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江苏常州钟楼区:素质教育这样做|特别报道

江苏常州钟楼区:素质教育这样做|特别报道

  2021年,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在江苏省率先迈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行列。他们的秘诀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在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我儿子是三年级转入钟楼区的,他原本很羞涩、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每天回来都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学校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经常把孩子在学校里的点滴进步图文并茂地反馈给我们,学校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个’。”一位钟楼区学生家长满怀欣喜地告诉记者。

  钟楼区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四次获常州市“第一”,名列全省前茅;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之后,“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钟楼区又在江苏全省率先迈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行列。

  “从盛菊影幼儿园到西新桥小学,途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钟楼。妈妈告诉我:钟灵毓秀,楼观天下,钟楼区就因此而得名。在时针的轮回中,钟楼见证了我的幸福成长!”常州市西新桥小学五年级学生吴君豪随堂作文里一段颇具画面感的深情描写,牵引着我们深入钟楼区中小学,一探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华美篇章。

  “我在学校就做好学校的事,后来到了教育局工作,就想如何让区域内的学校实现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于是,我们想到了‘项目’。”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局长杨文娟作为江苏省思政学科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始终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

  2018年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申报的《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被列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有了重大项目这一引擎,区域发展素质教育便有了方向与自信。项目组形成了“1+n+1”的“双螺旋生长”推进样态。一方面指向核心团队的组建:由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与n位区域教科研人员、校长、骨干教师及一群区域行政人员共同组成核心团队开展实践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指向区域实践:一批项目执行校先行先试;n所实验学校跟进参与;一个核心研究小分队深度指导,错位发展,螺旋提升。“1+n+1”的“双螺旋生长”推进样态,克服了区域项目研究站位不高、参与不广、深入不够、协调推进不足等弊端,形成了全方位、多路径、螺旋提升的可持续专业支持与引领机制。

  项目组围绕价值体认、身心健康、钟楼课堂等六个维度实施了六大工程,每一项工程聚焦关键问题系统设计。

  薄弱学校的发展得到了更多青睐。2017年,杨文娟接手钟楼教育,走访的第一批学校便是三所小学校。在她看来,小型且相对薄弱的学校更需要教育局因校制宜、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尽最大可能为学校提供机会和平台。芦墅小学是一所“微型”公办学校,文化朴素,书香氤氲,教育局主动联系,给予学校承办常州市大型读书活动、书法活动的机会,学校办学的自信心一下子上来了。盛毓度小学、谭市小学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名人文化、微生态课程、足球特色、信息技术创新等领域寻求突破,在市级活动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钟楼,只要你怀揣梦想,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感触到有双大手在托举着你向上、向上、再向上。“在我们的视野里,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可能会遇到瓶颈和高原期,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就是为他们搭台子,适时地给予鞭策和激励,让他们能够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区域打造教师增能工程的初衷。”钟楼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陈建文详细介绍区域教师增能工程的具体举措。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人才梯队规划,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会,建设“人才智库”。二是高度重视“三名工程”。积极组织指向名校长培养的“头雁振翅领航工程”、指向名班主任培养的“向日葵计划”、指向名教师培养的“蒲公英大学”“金种子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高校访学、博导工作站研修、名师工作室活动、乡村教师培育站活动。

  一间教室内,一位老师教两个十岁的孩子认识五以内的数,一遍一遍,不厌其烦。询问才知道,这是两个特殊孩子。“对我来讲,不在乎人多人少,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要开办这所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接纳,他们可能就被关在家里。通过我们的融合教育,有些孩子说不定以后就能自食其力……”谈起这些特殊的孩子,杨文娟不由得有些动情。2019年开办的常州市钟爱学校正是钟楼区“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缩影。

  钟楼区育人资源丰厚,瞿秋白、张太雷、盛宣怀、唐荆川、刘海粟、许巧珍……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述说着钟楼人的家国情怀。自2017年开始,钟楼区教育局联动区域内2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以项目领衔的方式,广泛挖掘社会资源,打造钟楼孩子喜闻乐见的“五色社会实践线路”,努力实现区域内“人人尚德、处处学堂”的美好景象。

  立德树人如何落到实处?杨文娟告诉记者,在做最初的项目设计时,“道德讲堂”这一发端于钟楼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品牌,激发了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儿童的品格提升,光靠说教不行,需要不断浸润、熏陶、锤炼、实践、内化,除了要在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外,更需要在家庭、社会的环境中熏陶体悟,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努力打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杨文娟团队看来,钟楼区儿童的必备品格应当包括爱家乡、勤实践、乐分享、能创新等内容,毋庸置疑,“尚德学堂”为孩子的品格培育创设了一条理想的路径。

