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为生活而教
7月19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新民空间举办了“山顶上的未来学校——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分享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副院长韩嘉玲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康健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副教授、奕阳教育集团董事长张守礼老师参与了圆桌讨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的启示及其带给中国教育的思考。
杨东平教授认为,“新学校模式”是非常恰当的名称,因为这个模式关注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以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我们做了20多年的新课改,花了非常大的精力,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目标提出来,直到最近才有一些小规模的创新学校,把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单元,把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校和社区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不仅仅是上一门课。那么,我想我们今天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农村教育的下一步就是要打造更多的新学校。打造学校既不是打造课程,也不是名师名校长。”
康健教授表示,在我国现在的情况下,学校到了一个必须改变的时候。他指出,学校和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概念型的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实体学校,他们有很多的理念,而且他们的很多理念都在单一的方面做倡导,总体来讲很难能够影响社会上学校教育的制度。“最近很多人在宣传《去学校化社会》,其实这本书挺古老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大家又重新翻出这本书来读,正是因为过去很多人都说社会决定了学校,作者说其实不是,在很多地方,包括拉美,是学校在决定社会。现在的学校培养出的人、传播的思想在决定社会的未来。当然,这个说法是从复制社会制度的角度来对学校制度提出质疑。但是对于我而言,比如说我在云南楚雄和大理做美丽小学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村小都不能改变的话,那么乡村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无论在乡村做多少所谓的标配,无论我们在乡村做多少教育支持,都很难改变乡村的教育制度。”
张守礼老师补充到哥伦比亚新学校基金会创始人Vicky Colbert女士曾向他分享做新学校模式时的感受:在拉美做改变非常困难,磕磕绊绊,克服了很多瓶颈。大家看见的新学校模式实际上重塑了哥伦比亚的学校形态,这是Vicky Colbert最大的贡献。其实,《学习指南》不是我国的难题,重点在于我们可以发展出什么样的形态和体系。
张守礼老师谈到访校时被问及最多的是关于自学的问题。其实大家最为关注的《学习指南》不能说是最优模式,如果有更多的资源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新学校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在那样受限的条件之下得到了较好的产出。新学校模式充分地考虑到了混龄情况和老师的经验,课程设计非常精细,老师按照规定动作做事就可以,保证了学生足够的学习条件。
韩嘉玲教授在谈到自学模式时指出,在跨年级教学里,除了自学很重要,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互学、小组学习也是非常核心的,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老师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去探索的部分。除此之外,新学校模式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学生自治委员会的部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这样的模式复制起来很有难度。在十多年前的甘肃中英项目里,其实很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学校的自我管理,这也是教师培训督导原则里面最难学习的。因为学校的自我管理不是以学校校长为中心,而是以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中心。
杨东平教授补充道,陶行知曾提出过“三自”,就是学习上要靠自学,锻炼上要靠自强,学校管理上要靠自治。“把自学作为现代学习的最基本模式是没错的。其实现在很多所谓的创新型学校也是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的。同时不必神秘化“自治”。其实,在农村一些比较差的学校里,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没法跟别的学校竞争,但是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做得很好,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最后这些学生全部都上了职业高中,还有刚一进学校就当班长的。所以,非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杨东平教授认为,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他表示什么是农村需要的教育这个问题在中国其实并没有解决,因为我们把城市的课本不加区别地覆盖到农村学校,不考虑农村孩子需要什么。所有国家的公办教育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不久前《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教育调查,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那些最贫困的国家,学生的辍学率特别高?“我们总是认为原因是没钱或者学校的问题等等,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内容跟学生的生活无关,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可以看到,新学校模式的教育内容跟儿童的生活和经验、跟社区、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来,很多国家都认为提高学业成就、学业达标就是教育质量。但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教育质量?调查团队提出要把学业成绩达标的传统教育评价改为将学生个人和社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维度,这就是‘为生活而教’。”
