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五个爸爸五种教育类型

五个爸爸五种教育类型

  说起最近比较火的综艺节目,很多人会提到《爸爸去哪儿》,五个明星奶爸与孩子们的真人秀惹来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在陶醉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可爱卖萌的同时,观众也对五位父亲的育儿方式评头论足。剧中孩子与父亲的互动会让人联系到自己,反观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即使是未婚未育的观众,也可以回味一下儿时与爸爸的互动,从而对父爱多一些理解。本期大河全媒体直播间互动节目“端子在倾听”,我们与读者沟通的就是透过看节目,想想自己的育儿方式。

  《爸爸去哪儿》已经播放四期,观众总结出了五位爸爸的不同类型,有网友说,张亮擅用“换位思考”的体验式教育,言传身教。观众从最初质疑张亮不够有名气,到现在几乎一边倒地喜欢这个“又帅又会教育孩子”的大模特,对张亮有了更多的认同。郭涛比较传统,愿意把石头当成小大人对待,希望他独立自主。王岳伦的方法是顺其自然,被网友称为放羊式教育。林志颖对儿子呵护有加,被赞为温和型。田亮喜欢说教,面对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偶尔还会抓狂。

  其实,五位爸爸所代表的五种类型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粗略统计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讲道理的爸爸更多一些。爸爸们在辛苦工作一天后,面对孩子的淘气甚至无理取闹习惯于说教,如果效果不佳,爸爸们的脾气就上来了。或者说,不少家长是集几种类型于一体的,有时很会讲道理,有时又让孩子多体验。

  节目的另一层意义是呈现出与生活不同的一面,平常爸爸们是缺位的,五位明星都是大忙人,照顾孩子的重担更多地放在了妈妈们身上。这些明星和为生活而奔忙的普通爸爸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与孩子互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他爸爸也会遭遇到,如何处理、面对是每个爸爸都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可以看出,五个爸爸各自成长的过程是不同的。他们在生活中的独立性、自理能力、随机应变,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个性与生活模式体现在与孩子的沟通、互动中,从而也影响到孩子。比如,田亮会对女儿的哭闹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会批评女儿:“你是来表演哭的吗?”田亮自述小小年纪就被送到体校学跳水,生活中非常独立,但他忘记了他的独立是的,而女儿是被奶奶和妈妈细心呵护的,对爸爸的依赖在情理之中。又如,KIMI被闹钟吵醒时,林志颖安抚儿子时会说“闹钟坏坏”,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反应,呵护孩子到了没有边界和不用自我负责的程度。

  孔子说“有教无类”,父母的教育模型是无法固化的,可从网友的反应来看,大家都认为孩子与孩子是不能比较的。一位读者在大河客户端的直播间互动中说:“虽然感觉石头的表现确实不错,但是很不赞同这句‘为什么4岁的KIMI和6岁的石头,仅差了2岁,教育方式却完全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跟年龄无关。从两期节目中已经可以看出KIMI进步很大,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用一个模子给印出来。喜欢这几个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可爱。”

  提起4岁的KIMI和6岁的石头,意义不是比较这两个孩子,比较是无价值的,我们只是关注到他们略有不同的表现。这个不同不是为了比较,而是要提醒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4岁的KIMI和6岁的石头之间本身是不存在比较的,但两个孩子呈现出的状态说明,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方法和姿态需要随之调整,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0岁~6岁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包容,在爱中,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勇气去探索外部世界。所以,当4岁的KIMI说“不要,不要”时,面对他的拒绝,林志颖不强迫,陪伴并鼓励他,他的胆怯接收到了理解与包容,才慢慢有勇气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而石头已经6岁,他可以听进去一些道理,郭涛就可以与他直接平等对话,并且鼓励他也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五位明星的孩子恰恰都处在4岁~6岁这个特别需要父爱介入的年龄段。对孩子而言,0岁~3岁,妈妈无条件的爱最重要,但之后,爸爸的爱能给孩子更多的心理营养,能影响孩子对人生的重大认知。父亲在这个时间是万万不能缺位的。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我觉得最好的,就张亮吧。”在直播间,很多人提到了张亮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其实,我们天天都在说换位思考,但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换。张亮的方式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大家,应该这么换位思考。

  在张亮与天天父子俩的互动中,的确有很多值得放大和学习的部分,比如大家都注意到的换位思考,张亮不是在口头上说教的换位,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父子俩借用角色扮演,让孩子有一个感同身受的过程。比如让孩子扮演村长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管理一个团队的不容易。这种体会是真实的,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孩子会多一些理解。事实上,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询中经常用到,随着角色的转换,人的内心感受也会随之改变。卡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而且,张亮是舍得让孩子吃苦头的,这个苦头就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导致的结果。比如在“168号院取食材”的那次,父子俩因为晚起导致没早餐可吃,只能喝一点剩米粥。这也是让孩子通过身体的感受去承担负责。

  换位思考不能停留在大脑层,要让孩子真正进入到那个“位子”上,让他有一个感同身受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人人都知道因人而异的教育是对的,但如何因人而异呢?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而不是随意地推进公众的标准里去打磨成形。要看到这个“人”的不同,并且允许这种不同存在。因此,因人而异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接纳之上,进而协助孩子把他的与人不同之处发挥出来,成为他独特的个性和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类型是什么意思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