  佳农生态园是中小学价值体认工程启动后,钟楼区最早投下的一块“问路石”。早在2015年常州市区划调整时,现代农业发达的邹区镇划归钟楼区管辖,于是杨文娟和同事们开始尝试以社会综合实践的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田野课堂”。佳农生态园占地约600亩,是一个集农业特色体验、科普教育、农家餐饮、休闲娱乐、拓展身心等项目于一体的农业主题乐园。孩子们在其中可以拉风箱、踩水车,在稻田捕鱼,打开蜂箱采制蜂蜜,体验乡村田间的无限乐趣。

  佳农生态园也是钟楼区乃至常州市孩子的乡土乐园。每年都有数万名钟楼区学生前往生态园体验田间生活,最多的一年,前往佳农的钟楼孩子达9.5万人次。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杨文娟和同事们开始绘制价值体认工程在整个钟楼区的“场馆地图”。在这个位于常州中心城区的13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钟楼教育人拉出了“赤、橙、绿、蓝、紫”五条实践线路,即红色教育基地,比如瞿秋白纪念馆;橙色社会学堂,比如南大街、双桂坊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绿色田野课堂,比如佳农生态园;蓝色工艺坊,比如梳篦厂、乱针绣馆;紫色众创空间,比如半山书局。“尚德学堂”由此在钟楼区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勤业小学位于古运河畔,又临近常州梳篦博物馆,参与企业工艺坊活动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学校在校园里建设了“非遗工艺坊”,开发一体化的梳篦体验课程,邀请梳篦传承人到校开设公益讲座,组织学生轮流外出参观、实践,体验各项制作工艺。“每周四,梳篦馆的老师都会来学校教我们制作梳篦。制作一把梳篦需要经过28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差池。”五年级学生张博文说,“师傅们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人佩服。”

  经过几年探索,中小学价值体认工程在钟楼区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样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各美其美”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家校社联动的基础上,钟楼区的45所“尚德学堂”相辅相成、互通互融,推动着区域价值体认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

  西仓桥小学东临“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对紫色众创空间的深层次探索,让这所生源100%为随迁子女的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学校陆续推出“河之礼”“河之研”“河之旅”“河之源”“河之创”课程,将文明礼仪、绿色环保、古代四大发明、非遗文化、劳动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来自安徽的六年级学生潘超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学校开设的“创意课堂”,老师会教他们制作一本“创意手册”,打浆、抄纸、点缀、浇浆、裁剪、装帧等环节都由自己完成,“在一系列活动体验中,我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我觉得自己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

  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钟楼区迅速行动,出台相关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阶段共12年的劳动教育制定了指导性意见,并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标,完成了《钟楼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素养发展评估细则》,关注学段衔接,一体化构建劳动教育实践素养发展评估体系。

  如何克服劳动资源短缺的难题?钟楼区以学校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劳动实践的场所,开辟“一块田”,服务“一个社区”,管好“一个责任岗”,搭建“一个基地网”,用好“一个平台”,让全市劳动教育资源为育人服务。

  在这样的机制下,钟楼区学校充分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了“一校一田”的劳动格局。怀德苑小学设立校内劳动基地“魔法农学院”,学生化身“小农夫”开垦、播种、育苗,亲自打理菜园,感受食之不易。白云小学校园里原先有一块空地,老师们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建成药性植物种植区域——“云·梦药理花园”,还准备了100个“草本种植箱”,由各班级认领,种植不同品种的食材、药材和花木。从育苗、疏苗到移栽,孩子们不仅熟知了这些药性植物的种植技术,还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的老师别出心裁地打造了岗位人才市场,设置节能小卫士、黑板美容师、护绿小天使、眼操指导师等岗位,学生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体验劳动滋味,体会百味人生。“岗位体验让孩子们变了。家长反馈最多的是现在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减少了,懂得帮家里干活了。”四年级语文教师李文丽感慨颇多。

  在校外,钟楼区充分利用主题公园、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倡导1所学校结对1个社区,1个集团带动1片区域,打造学校“一公里”校外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圈,逐步搭建起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网络。目前,钟楼区已设立非遗、工业、农业、科技、公益等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45个,同时与常州市“享去App”信息化平台连接,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多样化选择,并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劳动实践档案衔接,促进劳动实践教育持续化、常态化开展。

  劳动教育要“扎下根”,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外,还需要扎扎实实的课程体系。钟楼区各校依托校内外资源,自主开发“劳动+”课程项目,形成了“农业+”“工业+”“科技+”“生态+”“公益+”“非遗+”等系列化特色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在电子实训室里动手装配无线小车,使用烧杯、酒精灯等化学实验室用品制作手工皂……常州市实验小学与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开发的学工类劳动实践合作项目已开展10余年。根据学生兴趣,学校每年开设15个左右的大类课程,已有近8000名学生参与其中。常州市西新桥小学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校本课程中与劳动相关的因子,建立劳动教育与全学科知识融合的新生态,最终形成了12册《“劳动+学科”研究清单》……从“会建资源”“会用资源”到“共享资源”,各校依托特色项目打造劳动教育优秀课程,促进校际间相互分享与学习借鉴,逐步形成“一校一品”劳动教育区域特色。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支撑,为此钟楼教育人也在不断努力。劳动教育项目负责人杨静娟告诉记者,钟楼区“十三五”期间就明确“三年内各校至少配备一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作为师资培育的一项任务,同时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培育”工作室,组建区域劳动教育研究核心团队。