韩嘉玲教授回应道,她在《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一书中提到,一个学校因为他们的学生在知识上完全不能跟别人竞争,老师、教育局也彻底放弃了在知识上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学生反而在非认知能力上得到了提升。生活化的课程是农村学校的优势,因为学生和老师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老师也很容易发展出这些课程,老师和学生还收获了自信,这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和新的教育生产点。有一个学校甚至把智障的学生放进班里,这个学生在学校里依然能学到东西,同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教育的意义。这些都是在摸索中产生的,反而很朴素地回到了教育的本质。
宋映泉副教授也表示“为生活而教”是非常需要的,包括非认知方面的能力,即人对自己的看法,人对自然的看法,人对处理人际关系的看法等。这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匮乏的。“早期教育为什么重要?无非就是说其实我们不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来学会自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我国的教育中非常缺乏,这不仅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城市教育的需要。我曾在北大开过一门课讲生活教育,很多学生觉得非常有用。他们上大学才学习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怎么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康健教授谈到,一旦学校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乡村乡土,离开了文明,这个学校就没有根了。现在,城市里一些寄宿制、大围墙的学校都是没有根的。但现实是“为生活而教”被提出了,可是城市说“为分数而教”,这样很难说服乡村。所以,不仅仅是说到底分数重要还是生活重要,而是说“为生活而教”是走向未来教育的唯一通道。必须要建立“为生活而教”的概念,不买城市账。不能离开乡土、离开家庭、离开社会,甚至离开生活世界。很多超级学校没有前途,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分数,而是说它们真正离开了学校应该存在的土壤。
杨东平教授谈到,我们很希望找到一种简单有效、能够低成本大规模推广的制度,但我们实际上做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从国培计划开始,我们都希望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通过他们去改变现状。但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能够大规模推广 的创新教育模式都是极大地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这一点很有启发。当然,由于国情,我们不可能简单地照搬,但一些原理是通用的,尤其是通过学生自学来降低教师的压力。
宋映泉副教授指出,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的特点是低成本。所谓“新”,它其实也很旧——其实我们如果回归教育的本质的话,新学校模式里有非常多真正的教育所包含的东西,比如清晰的教育目标。就怎么样培养一个人的问题来说,可以看到小班的孩子们怎么成立分级委员会,怎么选举,一开始解决钥匙的问题,后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太指望自上而下地用钱和体制来解决问题,其实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如果人们觉得有价值,看到了乡村的很多问题,最后一些高大抽象的词才可能去实现。我们做了太多的教育改革,最终形式都是归于失败。美国是这样,很多国家也是这样。所以要思考,为什么我们没有持续下去?教师的来自于什么?我们怎么看待学生的潜能?我们怎么能看待乡村教师的尊严或价值?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如果制度设计时没考虑到这些问题的话,所有的改革都可能走不进教室的门里头。
康健教授表示,哥伦比亚新学校的发展很刺激他本人,也很刺激国内的教育。在国内,仍然难以让更多的学校提倡生活教育的思想。另一方面,行政化意味着强大的政府力量和标配的供应方式。所以现在的学校,包括乡村学校,都非常雷同,非常僵化。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像Vicky Colbert这样的思想。例如历史上杜威在芝加哥做芝加哥学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使天下的学校都变成芝加哥的学校,只是他的追随者接触了杜威的一些理念,于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社会的背景下,在乡村或者城市做着相同教育理念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制度,从课程体系到评价标准再到考试,是非常庞大而系统,已经到了极致,所以这个制度会有很强的排他性。如果说乡村老师没有,学校没有活力,教育就没法做了,可现在的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学校的活力到底从哪来?最重要一点,就是有发展和需求,有对变化的渴望。但我们现在的学校里,农村的刻板一点不亚于城市,甚至更糟糕。
乡村必须重新制定十年的乡村振兴计划,开辟一条走出低谷的路径。乡村的教育直通现实的社会和世界,才能是公平的教育。如果乡村教育跟在别人后边走,即使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所以现在怎么让乡村教育走出低谷?怎么能够激活现有乡村的活力?第一步是激活,如果不激活现在乡村的活力,那么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很难深入到学校里边。第二步是自我完善和示范,第三步是推广。
最后康健教授表达了他的担心。看到哥伦比亚新学校的经验,不能生成一个错觉,即可以将一个成功的案例推广到80%的地方。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有些项目固然结束了,但是有新理念的一批人产生了。现在我们正处于教育改革的艰难期,很多创新项目没有取得成功,走过低谷,被批判,但他们的思想的交流和传播的贡献是不可不见的。所以现在教育创新者不要害怕失败,一定要坚持下去,逐草而牧,沿水而牧。哪里有学生,哪里有家庭,哪里有乡村,就在哪里办学校。
- 标签:教育教的是什么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什么是好的教育?为生活而教
7月19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新民空间举办了“山顶上的未来学校——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分享会”…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 应试教育就是大家一起“死磕”素质教育则是家庭资源的“比拼”
- 新成长漫笔1256|董家琪:拥有一份童心用心教育
- 中国式教育的优势和弊端
- 成语里的家教智慧
- 从成语中寻找家教智慧
-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带你窥见成语中的家风家训
- 周远清教育格言(100条)(之二)
- 70年透过名句热词看教育
- 【教育整顿系列】谈心得 讲感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