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催生现代教育的基本状态
第一次工业催生了大规模现代教育,造就了今天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收效显著,将美国、英国、日本带进了世界强国的序列。工业的进程在世界各国,有着先后,伴随着工业而生的大规模现代教育却有着相同的轨迹。早在工业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住在农村,以干农活为生,城市主要是贸易和商业聚集的中心。农村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遵循着封建社会的规则,他们的生活由季节更替和信仰仪式所决定,且大多是文盲,除了学习手艺和谋生的手段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在那个年代,只有富人才能接受教育,而工业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商品和材料生产方式,机床和蒸汽机性地改变了客运于货运方式,让运输的距离和速度都大大提升。工业化带来了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巨大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原材料开采和冶金等全新行业。大量的人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中的工厂、造船厂和纺织厂,还有些人在地下挖掘那些工厂赖以生产的煤炭和矿石。社会形态趋向工业化,为了服务这个国家社会新形态,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运而生,开始为大众提供一些基本的教育。
那时的教学模式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教室变成了一个“微缩工厂”,学生像机器一样接受教育。他们习惯于听从命令,反复学习,并强调有效率的执行力。而老师则类似于车间主任,他们发放标准化任务,并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得出固定答案。学习被划分成隔离的“孤岛”。人们往往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且务实的,更多地讨论事情“怎么样”而不是“为什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高效率的员工。这就是最早的标准化“装配线教育模式”,能大批量培养出比这之前教育体制多得多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能很好地满足其设计初衷: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让他们快速掌握执行重复任务的技能,记住一定量的内容知识,将失误率控制在最低。这样的教育模式在19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普及教育遭受敌意,新学校还是建立起来,入学人数也迅速攀升。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导致了人口增长,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工人从乡村移居到城市求职。雇主倾向于招收具有读写算术能力、胜任工厂工作的平民,进而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学校教育的显著增长降低了教育成本,因此受过教育的工人数量也明显增加。这场变革席卷欧美,并由大英帝国带到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连同新技术平台的出现,使得社会完全变了模样。
工业的第二阶段,也称科技,以电气化和大规模生产线的出现为标志。第一次工业的建立在纺织、钢铁和基于蒸汽的科技基础上,第二次工业,则建立在电力、通信、化学品和运输的基础上。直到工业的第二阶段,人力资本才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日益扩张的工业部门明显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开始形成,在它的底部是新兴的城市工人阶级的男性、女性和儿童,他们会出售自己的体力劳动来运作那些巨大的工业机械。同时,在工人阶级和当权者之间还出现了一个在新经济体繁荣起来的人群,即“中产阶级”,包括业主、行业大亨、律师、医生、会计师、企业家,以及他们所依赖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一些中产阶级是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决心从贫困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大众教育就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大学学位。工业化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者,俗称“蓝领”工人阶层,也需要一些在后来称为“白领”阶层的大学毕业生,这一需求比例大约是8: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技能需求,于是实业家也开始参与塑造教育系统。政府、学校和实业家共同打造的标准化教育系统,绝大多数内容一直沿用至今。
工业化的兴起不仅影响了大众教育的结构,还影响了它的组织文化。与工厂一样,学校是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的特殊设施,它有明确的界线:它有固定的开门时间和学生规范;它以标准化和一致性原则为基础。大众教育系统内的学生一般会被按相同的教材教育,根据同一套成绩标准进行考核。他们没有选择,所以出现偏差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通常情况下,年龄是学生们分班与升级的标准:所有5岁的孩子在一起,所有6岁的孩子在一起,等等。这仿佛在说孩子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出厂日期”似的。即便到了大学,学生的每一天仍是按标准时间单位来管理,铃声就代表一个单位的结束。教学建立在劳动分工之上。就像流水线一样,学生们会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由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的科目。教育系统同时也按照线性制造原理来操作:整个过程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按照逻辑建立在前一阶段上;整体效果可以被理性地、可靠地预测。按照它的设想,如果学生们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了整个学业,尤其是完成了大学学业的话,那么就能达到教育的最顶端——之后,不管世界抛给他们什么难题,他们都能应对自如。
大众教育至今才诞生150年。当时在打造这个教育系统时,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培养下一代,让他们能胜任工厂的工作。这就是当时教育的目的——培养顺从的工人和严格管理工人的领导。工业让我们对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条生产线。城镇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筑,里面分成许多大小相同的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几排桌椅。铃声响起,你就和另外几十个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进某个房间。每个小时都会有一个大人走进来说话,而且政府付钱叫他们这么做。有一个会告诉你地球是什么形状,另一个人告诉你人类的过去如何,还有一个人告诉你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观察到今日的教学系统仍依循农业历法(夏季放暑假让学生可以到田里工作)、工业时程(一节课五十分钟,以铃声为区别),以及19世纪中期发明的科目(语言、数学、科学、艺术)来运作。我们很容易对这种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就算这种教育模式在过去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在也已经破产。但到目前为止,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还没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这种替代方案不能只适用于新建成的闪闪发亮的全新高科技教室,而且要能够扩大规模,即使在每个城市中数十座传统而拥挤的教室、甚至是只有一间教室的村办学校都可以施行。
- 标签:教育的主要形态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工业催生现代教育的基本状态
第一次工业催生了大规模现代教育,造就了今天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收效显著,将美国、英国、日本带进了世…
- 【常考知识点】教育的社会属性
- 哲学家冯友兰十句名言句句富含浓厚的哲理性读懂可以启迪人生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高频考点(1)教育的基本形态
- 青少年全面成长教育的“三三四”理念(3)
- 单选题)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 中国家庭︱农村父母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 发布即巅峰线携硬核性能震撼来临
- 文化教育什么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最新报道
- 焦虑的根源在教育之外
- 自媒体的两大误区:教育≠育儿、历史≠文化提高单价才能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