  目前,钟楼区各学校均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全面负责组织各科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校本教研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钟楼课堂改革历经“课堂新形态”“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等几个重要阶段,将钟楼课堂定位在“学会思维”,是积极回应《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的“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的时代发展需要。

  区域层面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会思维”钟楼课堂项目负责人、觅渡教育集团校长徐志彤认为,只有打破先前的“大一统”教学流程,用“课堂核心要素”引领区域课改方向,鼓励各校创新实践,形成鲜活的、百花齐放的校本经验,才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堂教学生态。于是就有了一整套课堂教学量表——课前的“一案五问”,课中的“两表一要求七关注”,课后的“一卷五要求”。

  “一案五问”中的“一案”指思维案,“五问”就是引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反复问自己五个问题:学生已经有了哪些思维,学习目标设置中有没有清晰的思维发展目标,依托内容努力发展学生哪些思维,哪些环节的教学是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如何评估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

  “两表一要求七关注”中的“两表”就是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表,“一要求”是钟楼课堂基本要求,这是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基本要求;“七关注”彰显了“钟楼课堂”的基本表征,即关注愉悦、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多样化学习工具的提供、持续自主的探索体验、显性化的思维表达、迁移运用、即时性反思完善知识与思维方法,这样就做到了教—研—评的一致性,提升了教学研究的品质。

  “一卷五要求”中的“一卷”就是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小到一节课结束后的学生评教,大到阶段性的教研问卷,旨在了解学情、改善教学行为;“五要求”是对教研组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即做好“学会思维”钟楼课堂的课例研究、创新校本教研方式、与师生进行深度会谈、开展学生思维能力调研、加强研究成果分享。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了这套课堂教学量表,高品质课堂的样貌就变得可触可感可操作。上次基本功竞赛我采用这套量表取得了显著成效。”觅渡教育集团广化小学数学教师陈霞深有感触。“如今,教师上课时都有一根弦儿,那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成长而教’。”

  如今,钟楼区的语文课堂不再是先前的“模模糊糊一”,同样可以做到“清清爽爽一条线”,这条线就是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语文研训员毛成认为:“探索‘学会思维’的课堂变革,面对传统的老课文,我们也能与时俱进地挖掘其别样的育人价值。比如《船长》一课就可以用一个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船长可能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将原本秒想出妙招的瞬间进行放慢、拉长,进而让学生比较其他方法与文中方法的优劣,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

  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连续出台,既是落实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行动指南,也是学校体育乃至体育工作者的制度保障,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引领全区8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了一场以‘优质教育长出来’为核心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助推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开展。各校开发富有特色的体育运动课程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种运动的体验以及兴趣发展的可能,让钟楼的孩子能撒着欢地奔跑,在人生的跑道上得到适切的成长。”钟楼区教育局副局长金松武介绍了区域的整体布局。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撒着欢奔跑”是钟楼体育人表达自己的句子。护航儿童健康成才项目负责人、钟楼区体育研训员张逸介绍道:“每一个孩子”是普及,是基础;“撒着欢”指向孩子参与运动的内心情感。“这意味着,让每一个孩子能以兴趣为导向,自由生长,让运动成为孩子的自觉追求。”她进一步解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撒着欢奔跑”还指向“奔跑的跑道”等基础环境建设和“专业的指导”等软件投入的建设。这意味着要举全校之力、全区之力给孩子创设运动环境,让孩子随时可玩、随处可动,且玩中有学、动中可获。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这样解读:“这是一句非常有内涵的表达句子,因为她指向了学生的健康生命状态,读到她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面向人人、凸显时时处处,积极营造家校社有效协同的健康生态环境和管理生态环境,用网格化的实施路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形成“钟楼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行动十大绿色指标”,推出体育家庭作业App,钟楼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改之路。

  近年来,钟楼区先后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提升改造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45600平方米,新建笼式足球场地17面,每年度用于奖励学校教师体育项目专项补助资金30万元;联手体彩资金打造社区健身路径,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让学生拥有“十分钟体育圈”;投入500多万元对全区355个教室进行健康光源改造,以保护孩子视力;进行中小学直饮水改造,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孩子午间用餐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生参测率达100%,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与优良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2021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从95.06%增至96.77%,优良率由44%增至49.36%。

  区县教育上承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下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主体。要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化为区县丰富生动的实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要发挥区县“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管理指向明确、教育政策相对灵活、区域特点更加鲜明”的特点,激活新潜力、把握新机遇、创造新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唤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根本路径,也是在积极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素质教育的句子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