环境当中,那么意义会很不同。

  顾明远: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共识的基础,就是我们都想培养未来的人。我们的教育都是在为未来社会做准备,所以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在这个一致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取得共识,得到的共识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来说,学生的成长是在活动当中。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为了同一个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进行对话和讨论,就可以更好地研究我们教育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同时我们也相信这个最好的出路还在于现在受教育的这一代人。我们要相信学生们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顾明远:我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够解决时代的难题,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真正发声。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有学生的声音。要做到这一点,整个学校有责任,老师有责任。

  另外,我们相信孩子们自己会制定一些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自己进入这样的规则里,自己会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事。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并指导他们,引导他们。

  顾明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究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彼得·圣吉先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在十几年前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和南怀瑾先生有过多次的对话。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顾明远:教育是在一个社会背景下的,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以前我们有封建的教育,比如“学而优则仕”,我们从来没讲过“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因为公务员比较有社会地位,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每个家庭都在追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部分,比如我们讲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我们讲义、礼等等,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落后的、不适合时代的。

  为什么我要研究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呢?我是研究比较教育的,发现同样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同样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像日本和中国,教育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中国以前讲考试第一,日本也是,孩子也上补习班。为什么日本和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包括我国地区、韩国,这里就有一个东方文化圈的文化影响在里面。

  因此,当我们讲弘扬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加上“优秀”两个字。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我们教育的现代化,不要什么都是西方好,不要虚无主义。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彼得·圣吉:顾教授讲的我非常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想去看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文化怎么样,看看那里的教育就知道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我们的文化需要怎么样的变化。文化是有很古老的根的,但文化也是鲜活的,是在不断进化的。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1983年—1985年期间住在上海,他的中文非常流利。2010年这位朋友再回到上海,他觉得他已经不会讲中文了,因为现在的中文比起20世纪80年代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说,文化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就像语言,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跳出一步来看,就是到底未来我们想怎么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化有怎么样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今天推动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商业的力量。大家都能看得到,孩子们很快就会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挣很多钱,然后买房、买车,他们的家长可能希望孩子走仕途。但是我在观察中发现,还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存在。除了我们可见的商业化带来的表层影响,今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当前的状况是有他们的意识的。这些孩子是第一代真正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的,这在之前是没有发生过的。今天这一代孩子不是在北京长大、在中国长大、在美国长大、在欧洲长大,而是在全世界长大的,所以他们看得到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过去十年,我经常做的一个事情就是主持学生对话,让孩子共聚一室,让他们开始聊,然后我们大人来听。顾教授刚才也提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首先我们发现的是,这个活动对成年人来说很困难,让大人能够真正静下来去听太难了。因为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老想控制,他们想主导这个对话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定,规定就是孩子们坐在里圈,老师坐在外圈,但是至少1个小时不允许老师发言。然后老师们在那儿就坐不下去了,这意味着老师也有学习的空间。

  我经历的这些孩子们的对话都是在西方,所以我不应该大而化之,但我猜测,在中国也好、在西方也好,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世界中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是非常高级的,甚至有些比我们老师都要深刻。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文化变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孩子。顾教授谈到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这一方面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很重要,同时,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文化如何进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

  顾明远:我非常同意彼得·圣吉先生讲的文化是动态的,我在我的书里也讲到文化有它的顽固性、凝固性,同时也有它的时代性,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尤其要靠我们年轻的一代。新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和我们过去不一样,他们比较开放、开朗、有创新精神,我相信我们年轻的一代可以在继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文化。

  彼得·圣吉:我们两个国家之间或者是文化之间如何能建立更好的共识?我觉得孩子们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编织到全球化的环境当中,那么意义会很不同。

  顾明远: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共识的基础,就是我们都想培养未来的人。我们的教育都是在为未来社会做准备,所以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在这个一致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取得共识,得到的共识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来说,学生的成长是在活动当中。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为了同一个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进行对话和讨论,就可以更好地研究我们教育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同时我们也相信这个最好的出路还在于现在受教育的这一代人。我们要相信学生们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顾明远:我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够解决时代的难题,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真正发声。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有学生的声音。要做到这一点,整个学校有责任,老师有责任。

  另外,我们相信孩子们自己会制定一些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自己进入这样的规则里,自己会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事。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并指导他们,引导他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包括教育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